昨天是我們大侄子的孩子滿月,我們一家被邀請去給孩子過滿月。大侄子的對象是我們閨女給介紹的,是她最好的閨蜜。用閨女的話來說,我一見到她就覺得跟我哥特適合,兩個人的脾氣秉性、愛好都特別類似,有的話說的都一模一樣。果然,一介紹就看對眼了。
他們結婚後,閨女和閨蜜就沒怎麼聯繫過,今天我們提前了一個小時去了定好的酒店,女兒想找嫂子,也就是她的閨蜜多待會兒。兩人一見面特別激動,嫂子拉著閨女的手說個不停,而閨女看著她因為剛生完孩子還沒恢復的身材、疲憊的精神狀態,說感覺閨蜜跟變了個人一樣。
原來那個風風火火、乾脆潑辣的女孩子怎麼變成了這麼溫柔細膩、輕聲細語的了。而嫂子說都說是為母則剛,的確是有道理的,自己感覺自己是脫胎換骨了一樣。
第一、為了孩子忍耐性變強
在醫院待產的時候看著別的產婦生孩子覺的自己忍受不了那份疼,跟醫生打好了招呼說要剖腹產,而當在手術台上大夫跟她做最後的諮詢的時候她選擇的了讓孩子能更健康的順產,自己忍著宮縮的疼,滿頭大汗的也不吭聲,醫生看她太痛苦,要給她增加麻藥的量,她為了不讓孩子受影響,硬是不要打,忍著疼把孩子生了下來,自己都想不到自己變得那麼勇敢。
第二、變得特別知足
看著有的孩子出生就是先天性的有殘疾,而新生兒 的父母因為接受不了孩子的缺陷而崩潰自責,她看著覺得自己的孩子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而有的媽媽因為生孩子大出血,差一點就沒了性命,她覺得她能安全的把孩子生下來,自己也沒受多大影響就已經很幸運了。而原來所希望的生個兒子的願望也不那麼強烈了,生什麼都好,只要是孩子健康就行。
第三、有娃變成熟
生了孩子感覺自己也長大了很多,原來自己覺得自己做不了的事現在都輕鬆拿下:生孩子之前覺得自己不會帶,總怕是帶不好孩子,等孩子一出生就啥都會了;原來覺得自己不可能過正常的早起早睡的生活,現在是隨時都想入睡。原來一點委屈都受不了,現在孩子的一絲一毫的不舒服才是自己生活的重心,完全不覺得辛苦。
很多年輕人在剛結婚的時候兩人是二人世界,生活得隨心所欲,下班後往往是朋友聚會、逛街看電影、跳舞蹦迪、各種夜生活豐富多彩,從來沒有在12點之前睡過,而一有時間就去旅遊、購物掃街。
跟朋友待的時間要比跟父母待的時間長很多,即便是在家也跟父母沒有什麼交流的想法,如果父母過於嘮叨還覺得很煩,總覺得父母是落伍於這個時代的,對父母也不像小時候那麼信任和依賴了。
而自己成為父母后,覺得自己突然間能夠體會父母的行為了。因為孩子的到來,自己至少有所改變。
1、體驗到了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
都說是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在自己經歷生孩子的陣痛、刀口的疼痛、漲奶的生疼生疼的感覺,身體整個都是發虛的,還要半夜起來喂奶、照料孩子,這時候就能體會到養兒養女的不容易,才會知道爸媽的辛苦。
只有自己對孩子非常掛心、不停的擔心這擔心那的時候,才懂得了父母的嘮叨是為了什麼。
2、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
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和父母花白的頭髮,自己感覺自己一夜之間就長大了,不再是任性需要爸媽哄的孩子了,自己對孩子的耐心也是無比的大。
看別人家孩子的屎尿屁的時候是一臉的嫌棄,恨不得離得越遠越好,而自己的孩子的卻一點都不嫌棄,還特意仔細觀察,生怕狀態不對。而對孩子的飲食是分外的上心,自己可以不吃,但孩子一定要吃,而且吃得不夠還要追著喂。
3、情緒變得更加理性
原來沒當媽的時候是非常的多愁善感,稍微有點不愉快就要納悶很多天,跟老公鬧彆扭更是要哄很久才能夠哄過來。而現在,連生氣的想法都沒有,只要不是跟孩子有關的事,根本就提不起興趣來關心。
回頭自己想想以前各種作各種難受都是自尋煩惱,自己好像一夜之間就長成為大人了。生活的重點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家庭瑣事上有矛盾的話也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到底是怎麼才能更合理。
成為父母后人的考慮的就多半是孩子了,而很少考慮自己,原來怎麼自由怎麼輕鬆怎麼來,有了孩子之後就不是這樣的想法了。總是要考慮怎麼對孩子好,一切的事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孩子能有個好的未來,而不是糾結於自身。
對老人的嘮叨和瑣碎也有了感同身受,知道了帶孩子的不容易,跟婆婆關係也能夠變得融洽了很多。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能夠站在比較中間的立場上來看事情,更加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更加能夠包容別人,對家人互相扶持的意義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有了孩子以後,對自己所應當承受的責任能夠勇敢的面對,不再畏懼生活的挑戰和壓力,因為需要呵護幼小的孩子、面對逐漸老去的老人,自己就不能逃避生活的責任,主動承擔也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幸福。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RgFX3MBnkjnB-0z85_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