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幾個關鍵的年級的話,那么小學一年級一定是其中一個。
這個階段孩子從幼兒園的到小學學習生活的頻率,如果不不適應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慢慢拉下。這是家長不希望看見的。
具體來說,小學一年級需要適應的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學習強度的增強、另一方面是學習效率必須隨著提高。而這兩方面都很重要,不能顧此失彼。
相比較於幼兒園教學的鬆散型和自由,小學課程的密度和規範性加強;而相對於幼兒園學習的輕鬆,小學階段的課程每天都有要完成的固定的教學任務。
而且,相比較而言,大多數情況下老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有一定的拔高,讓孩子們能夠提升得更快。老師之間的教學成果的具體體現是分數,老師之間的競爭也是非常的激烈的。
孩子適應性,具體說來就是培養出了適應小學學習習慣很重要。而好的學習習慣有哪些呢?
第一、預習
跟幼兒園學習的明顯的不同在於,會預習的孩子才能把握住上課學習的效率。預習是抓重點的能力。在預習的過程中,孩子應該學會的是如何把握住重點內容,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
這個重點內容的範圍應該是孩子看不懂的地方。現在的幼兒園教育,基本上已經把小學學習的內容提前都講了,所以不存在孩子不會的情況,就是說看孩子忘了多少的問題。
在預習的過程中,把不會的挑出來,自己重點的在上課的時候聽懂、弄會的這種習慣,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是個養成的過程,這個習慣是在為高年級的行為習慣打下基礎。
第二、課後複習後再寫作業
很多孩子忽視了這一條,導致寫作業寫一半再去翻書,這樣就非常的浪費時間,因為不會,就產生了畏難情緒,總想逃避,就一會兒溜號、一會兒干這、一會兒干哪的,往往一個小時也寫不了多少。
同時自己沒有自信心,形成了「我真笨」的這種心理暗示,如果家長再跟孩子生氣的話,孩子就更加不願意面對具體的困難,導致作業越寫越慢。
第三、效率
很多孩子因為沒有形成好習慣,所以做作業的效率十分的低下。特別沒有效率的孩子不僅僅是作業沒有效率,直接體現為上課的效率就不高。家長要是問他今天上課都講了什麼了,挺聰明伶俐的小孩就立馬傻眼,什麼都想不起來。
這時候如果家長的情緒失控,就會讓孩子的心情特別受到干擾、特別沒有學習的效率。沒有效率、時間上把控不了的孩子,看不到學習的效果,會越發的厭倦學習,總是認為學習是件很煩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長因為沒有掌握孩子學習的規律,特別是因為有的孩子很聰明,上小學就能輕鬆拿到雙百的好成績,導致了家長忽視了孩子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完全靠在幼兒園的底子度過了小學一年級。
孩子成績好,家長覺得很輕鬆、孩子也覺得就那麼點東西, 考試考好了就行了,完全憑小聰明進行學習。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往往是這些聰明的孩子占優勢,看上去毫不費力的就能拿到好的成績,而對於那些按部就班的孩子,往往成績不盡人意。
因為孩子學習上顯得很慢、按部就班的每天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反而被家長懷疑是不是沒有能力考到高分。其實是家長沒有能看到其中的誤區。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第一、家長應該有的意識
家長應該有這種習慣決定一切的意識,看到孩子的長遠發展是需要什麼,家長的教育經歷決定了他們的培養孩子的理念。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進行正確的方向性的指導和具體的養成性的把控,就能夠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習慣被養成了,就不會出現做事沒有計劃、沒有條理的情況。
第二、用興趣進行引導
比如說複習的這個微小的習慣,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往往都很愛給孩子念故事書。但細心的家長會在讀今天的故事之前讓孩子複習昨天所講的,這其實就是在提醒孩子進行複習,在複習的基礎上給孩子鞏固所學過的東西,而不是像狗熊掰棒子一樣的學一點忘一點。
第三、養成效率性的生活方式
對孩子的效率性的訓練,要從小就開始,比如說在孩子不會自己穿衣服的時候讓孩子鍛鍊自己動手,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創造條件讓孩子提速,如果是兩個孩子,可以讓老大給老二做示範,如果是一個孩子,家長就充當示範的角色,讓孩子習慣了幹什麼都快,慢慢孩子就做事不拖拉。
總之,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可以培養的,家長一定不要錯過了幼兒園 這個最好的培養時機,讓孩子能夠輕鬆勝出的秘密就在於這三年的培養。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正是行為習慣形成的好機會,時間上充裕、可塑性強,即便是家長要求嚴格點也不會產生過度的逆反。
最重要的是孩子認為你是在跟他做遊戲,而不是刻意的訓練或者是枯燥的規矩,這樣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進行專門的針對孩子薄弱環節的訓練。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