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金句迭出,讓人感慨,頗有啟發意義。如何教好語文呢?溫儒敏先生給了藥方。
藥方是什麼?
高考和中考也都開始注意查考閱讀速度與閱讀量。使用新教材,也重視閱讀量的問題。
教法有講究
不同文體的教學,課型也要區分。閱讀方法應當有所區別,授課的重點也不一樣。老師每次備課最好重新讀課文,赤手空拳去讀,獲取真實的感覺和認知,這是很要緊的。自己有感受,講課才有感覺,有溫度。
實施「1加X」的辦法,即每講一課(主要是精讀課),就附加若干篇同類或者相關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去讀。
閱讀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默讀、瀏覽、快讀、跳讀、精讀、互文閱讀、檢索閱讀,以及如何讀一本書,讀不同類型的書入戶用不同的方法,等等,以往的教材是關注不夠的,老師在教學中也缺少方法意識。結果就造成一種狀況:很多學生只會精讀,無論碰到什麼文章,全都用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加藝術手法等一套分析方法去套。
精讀、略讀有區別
精讀課主要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功能是舉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的興味:
而略讀課是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閱讀實踐中,主要是泛讀,自主性閱讀。
名著導讀怎麼辦?——要養性
統編教材中有關讀書方法的內容分布在導言、習題,特別是「名著導讀」中。
目的是什麼?引導讀名著,讀經典,把人類文化的精華交給學生,讓學生接觸最高尚的精神產品;強化「整本書閱讀」,讀書養性。
課內可以安排一些內容,比如簡要介紹某一種書的基本情況,激發讀的興趣,重點放在提示讀「這一類書」的基本方法。
學生進入小學中高年級後,閱讀的種類應逐漸從繪本閱讀轉向文字書閱讀。但是,由於讀圖易、讀字難,孩子在進入小學中年級後,容易對厚厚的文字書產生畏難情緒,進而更加依賴數碼產品,習慣看手機、電腦,而不是圖書。
學校語文課程很難有效解決學生的閱讀問題。抄寫和背誦為主的課程將學生的興趣抹滅殆盡,而真正重要的整本書閱讀和閱讀策略卻幾乎不教。
小學中年級開始,學生開始習作。但是,由於學生的寫字量不大、寫得太少、作文教學不得法等原因,導致學生心生厭惡寫作文、瞎編亂造湊字數,真情實感難表達等現象,作文模式化、模板化、套路化嚴重。甚至直到高年級,仍然用背作文來對付考試。
上述痼疾引發家長不滿。
隨著高考改革的來臨,語文學科被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得語文者得天下」,成為廣大家長們的共識。
在未來的語文考試趨勢下,「語文能力」而非「解題技巧」,將成為拉開檔次的重要指標,北京已將名著閱讀列入中考範圍。
「簽訂閱讀契約」
如果「課程化」太明顯,要求太多,學生還沒有讀,可能就興趣減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處處指向寫作,甚至和考試掛鉤,那就更是煞風景,敗壞閱讀興味。
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效果還不好,就看學生是否愛上讀書,自己能找更多的書來讀,而且多是整本書閱讀。不要管得太死,寧可實行目標管理,開頭有個提示和引導,結尾布置一點小結之類,那就很好了。
根據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安排適當的課外閱讀,注意循序漸進,逐級增加閱讀量與閱讀難度,體現教學的梯度。
但是,納入計劃不等同於上課,一定注意不要太多干預,要想辦法激發閱讀興趣。要容許學生讀「閒書」,尊重他們的「語文生活」。
古詩文教學最重要的方法——誦讀
怎樣教好文言文?把誦讀作為學習文言文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環節與手段。
對文言文來說,通過誦讀知其大意,能對文章的文氣和語感有整體感覺,這是基礎。建議文言課少一些串講,少一些活動,不一定要「先譯後背」,也不一定「字字落實,句句翻譯」,把更多時間交給學生誦讀,很多課文都可以做到「當堂成誦」。
古詩詞教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1到12年級課外必讀書單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我們肯定會受到制約,但總也還會有些空間,我們可以讓學生考得好,但又學得不那麼死板。如果一個學生閱讀面廣,視野開闊,語文素養一般也會比較高,考試也不會差到哪裡。
不要把一切負面的東西全都歸咎於應試教育,我們要面對應試教育這個現實,採取某些必要的平衡。讓學生多讀書,同時又應對考試,考得好,這兩者完全可以結合。
不要每一本書都那麼摳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讀,要容許有相當部分的書是「連滾帶爬」地讀的,否則就很難有閱讀面,也很難培養起閱讀興趣來。
我們說的「連滾帶爬」地讀,包括瀏覽、快讀、猜讀、跳讀,學生可以無師自通,但有老師指導一下,甚至納入教學,就事半功倍了。這可能是激發閱讀興趣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