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食品安全 線上平台外賣不能只靠「一關了之」

隨著網絡外賣食品普及,暴露出來的問題不斷增多,諸如虛假地址、髒亂差、黑作坊等,給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令公眾為之擔憂。近日,記者就親歷了一次「外賣藏食品安全隱患」的真實案例。


外賣小票

3月25日,中國食品安全報記者通過某外賣平台預定一家名為「壹食一燜鍋(南中環店)」的5份午餐。由於商家疏忽,餐食應到5份實到4份,因此另一位同事改定別家套餐。


外賣中「問題」米飯(左)與正常米飯(右)


外賣中配送菜品

隨後,4位就餐者同時發現套餐中的米飯存在色發紅、口感粘、味酸腐的情況,與正常米飯對比,有明顯差別。同時,配送菜品也存在色暗黃、味乾澀的現象。

記者電話詢問商家,商家表示,大米通過「快魚」網購,菜品為自己切配,醬料則由「壹食一燜鍋」中央廚房配送。商家解釋,由於米飯是早上蒸製完成,可能由於保存不當導致變質,並願意全額退款。但從菜品和米飯的「狀態」來看,商家的解釋難以成立。而且,其中一位進食外賣較多的就餐者在第二天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腹瀉現象。

隨後記者向某團外賣平台投訴,客服表示,將對該商家予以「永久下架」,並願意協助消費者索賠餐費、醫藥費等。

在維權過程,商家態度尚可,美團客服處理也較為及時,但雙方均以息事寧人為目的,令消費者對外賣平台食品安全的「頑疾」更加憂慮。

就在不久前,中國食品安全網食安山西記者也接到網友舉報,「餓了呢」外賣平台上的一些商家,藏身太原市萬柏林區前進路的「下元花鳥魚農貿市場」與和平北路的「創優客市場」,衛生條件堪憂。

得到線索後,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發現商家實際經營場所與平台顯示的店面大堂實景不一致,經營環境差、食品加工及儲藏衛生條件差,絕大部分店鋪拒絕堂食,也不接受消費者到店取餐等問題。

疫情期間,按照監管部門要求,同時,消費者出於健康考量,選擇網絡訂餐。可以說,「外賣」是特殊時期消費者健康和安全的重要關口。這就要求網絡訂餐平台更加嚴格地履行平台責任,對商家進行更嚴格的事前審核、事中監督和事後處置,而不只是審查資質證照和出問題後「一關了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每一份食物都是安全的,畢竟食品安全才是外賣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