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在變美,你看到了嗎?

2020-07-14     南陽報業傳媒

原標題:南陽在變美,你看到了嗎?

編者按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加快城市發展、提升文明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質的重要載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帶領全市人民紮實開展創建工作,全市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邁上一個新台階,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2020年是我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關鍵之年,為全面反映三年來「創文」工作的顯著成效,即日起本報推出「三年創建,文明讓南陽更美好」系列報道,凝心聚力,再鼓幹勁,高質量完成各項創建任務,奮力奪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最後勝利。

「如今出門就能走綠道,抬腿就能逛公園。開窗見綠、推門進園、出遊有水的生活夢想已悄然成真。」7月9日,正在市城區梅城公園乘涼聊天的張大爺滿面笑容地說,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做到了我們老百姓的心坎里!

誰能想到,把梅城公園一分為二的溫涼河作為我市首條綜合整治的內河,昔日是讓人掩鼻的臭水河,如今宛如玉帶環繞東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這條河「披靚裝」的變身過程,也是南陽城「創文」路的具體實踐。

三年來,南陽在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中,萬眾一心、步伐鏗鏘,明任務、抓重點、強責任,尤其是在市容環境提升方面,繁花朵朵、碩果纍纍:城區主次幹道保潔「以克論凈」,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27平方米,50個老舊小區陸續「換裝」……家園宜居顏值在線、氣質十足,市民生活歡喜多多、幸福滿滿。

規範化 讓環境更「凈」

7月10日,市城區南都路。4:30,環衛工趙玉玲開始拿著掃帚清掃人行道和慢車道。當打掃到小巷岔路口時,還特意向外延伸,避免出現空白區域。5:30,何偉開著干吸車,在該路段自南向北吸掃快車道。7:30,張曉軍駕駛洒水霧炮車在此經過洒水;1小時後,司機王文軒駕駛洒水霧炮車在與其交替作業後,駛向鄧禹路,他們每天共洒水150餘噸。南都路的規範化保潔是我市市容環境提升工作的縮影。

深度保潔城區主次幹道,推行「以克論凈」考核,主要道路兩小時一洒水,每天洒水近5000噸,提高城市潔凈度;每天3次對64座中轉站、613座公廁、72台垃圾運輸車進行統一滅菌除臭作業。開展餐飲場所油煙污染專項整治行動,全市油煙凈化設施安裝率達100%。強化公園、遊園、廣場管理,全天保潔,宣傳欄、垃圾桶每天擦拭。今年以來,累計組織城區執法人員兩萬餘人次、執法車輛2000餘台次,共清理各類占道經營攤點1萬餘處(次),拆除亂搭亂建亭棚400餘處、亂拉商業橫幅標語5000餘條,拆除違規戶外廣告、校園周邊廣告1200餘塊,有效凈化了城市空間。

「小伙子,這些廢紙和空飲料瓶給你。」7月10日晚上7時,家住建設路宇信凱旋城的王阿姨把家裡的垃圾放入專用袋子裡,拿到小區門口的「回立寶」垃圾銀行,樂呵呵地交給了工作人員楊金輝,等著其回收稱重後,在手機微信小程序里給自己返現環保金。實行垃圾分類是我市市容環境提升的亮點,我市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處理標準和制度體系,以點帶面,帶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等工作。各區環衛站加大上門收集垃圾的力度和頻率,實現垃圾集中清運、統一管理。

精細化 讓環境更「美」

「以前只能在小區里隨便轉轉,現在每天出來逛逛,愜意又快樂。」在拆牆透綠後新建的孔明路校場遊園,市民何先生帶著兒子散步,談起這裡的舊貌換新顏,他滔滔不絕。

三分建設,七分管理。我市聚焦聚力聚效精細化管理,一大批影響群眾生活、有損城市形象的環境亂象得到整治。在百里奚路,原來是「牛皮癬」重災區的強弱電箱經過畫筆一揮,瞬間變得藝術感十足。三年來,共完成約5800個箱體彩繪,讓市容環境更有品質。自去年9月以來,在中心城區施劃2.2萬餘個免費小型汽車停車泊位,32家二級及以上醫院的1000餘個車位也陸續上崗,智慧化停車場管理平台建設穩步推進,極大地緩解了車輛停放壓力。

「昔日破損的道路整修了,亂堆亂放的雜物搬走了,亂貼亂畫的樓道刷白了,住得越來越舒心了。」宛城區新華街道淯陽社區外貿家屬院的居民周女士談起老舊小區改造感慨良多。我市在「四治」上發力,去年以來城區50個老舊小區陸續改造,並對支路背街小巷實施地面、立面、空中的改造提升,解決「創文」中影響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的堵、污、髒、差等城市頑疾。同時,加大路燈設施養護力度,道路照明設施完好率達96%以上。

為了讓市民共享綠色福利,我市實行專業化綠化和社會化綠化並舉,道路綠化、河道綠化、空間綠化,匯聚出城市的綠色肌理。至目前,中心城區綠地率達38.05%,綠化覆蓋率達42.2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27平方米,「三綠」指標在全省處於先進位次,成為「創文」的加分因素。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面啟動的拆牆透綠工作,目前31條主要道路兩側已完成拆除違建臨建及拆遷遺留17處19980平方米,拆除圍牆圍擋圍欄82處16511米,提升垂直綠化113處15113米,新建遊園綠地19個近10萬平方米。

常態化 讓環境更「優」

7月9日8:39,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採集員黃喜建在日常巡查中發現,南鄧路與雪楓路交叉口附近有兩節交通護欄損壞,遂立即採集上報。9:02,立案員王琳琳對該問題進行立案;9:20,派遣員陳靜雯將案件派遣至市公安局;9:57,市公安局回復已處理完畢;10:52,黃喜建經現場核實確認後,由受理員王愛新予以結案。該中心流程化的處理過程,也是我市對市容環境監管常態化的工作模式。

在「整容」不久的武侯路華煒農貿市場,記者看到路面乾淨整潔,琳琅滿目的新鮮果蔬有序擺放,前來購買的市民絡繹不絕,大包小包拎得滿滿的。農貿市場改造提升是「創文」的一項重要內容。三年來,中心城區完成了武侯路華煒農貿市場等13個農貿市場和南陽陶瓷市場等29個綜合市場的提檔升級,形成了以市場為主體、以15分鐘生活圈便民菜店為補充的中心城區集貿市場建設管理格局,贏得了市民的廣泛讚譽。

如何確保整治效果持久,是市容環境綜合整治中經常遭遇的難題,為避免陷入「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怪圈,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城市管理的常態化成為關鍵。我市完善城市管理的市級決策、區級實施統籌機制,推動建立城市管理綜合執法聯席會議機制,打造了「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服務」的工作格局。

移步皆是景,舉目滿眼新。天更藍了,地更綠了,街道乾淨了,市容靚麗了,心情舒暢了……三年來,市容環境提升之筆揮灑自如、力透紙背,生態宜居幸福之城仿若畫卷、出新出彩!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全媒體記者/任華裔

編輯/ 楊東梅 陳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BSHTHMBnkjnB-0zdq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