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學子,準備出國。
父母請來清華的教授寧向東,請教他:去哪個國家?讀哪所名校?什麼專業含金量最高?
萬萬沒想到,寧教授說:出國嘛,學習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旅行,與人接觸、交談,到處去看看。
聽完寧教授的話,孩子當時就崩潰了,完全不知所措。
其實,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是會有交流困難的。
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態勢排布。
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
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
著名暢銷書作家霧滿攔江認為把人類的認知漏斗做個解析,大致可分為9個層級:
1、最底端,只知好惡
這是嬰兒時態的人類 ——
餓了就吃,不分場合;
撐了就拉,不分地點。
這也是極端情緒化的一族。
認知不足的困擾,會讓他們總是陷入到窘態,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就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大風廠職工王文革,他是個受害者,股權被貪官和姦商合夥弄走了,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老幹部陳岩石的脖子上。
結果,王文革同志和貪官們一起入獄。
現實中有許多這樣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緒。所謂維權,不過是孤注一擲的情緒宣洩。
2、墨守成規
寧向東教授引導的孩子,就是處於這個認知層級上。
這孩子並不明白,書本上的東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見識與認知。
爸媽之所以送你出國,意在讓你成人。
讓你認識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社會規律,並於不同社會的差異性中,獲得更具價值性的認知。
3、認識到規矩的局限性
最守規矩的孩子,也是學校里最省心、懂事、聽話的孩子,但這類孩子進入社會,多半會遭遇挫折失敗。
因為這類孩子只是因為恐懼,而不敢亂說亂動。
等到知道許多所謂的「規矩」,不過是成年社會出於省心而承襲的慣性,才能從恐懼中走出來。
從這裡,有條隱秘的貧富分界線。
過於情緒化的人、墨守陳規的人、滿心恐懼的人,都會感受到極大的生存壓力,必須繼續上行,才能突破。
4、明是非,知大體
學習規矩,乖巧聽話,是對小孩的要求。
長大成年後,行動能力也跟著提升,就要明是非,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話不能說,遵奉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這個價值觀是維繫社會運轉的唯一體系。
所以,這是個血性方剛、努力向世界證明自我的階段。
但如果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就無法突破自我。
5、認識到是非的局限性
這個階段的人,知道了人類社會是發展變化的。
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得落伍。
這時候的人開始思考,開始行動,開始接受一個不確定的世界。
從此不再固執,不再執拗。
知道了每個人眼裡的世界不同,知道每個人的認知與價值體系完全不同。變得溫和起來,不發脾氣不鬧情緒,生存處境開始改變。
6、認識到現實資源的有限性
人類社會的一切憤怒、衝突、怨氣與對抗,都來源於資源的匱乏。
現代社會最匱乏的是注意力資源。
權力與能力爭奪稀缺的社會注意力,帶給更多人極大的困擾。
在這裡,有條不可見的生存線,處於這個層級的人士,是具有著一定生存能力的人。
在窮寒國度他們能夠存活,在已開發國家他們構成中產。
就是心裡總是七上八下,因為他們處於中間狀態,心如飄萍,無根可依。
只能繼續往前走。
7、認識到人的發展性
人的發展性,就是你的選擇和努力,可以改變你的環境與命運。
這是一條「經濟自由線」。
明察趨勢、敢於行動的人,總會遇到他們特有的機會。
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馬雲和董明珠,他們改善自我認知,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努力,走出命運的低谷,獲得展望未來的更好機會。
8、認識到人性和社會規律
認識人性,說透了就是認識自己。
就是認識到自己心中的糾結與殘缺,就是認識到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苦傷。
認識到人在社會上的表現,充滿了無盡的矛盾與困惑。
認識到人之幼年的缺憾,會構成他終生走不出的陷阱。
這時候,對人再也不會有恨意,再也不會有怨言。因為知道眾生皆苦,終不過是庸人自擾。
就好比李誕說的:人間不值得。那乾脆看開點,開心點。
9、認識到人生的至高意義與價值
衝出人性的迷障,就得以機緣問鼎於智慧極峰。
此時,心境澄明,無苦無憂,洞穿了這個世界的本源,獲知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這是人類認知的又一個新起點。
快樂無邊的心靈自由,與以慈悲為感召的精神境界。
我們的認知就是這樣,從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
每行進一步,都會有豁然開朗的通達感。
每上升一層,都會獲得無盡的心靈快感。
我們的認知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隨著人生的遭遇經歷,我們向內探尋自己,發現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向外探索這個世界,慢慢摸索一些行為準則,漸漸形成自己獨有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這三觀隨著閱歷經歷,不斷地變化,與我們接觸到的人、事、物息息相關。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當我們有幸遇到,才會由衷感嘆,驚艷時光的人真實存在,那些美好的品德行為、價值觀,會深深感染我們,升級我們的認知。
當遭遇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我們也才會感同身受,體會到東野圭吾說的,「這個世界最不能直視的除了太陽,還有人心」。
於日光與風霜的痕跡中,思考人生的遭遇,感悟生活,找尋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掘閱這個時代。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是在書中讀自己,只是在書中發現自己,檢查自己。」
當我們的認知處於較低階段,沒有足夠的經歷閱歷感悟點醒自己,我們亦可以於書中觀看大千世界落英繽紛,人生百態各有千秋,於史中明辨是非,開闊心智。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當我們離這個世界更近一步了,會更寬容地看待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