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先請各位爸爸媽媽們回想一下,自己晚上入睡之前都有哪些固定的流程呢?
- 可能是洗澡、上床、看書、睡覺
- 也有可能是洗澡、上床、刷手機、睡覺
- 還有可能是刷牙洗臉、上床、聽音樂、睡覺
不論是哪種流程,其目的都是:提示自己睡覺的時間到了,並且這些流程每天都在自然而然的進行,非常熟練,不需要別人去提醒自己。
對於嬰幼兒來說,同樣也需要固定的睡前流程,這是讓寶寶安睡的法寶之一
固定的睡前流程對於嬰幼兒的影響遠遠超越了對成人的影響,成人即使不做這些流程,也能倒頭就睡,實在睡不著我們可以數山羊,但是嬰幼兒可能做不到,在實現自主入睡之前,他們的睡總是要靠別人「哄」,睡前的活動狀態則會直接影響「哄」的難易程度。
固定且正確的睡前流程的積極意義在於:
1、形成入睡的條件反射
固定的睡前流程會形成一個條件反射,即:流程開始,寶寶就會知道睡覺的時間到了,緊接著就會做好進入睡眠的準備。
這個條件反射就是寶寶睡眠的啟動開關,當媽媽打開入眠的音樂的時候,寶寶就會明白,接下來該睡覺了,不能繼續玩了,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模式。
對於小嬰兒來說,給他們講道理顯然是行不通的,但是建立一個條件反射卻是很好的育兒方式。
2、有利於促進生物鐘的形成
生物鐘是掌管我們清醒和睡眠的一種節律,它與自然的白天黑夜相契合,所以也叫晝夜節律,新生兒出生的時候還沒有形成生物鐘,所以分不清白天黑夜,一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
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寶寶形成對白天和黑夜的認知,促進生物鐘的建立,首要措施就是區分白天和黑夜的活動狀態,在白天清醒的時候我們需要和寶寶做各種好玩的遊戲,讓他們興奮起來,但是到了夜晚降臨的時候,我們則需要讓寶寶安靜下來。
如何安靜下來?這時就需要引入舒緩的睡前流程了,因為流程啟動的時間點總是固定的,所以有助於夜間生物鐘的確定。
這樣能夠保證寶寶總是在夜晚固定的時間睡覺,在白天固定的時間起床,雖然不可能做到每日分秒不差,但是相對固定是可行的。
記得我小時候上學,每天早上都會自動醒來,而這個時間點差不多就是6點鐘,這就是生物鐘的神奇之處。
3、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健康的作息規律
有的家長抱怨說自己的孩子每天晚上都會玩到23點左右才睡覺,次日會睡到10點,然後午覺又不知道會推遲到幾點鐘,也有的家長很惆悵,完全摸不准自己的寶寶幾點有困意,什麼時候該哄睡。
其實這些煩惱都和「作息規律」有關係,因為沒有固定的作息規律,寶寶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睡,什麼時候該醒,家長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哄睡,日常生活就會變得一團糟。
如果孩子有固定的作息規律,家長可以很輕鬆的說出寶寶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就會醒來,能夠有條不紊的安排一天的生活。
固定的睡前流程可以幫助寶寶形成良好的夜晚入睡規律,因為流程的時間、順序總是相對穩定的,堅持下去就會發現,寶寶的入睡時間就會固定下來。
4、有助於寶寶形成內在的秩序感,增加安全感
孩子們需要一種習慣和可預測性來保障他們感情上的安樂和面臨全新世界時的條理性和安全感---摘自《韋氏嬰幼兒睡眠聖經》
對於寶寶來說,固定的睡前流程可以讓寶寶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情,比如當音樂想起的時候,寶寶就會知道媽媽即將給自己洗個熱水澡,洗完之後還會溫柔的給自己做個撫觸按摩,這一切流程都是可預測可期待的,寶寶自然就會覺得安穩。
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第三步做什麼,這樣的順序能夠幫助寶寶形成內在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對於規則意識的建立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對於媽媽來說,固定的睡前流程可以更好的育兒,把握孩子的一舉一動,合理安排育兒和其他事情,不會手忙腳亂,毫無頭緒,當我們做到心中有數時,就能輕鬆應對寶寶出現的各種行為,捕捉睡眠信號也不再是件難事。
不同月齡的寶寶,需要不同的睡前流程
家長與孩子的睡前相處模式包括所有為了幫助孩子入睡而產生的活動,可以叫做睡前例行程序----摘自《法伯睡眠寶典》。
這些流程包括:換尿不濕、換衣服、撫觸按摩、講故事、看繪本、聽音樂、洗澡、輕拍等各種方式,不論是哪種方式,都需要遵循一個原則:必須是舒緩放鬆、能夠讓嬰兒情緒平穩下來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放鬆身體,還能放鬆情緒,使寶寶的肢體和精神狀態都漸漸進入睡眠的狀態。
使勁逗寶寶大笑、捉迷藏、舉高高、跑來跑去、睡前給寶寶拿出一個新玩具等活動都不適合做為睡前程序,因為會讓寶寶亢奮起來,不利於進入睡眠狀態。
不同月齡的寶寶睡眠規律不同,所以需要相應的睡前流程:
1、未滿月的寶寶
未滿月的寶寶吃吃睡睡,清醒時間較短,所以大多是吃著就睡著了,睡前流程可以是
- 洗澡換衣服(不洗澡的話,換衣服是必須的)
- 調暗燈光、預備夜晚睡眠環境
- 撫觸按摩
- 吃奶、入睡
特殊說明:新生兒階段的奶睡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刻意干預。
2、1.5-3個月的寶寶
這個階段的寶寶晝夜節律已經形成,清醒時間逐漸增長,睡前流程可以是:
- 洗澡換衣服
- 吃奶(儘量喂飽,不要讓寶寶奶睡,培養吃睡分離)
- 調暗燈光、預備睡眠環境
- 放音樂進行撫觸按摩、和寶寶輕柔的說話
- 告訴寶寶該睡覺了
- 哄睡(床上輕拍、或白噪音哄睡)
特殊說明:這個階段有意識的實施吃睡分離非常重要,因此要將吃奶和哄睡分開進行,哄睡的理想方式是床拍,但是很多寶寶可能需要走、搖,這種情況則需要另外的改善方式,此文先不做詳細描述。
3、4-8個月的寶寶
這個階段的寶寶睡眠規律已經逐漸建立起來,夜間睡眠逐漸拉長,日間睡眠逐漸減少,哄睡流程可以是:
- 吃奶
- 告訴寶寶該睡覺了
- 口腔清潔
- 洗澡換衣服
- 調暗燈光、預備睡眠環境
- 放音樂、撫觸按摩
- 哄睡
特殊說明:很多寶寶在這個階段就可以嘗試自主入睡哦
4、9-12個月的寶寶
這個階段的寶寶如果睡眠能力發展起來的話,就不需要大人的哄睡了,而是在大人的陪伴下就可以自主入睡。
- 吃奶
- 告訴寶寶該睡覺了
- 口腔清潔
- 洗澡換衣服
- 調暗燈光、預備睡眠環境
- 放音樂、陪寶寶說話
- 看護入睡/哄睡
特殊說明:有的寶寶在這個階段已經不需要大人哄睡了,大人只需要陪在旁邊即可。
如何有效的實施睡前流程
流程有沒有效果,和如何實施流程的細節有很大的關係,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因此,家長們在決定實施睡前流程之前,一定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點:
1、掌握好時間,提前實施
一套睡前流程實施下來,至少需要半個小時,流程實施的過程必須是舒緩輕柔的,而不是趕鴨子上架火急火燎的,這樣的話就達不到促進睡眠的效果。因此,建議家長至少提前1個小時進入睡前流程的狀態。
比如,寶寶一般是在晚上20點睡著,那麼我們至少應該在19:15的時候著手準備,開啟睡前流程。
2、持之以恆,形成習慣
固定的睡前流程建立至少需要2-3周的時間,我們需要在每一天重複同樣的步驟,然後才能逐漸形成習慣。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寶寶也會產生混亂,到底哪樣才是睡覺的信號呢?
我建議家長不要把建立睡前流程這個事情當做刻板的任務來完成,其實仔細想想,這些睡前流程中很多活動都是有助於親子關係建立的,比如撫觸按摩、和寶寶說話、看繪本、講故事等,都是和寶寶互動交流的好時機,是非常有愛的活動,也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如果孩子總是在這種輕鬆溫馨的流程中入睡,他們將會很期待上床睡覺這段時間,因為可以和爸爸或者媽媽親密接觸。
從這個角度看待睡前流程,就不會覺得有壓力啦。
3、家人統一標準,不要因人而異
睡前流程的建立需要持續的固定的實施,所以,參與哄睡的家人要按照這個流程標準執行,不要因為換了人哄睡,流程就發生了變化。
變來變去的流程,會讓寶寶產生錯亂,也會違背我們建立固定睡前流程的初衷。
大多數家庭都是媽媽承擔哄睡這個任務,所以一個人操作起來不太容易出現流程錯亂的情況,但如果其他家人會參與哄睡工作,建議媽媽可以將睡前流程「上牆」標識出來,提示家人。
4、靈活處理,隨機應變
有時候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比如現在該進入到撫觸按摩的環節,但是寶寶已經發出睡眠信號,那接下來的環節還要不要繼續做下去?或者寶寶在睡前流程還沒有啟動之前就已經睏了,那今天的睡前流程要不要做?
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靈活處理,跳過某個環節直接哄睡或者今天不執行睡眠流程直接哄睡,先保證寶寶正常入睡,接下來再去考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入睡流程的時間啟動的過晚是?還是白天小睡不當造成夜晚過度疲倦?
流程雖然是固定的,但是我們可以根絕寶寶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尤其是剛開始實施入睡流程的時候,難免把握不好時間,早了或者晚了,多觀察多調整即可。
5、流程最後一步的環境最好在床上/臥室
不論是哪個階段的睡前流程,最後一步都應該是在床上,依賴抱睡、走睡的寶寶的最後一步也應該是在臥室,不要在客廳、沙發或者其他地方完成睡前流程的最後一步。
因為入睡前的環境和睡眠周期轉換時的環境不一致,是造成寶寶中途醒來的一個原因之一。
讓寶寶逐漸喜歡上在床上度過睡前的這一小段時光。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睡眠習慣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孩子感覺睡前相處的時間是愉快的,他就會期待那段時間,而不會總是拖拉著不肯上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到哪個時間點他應該換睡衣、刷牙、上床了,他會主動去做這些事情,也會習慣每天的睡前互動,知道這些活動的時間限度與尺度。------摘自《法伯睡眠寶典》
如果你正在被寶寶入睡太晚、作息不規律的情況煩惱著,不如試試這個方法,建立一套適合寶寶的睡前固定流程,改善作息習慣吧。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專注分享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喂養知識,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及轉發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8tcgG4BMH2_cNUgVCt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