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民間土法鑑別

2019-06-06     國玉彩虹

古玉浸泡出灰,是古人鑑別古玉的方法之一,併流傳至今。

早在清嘉道年間,就有個叫陳性陳原心的大哥愛玉成癖,因從他老爺子手裡繼承了81件古玉,以「八十一玉山房」為齋,撰出了一本玩玉的書---《玉紀》。書中記有古玉出產、名目、玉色、辨偽、質地、製作、認水銀、地土、盤功、灰提法、養損璺、忌油污等十二則。其中「灰提法」就是講的古玉過水出灰。

其後,有個叫劉心瑤的小哥也極愛藏玩古玉,給《玉紀》打了個文化補丁---《玉紀補》。書中對古玉出灰做了更詳細的說明:「凡系土斑盤化(受侵蝕蝕之意)之玉,以滾水泡煮,其斑魚處必有白土泛出。」

實踐證明,古人發明的這種鑑別古玉的民間土方,言如其實,行之有效。

以開水泡玉,不僅有消毒殺菌,滌清玉器表面附著物的作用,還使玉器變熱,揮發古玉中積蘊的氣味。在這個過程中,古玉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被浸泡水中的古玉,用手撫摸之,潤滑膩手,古玉竟吐出不可名狀的粘液;趁熱取出涼干,玉器表面浮出一層白灰,在雕線溝槽及沁重部分尤其濃厚。這就是古玉的過水出灰!

當然,古人對過水出灰的經驗更加講究,用冷水浸玉也是手段之一。據說農曆三月的泉水、井水被稱為「桃花水」,用「桃花水」浸玉更為地道。將玉放入水浸泡一兩天,真古玉就會「分泌」出一種既稠又粘的液體,受沁重的地方更濃,用手捏摸,好像是抓泥鰍,滑膩異常,取出來涼干,玉表面也是一層白灰。而沒有入過土的傳世古玉、新玉和偽古玉則沒有發粘的現象。

究其原理,「過水出灰」乃是玉本體結晶間分化物質受壓而出現的物理分子置換現象。古玉晶間分化後有了空隙,入水會有氣泡出現。晶間空隙因千百年的弱酸弱鹼化,使得最被易作用的玉中矽質綠泥石或殘留的微量方解石形成分解物。每次過水,水分子占據了空隙後,恢復了原有玉石比重狀態,便把晶間空隙的分解物,給壓了出來。這個就是古玉不斷「出灰」的原因所在。溜滑的手感是「出灰」的PH質與水質產生的軟水效應。

一般來說,過水出灰現象尤其明顯的玉器,基本可確定其為真古玉(老玉新工不在此界限內)。沒有「吐灰」現象者也不能片面定為偽古玉,因為也有一些高古玉因玉質及坑口環境的關係,吐灰現象不很明顯甚至幾乎沒有。實踐中應結合多方面的鑑定方法來綜合判斷,以做出準確的鑑定結論。

所以 「過水出灰」方法是鑑別真古玉的一種標誌。新仿偽古玉基本沒有此種現象。以氫氟酸作灰皮的仿古玉,經開水浸泡晾乾,假灰皮會再次浮現,實踐中要認真把握甄別。

有些古玉藏家為古玉恢復儘快玉性,追求「脫胎」,常常刻意人為地多次「過水出灰」。認為多次「出灰」後,可以把千百年的腐蝕去掉,使玉體內結晶體之間的水分復醒,而達到古玉脫胎換骨的面貌。其實,古玉經過多次沸水出灰,並不是好方法,常常有人會說沁色被「燙死了」。因為色彩還原是依靠不同的溫度,才產生不同的顏色。沸水溫度過高,將古玉中的一些著色微量元素給高溫還原了,所以才出現「沁死」的現象。所以古玉切不可以沸水長時間燙煮,往往有些沁色隨著溫度變化後呈現不可逆性。個人以為用75度左右的溫熱水短時浸泡為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t4f_GsBmyVoG_1ZGc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