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爭議巨作來了!3年時間,切斷演員與外界聯繫,呈現真實人性

2020-04-21     這胖子愛看電影

1998年,一部《楚門的世界》在金·凱瑞的演藝下「封神」。這部電影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讓你先笑後哭,再恐懼,鞭辟入裡地呈現了「擬態空間」對於真實空間的蠶食與控制。

金·凱瑞飾演的「普通人」楚門,從小開始就是生活在由影視托拉斯搭建的片場中,這個高度「真實」的片場裡,除了楚門以外,都是專業演員。他們與楚門的互動被24小時直播,外界的觀眾盯著楚門與他們的一舉一動。

直到有一天,楚門洞悉了其中的擬態真實。但他並沒有揭穿一切,而是反轉了「看與被看」的主體位置,開始操控起一切,憑藉他對片場和劇組的熟悉,以演技欺騙大眾,成為了真正的「主導者」。由此,「被看」不等於「被控制」,主動的看也許反而成為了被操控的一方。

《楚門的世界》早已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大擴張了自己的版圖,真實和虛構的界限不斷被打破。有時候虛構的比現實的還要真實。

多年之後,俄羅斯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宣布打造大型的「楚門的世界」。為了「真實的」再現一個時代,他把一群演員放置到驚喜搭建的大型片場裡,給予演員最大程度的發揮空間,他僅僅充當記錄者,用鏡頭「再現」這群演員「回到過去」時的真實狀態。

系列電影《DAU》項目的誕生如驚天「核爆」,從它成立項目以來就受到大量的關注。

該電影項目最初是為了拍攝一位前蘇聯物理學家的傳記片(「DAU」是他名字後的三個字母),後延展為持續三年的不間斷拍攝,地點均位於烏克蘭東部小鎮哈爾科夫郊區。一個占地12000多平方米,對前蘇聯機密研究所進行原樣復刻的大型片場。

片場中,400名核心工作人員在三年時間裡,開展這項無劇本的電影創作,「真實重現」前蘇聯體制下的「生活方式」、人性痕跡,凸顯無形的控制,壓抑的社會。

被選中的400多人完全按照當時蘇聯的情景和生活方式來生活工作,而且完全切斷了他們與外界的聯繫,所有與那個時代無關的東西全都成了違禁品。

3年時間裡,這個現實版的「楚門的世界」的項目一共積累了長達700個小時的35毫米膠片素材,前後超過1萬名臨時演員,參與復刻出1938至1968年間,一所位於莫斯科的前蘇聯研究所的當時狀態。

浩瀚的素材最終被製作成14部電影長片。主題包含社會意識、權力傾軋、人類情感,暴力操控等,都藉由影像散布在視覺復刻的描繪中。

整個電影項目的初衷是希望演員和觀眾都能以沉浸式的體驗,感知那段歷史下社會的方方面面。以此,更為精準和全面的了解和認知「大歷史、小人物」的主客體關係。

對於這樣一個恢弘而史無前例的電影項目,任何個人體驗都局限於觀看者本身的既有認知體系,旁人終究難以全面體會,這也註定了其巨大的爭議性。

目前,網絡上已經放出了《娜塔莎》(DAU. Natasha)和《退變》(DAU. Degeneratsia)兩部。

兩部影片也在柏林電影節上首映,最終《娜塔莎》在電影節中斬獲傑出藝術貢獻銀熊(攝影)獎。不得不說,《娜塔莎》(DAU. Natasha)絕對是一部反常規類型,對於大眾影迷的審美偏好頗有挑戰的「實驗性」電影。

影片以女主角娜塔莎為敘事主線,講述了她與周邊幾位關鍵人物的生活化日常。

她與年輕的女同事奧莉亞的幾場「酒後」對手戲、她與物理學家盧克的一夜風流、她最後遭遇來自安全委員會(K GB)男子的審判,這讓作為餐廳服務員的她,經歷了生活上意想不到的巨變。

影片長達137分鐘,比柏林電影節的上映版本少了幾分鐘。全片三分之二的片長都以「紀錄片」式的手法、事無巨細的表現了娜塔莎與其他人的互動與交流。

包括酒後「失態」與同事奧莉亞的打鬧、發泄、到重歸於好,最後又回到分歧與爭吵中。而她與科學家盧克的激情戲更是「真槍實彈」,尺度不小。

但影片最具爭議的還是來自片尾幾十分鐘的審判場景。男性對於娜塔莎的嚴刑拷問、精神羞辱令人背脊發寒。主觀性鏡頭逼迫大眾直視了這場審判,直接展示了男性粗暴地對女性扒衣服、扇耳光等一系列侮辱性的動作,甚至讓娜塔莎將一個空瓶子插入自己的身體部位。

這段一氣呵成,駭人且直白的段落,令部分觀眾感到嚴重生理不適,備受折磨、如坐針氈。據悉當時有觀眾直接退場,質疑導演的動機。

而堅持觀看完全片的部分觀眾從電影手法上也給出了評價不高的判斷,認為影片故事沒有背景交代,上下文斷裂,故事本身感覺就像是一個粗略的,有些雜亂無章的片段拼湊。

但胖哥卻認為,影片的主線敘事依然沒有擺脫章節化或段落化的敘事結構。從影片開始、推進,到結束,娜塔莎與奧莉亞前後三到四次的「交鋒」,人物心理微妙的弧光轉折,就是影片主題的縫隙處。仔細對比兩人多次對話中的行為和語態改變,就能發現其中的隱喻。

娜塔莎始終希望從無聊、乏味,無望的生活中脫離出來,酒精是她壓抑生活的唯一出口。當她遇到科學家後,以為一夜的溫存能激活生活的死水一灘,但最終卻只是激情而非愛情。

接下來的一場戲,娜塔莎獨自在餐廳的痛苦流涕,自言自語,亦是她心理上的徹底「觸底」。之後,審判到來,體制對於她身體和意志的摧毀接踵而至。

不過,全片最為精華的部分在於審判後,娜塔莎與審判男子的「重歸於好」,以及影片末尾,她與同事奧莉亞因為相同的事兒再次陷入糾葛。

權力的壓抑,造就了一個看似平靜、卻暗流涌動的行為閉環。娜塔莎看似「沒變」,其實以及改變,影片以她對同事的「最後一次警告」戛然而止。

是什麼改變了她?她變成了什麼樣?娜塔莎夢想和期望的破滅,主體位置被權力徹底架空,亦是影片的重要主題之一。大歷史對於小人物的改變,在符號性人物娜塔莎身上得到了表征。

影片上映後,爭議不斷,某國更是以影片尺度問題頻繁上綱上線。對此,導演伊利亞還是為自己的作品做出了辯護:在《DAU》系列電影中,討論的是關於人性的話題,不給人機會去看它是很愚蠢的事情。

他還補充道:我敢肯定這部電影會在某國上映,因為它不是情色或暴力電影,這些元素或許存在但不是主要元素,它們只是人類脆弱故事的一部分。

毫無疑問,《DAU》是電影界的歷史性事件,它就像一顆投入池水中的巨石,註定要掀起巨大的浪花,讓平靜的水面蕩漾不斷,在不斷擴散向邊緣的漣漪中,我們也許能看到藏於水底許久的種種未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oLanXEBfGB4SiUwdQY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