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個點贊量超高的視頻,深有感悟!
媽媽教育女兒:「看看爸爸整天看手機玩遊戲,啥也不幹,是不是廢物?」
女兒回答:「是的」
媽媽又問:「那我們不跟他學好不好?」
女兒很為難的回答:「媽媽,我也想當廢物」
網友評論: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要麼為了孩子改變自己的壞習慣,要麼改變孩子學會自己的壞習慣。
孩子模仿父母是天性,父母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不要以為自己一邊享受著自己的壞毛病,一邊又警告孩子不要這樣做,孩子心裡真的很矛盾,父母在一邊玩兒的津津有味的樣子,在孩子眼裡都是不可抗拒的誘惑,所以上面那個孩子一邊嘴上說著「是的」,一邊心裡誠實的在「拒絕」。
孩子在最需要教養的0-6歲,父母都在幹什麼?
孩子在睡前需要父母講故事時,你在玩兒手機
孩子醒了找不到父母,你在玩手機
孩子在玩玩具時,你在玩手機
孩子在吃飯時,你在玩手機
孩子在看動畫片時,你在玩手機
孩子摔倒了,你在玩手機
孩子有疑問時,你在玩手機
你看手機的眼神,在孩子眼裡都是無窮無盡的誘惑。
你玩手機的笑容,在孩子眼裡都是無法抗拒的好奇。
不要以為只是玩一會手機,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父母的成人社交模式正在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成人可以隨時放下手機,但孩子不會,因為他們不懂得拒絕、克制。成人可以沉浸在手機里,卻不耽誤他們用熟練的語言溝通,但孩子不會,語言環境刺激的失位,正在對孩子的語言能力造成不可扭轉的影響。
有位教育學者說,環境正無時無刻不在改變人們的語言,受當下社交網絡多元化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社交語言和方式,那麼這些對孩子們的教育產生了什麼影響呢?孩子越小,與他們在不同的情景下進行大量多種多樣的對話,運用越來越多新詞彙對他們來說就越重要。
手機是怎麼讓孩子閉嘴的
有一項調研,在對很多幼兒園調查中,很多家長對孩子們的溝通語言和技巧表示看不懂,更多的老師對小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表示擔心。
有人表示這個調研有些過於誇張,但也有人研究過,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面對面交流時,為什麼不是膽小羞澀,就是語言匱乏,甚至不敢表達。
很多剛上小學的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
愛玩遊戲,室外活動越來越少,根本對孩子們產生不了吸引力。
脾氣差,沒有耐心,性格差,往往因為語言表達情緒不順,遇到問題時經常崩潰
讓我們把調研的年齡結構在提前一點,(0-3歲的孩子,正是語言發育的黃金期)。
很多2歲孩子語言受限,表達不完整。
很多3歲的孩子不會良好的表達個人情緒。
很多4歲的孩子,居然還不能形成良好語言習慣。
無論怎樣,聰明活潑且善於交流的孩子,表達能力一定很強,特別是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都能用語言邏輯表達出來,這就是有些孩子說話時,讓人覺得胸有成竹,很有想法,不跑題。
怎麼辦?
《兒科》雜誌發表過的調研顯示,語言能力差的孩子,出現閱讀障礙的可能性比正常超出4到5倍。這些障礙會直接給孩子的學習和認知帶來影響,甚至直到成年。
孩子們普遍的語言社交能力問題,提醒父母們,改變教養方式迫在眉睫。家庭教育和撫養是一面鏡子,折射的都是父母的樣子。
對孩子 僅僅說『放下手機!』是不現實的,憑什麼你們大人能玩兒,我們就不能玩兒?在孩子眼裡,這種管束的雙重標準是帶有歧視性的。
家庭是孩子生長的溫床,在不同情景下度過有意義的時間,談論不同的話題和經歷,用語言描述發生的事情。這才是一個孩子語言健康發育應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