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既有美景,又有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2019-11-16     慶余

眾所周知,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所以在蘇軾的二千七百多首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簡單來說,就是在蘇軾的詩中,一些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其實,蘇軾的詞也一樣。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反而可以增強詞境的哲理意蘊。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過七里瀨》,便是蘇軾的一首既有優美景色,又有深刻哲理的千古名作。它寫於公元1073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六年。當時蘇軾正擔任杭州通判,在一次巡查富陽,由新城至桐廬,途徑七里瀨時,觸景生情,便寫下了這首詞。

所以在這首詞中,我們能夠欣賞到七里瀨如詩如畫的水光山色,以及感受到蘇軾對江南水鄉的熱愛。同時我們也可以體會出蘇軾善於將沉重的榮辱得失化為過眼雲煙,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內心寧靜與安慰的豁達人生態度。全詞語言清麗,意境廣渺,韻味深遠,值得一讀再讀。

《行香子·過七里瀨》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

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鷺點煙汀。

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

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七里瀨,又名七里灘、七里瀧,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城南三十里。由於錢塘江兩岸山巒夾峙,水流湍急,連綿七里,故名七里瀨。蘇軾這首詞的開頭六句,所描寫的便是七里瀨流域清澈寧靜的江水之美。而蘇軾為了描繪出風光的生機盎然,在這裡不僅動靜結合,還點面兼顧,體現出了他對江南水鄉的熱愛之情。

它的大概意思是說:蘇軾乘著一葉小舟,盪起雙槳,像驚飛的鴻雁一樣,飛快地掠過水麵。水色清明,波平如鏡,藍天白雲、兩岸山色盡入水中。游魚清晰可數,不時躍出明鏡般的水面,水邊的沙洲上,白鷺點點,悠閒的棲息著。即使單純看蘇軾的這段景色描寫,它無疑也足夠美到令人心醉。

上片的後三句「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則是蘇軾對沿途景色的和主觀感受的高度概括。即白天的溪水,清澈能見沙底;清晨的溪水,清冷而有霜意;月下的溪水,明亮而純粹。可見蘇軾選取了自己三個不同時候的舟行之景,來營造出一種清寒悽美的意境。此舉也為下片抒寫人生的感慨起到了鋪墊作用。

如果說上片蘇軾寫盡了七里瀨的水光,那麼下片的開頭兩句「重重似畫,曲曲如屏」,蘇軾便是寫盡了七里瀨的山色。看似簡單的八個字,實則傳神地寫出了蘇軾在江上舟中觀察景物的特點。即兩岸連綿不絕的山峰,縱看重重疊疊,如畫景一樣,橫看則曲曲折折,似屏風一樣。

緊接著的「算當年、虛老嚴陵」,引用了東漢初年嚴光與劉秀的典故。據史書記載,嚴光輔佐劉秀打天下以後,就隱居不仕,垂釣富春江上,人們都說嚴光垂釣實是「釣名」。蘇軾如今在同一地點,卻是笑嚴光當年白白在此終老,卻沒有領略到山水的妙處。所以蘇軾才會說「君臣一夢,今古空名」,即嚴光與劉秀,一臣一君,如今也只留下了空名。

由此可見,蘇軾在這首詞中,抒發的是一種人生如夢的感慨。而在詞的最後,蘇軾又發表了自己的議論感慨,「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即永恆不變的只有連綿不絕的山峰,山峰上繚繞變幻的白雲,青翠欲滴的山色。概括來說,就是人生如夢,永恆的只有大自然。

如此一來,蘇軾對人生的感慨,歷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了這如詩如畫的水光山色中。對於被貶杭州通判的蘇軾來說,儘管仕途不順,但他能夠找到讓自己輕鬆閒適的方法,這無疑是發人深思的。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雖然沒有蘇軾那麼深沉的人生感慨,但是各種壓力還是會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而蘇軾這首詞中所體現出的豁達人生態度,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所以說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既有美景,又有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LjTdW4BMH2_cNUgbbm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