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寫生研究」欄目除了梳理繪畫語言的傳承、演進的歷史脈絡與規律,重要的是將「寫生」置於當代藝術的大平台進行探討研究,強調「寫生」與社會、人文、時代的關係,以當下的視角來考察「寫生」的價值和意義。本欄目編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供大家分享。
1 藝術評論
潘玉良的作品蘊含著中國繪畫的韻律與意境,又兼具西畫誇張的構圖和明快的色彩;她將西方現代油畫語言和中國傳統水墨畫精神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她一生留下的油畫、國畫、版畫、雕塑、水粉、速寫等作品有4700多件,題材非常廣泛。她的作品受到歐洲藝術界的推崇,先後獲得義大利羅馬國際藝術金質獎、法國巴黎市金像獎、比利時銀質獎、法國巴黎大學多爾烈獎等20多個獎項,她的作品被法國多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
——摘自《昨夜星辰——潘玉良畫展》
潘玉良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成就突出的女畫家,卑微的出身和艱辛的生活經歷被世人感嘆,她不凡的藝術成就更令人欽佩。潘玉良對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很多觀眾通過影視劇對這位傳奇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她那深深的愛國情結卻不是每個人都了解的,通過中國人物、中國風景、中國式靜物等畫作解讀了她旅法四十年,不入外國國籍的赤子之心;描寫人間情愛、親情的很多畫作,體現了性格剛烈、頗有大男子氣度的潘玉良對於生活的熱愛,以及她內心之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潘玉良的繪畫融合了中西方的藝術風格,對於國畫、油畫都很擅長的她還探索出一種自己的風格,通過寫生、速寫、油畫、水墨等藝術形式,以及情有所寄的創作構成,充分展示了她的藝術成就和才情。
——摘自《潘玉良畫展》
2 作品欣賞
《自畫像》
《自畫像》
《坐著的模特兒》
《菊花和女人體》
《照鏡》
《執扇女郎》
《扶椅女人體》
《窗前女人》
《戴銀飾的黑女郎》
《戴花的執扇女》
《三個密友的聚會》
《聆教》
《三人像》
《花園小憩》
《穿紅裙的婦女》
《河上泛舟》
《郊外幽會》
《水果與花》
《野菊花與線裝書》
《林蔭浴場》
《奶牛牧場》
《秋天的教堂》
《山腳小鎮》
《時報煙斗和盤果》
《菖蒲與水果》
《白色花瓶中的群花》
3 藝術家簡介
潘玉良
(1895-1977),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原名陳秀清,江蘇揚州人,後改為張玉良。1913年被潘贊化納為妾,改姓潘。1917年在上海開始從洪野學畫。1918年潘玉良考取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師從王濟遠、朱屺瞻。1921年潘玉良考取入國里昂「中法大學」。後又考入里昂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從德卡教授學畫。1923年又進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潘玉良的作品陳列於羅馬美術展覽會,曾獲義大利政府美術獎金。1929年,潘玉良歸國後,曾任上海美專及上海藝大西洋畫系主任,後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國藝術會會長,多次參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國畫展。曾為張大千雕塑頭像,又作王濟遠像等。潘女士為東方考入義大利羅馬皇家畫院之第一人。
關注【寫生研究】
參展諮詢:13552642966(微信同號)
-END-
投稿郵箱:art5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