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亳州機場航站樓
投票結果出爐
趕緊來看看
第一名:「亳芍流香」
投票占比51%
第二名:「三朝古都,亳韻悠悠」
投票占比17%
第三名:「千年酒都,窖香悠長」
投票占比14%
8月11日,小亳從亳州機場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獲悉,亳州民用機場航站樓設計方案投票活動開展以來,公眾關注度高,社會反響熱烈。
從投票結果看,前三名依次是,方案一「亳芍流香」,占比51%;方案三「三朝古都,亳韻悠悠」,占比17%;「千年酒都,窖香悠長」,占比14%。據亳州機場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亳州機場航站樓預計將採用方案一「亳芍留香」。
據了解,亳芍流香設計,靈感來自芍藥。芍藥是亳州的市花,亳芍即白芍,是《中國藥典》中以「亳」字命名的中藥材之一,亳州地產藥材。亳芍的產量約占全國的70%以上,所以,芍藥不僅象徵著亳州的美麗,更是亳州藥都文化的體現。航站樓呈半圓形展開,屋面如同幾片舒展美麗的花瓣,雨蓬的設計也延續和呼應了花瓣的形態,令人聯想到美麗的芍藥花,象徵著美麗的亳州和藥都文化。建築以銀白色鋁板和玻璃幕牆為主要外裝飾材料,造型輕盈優美,同時也具有航空器的美學特徵和現代的美感。
亳州機場何時開工建設呢?據小亳了解,目前機場開工時間還不能確定,亳州機場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正在積極推進前期工作,爭取明年上半年開工。
這個結果
和你想的一樣嗎?
下方留言說說
小亳帶你回顧下
亳州民用機場航站樓
5個設計方案
方案一
亳芍流香
設計靈感來自芍藥。芍藥是亳州的市花,它不僅美麗,更可做為藥材。亳芍即白芍,是《中國藥典》中以「亳」字命名的中藥材之一,亳州地產藥材。亳芍的產量約占全國的70%以上,所有芍藥不僅象徵著亳州的美麗,更是亳州藥都文化的體現。航站樓呈半圓形展開,屋面如同幾片舒展美麗的花瓣,雨蓬的設計也延續和呼應了花瓣的形態,令人聯想到美麗的芍藥花,象徵著美麗的亳州和藥都文化。建築以銀白色鋁板和玻璃幕牆為主要外裝飾材料,造型輕盈優美,同時也具有航空器的美學特徵和現代的美感。
方案二
飛花輕舞,萋萋於譙
方案從航空建築的性格特徵出發,試圖營造輕盈飄逸、自然流動、「空中之橋」的建築意向。通過對人傑地靈、文化深厚的亳州歷史中五禽戲的形態隱喻,以及用芍藥花的形象提取出屋面造型元素,運用於航站樓屋蓋造型,流暢的曲線既有花瓣的輕盈靈動,又像一雙張開的翅膀,舒展飛揚。邊緣波浪狀的曲線,是綻放的花朵,也是飄揚的絲帶,讓屋蓋顯得薄如綾緞,飄然欲飛。有著悠久歷史與蓬勃進取今天的亳州,未來一定擁有無限可能。正如建築方案所表達的,主立面柱子如兩棵大樹,深深紮根在這塊厚重的土地中,汲取著歷史的營養,蓬勃生長,枝葉繁茂,整體升騰的姿態象徵了亳州萬物繁茂,充滿希望的未來。
方案三
三朝古都,亳韻悠悠
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有三朝古都之稱。航站樓從亳州傳統建築吸取了靈感,建築由高低錯落的三重屋頂組成,寓意三朝古都,下部設有基座,氣勢恢宏,沉穩悠遠。整體樣式借鑑了傳統亳州漢風古典建築的樣式。建築從粉牆黛瓦的亳州民居中吸取了靈感,屋頂採用青灰色的金屬板,石牆採用接近白色的石材,色彩清麗。建築細部構件借鑑亳州傳統民居的特色,深棕色的金屬構架、花格抽象地表現了傳統亳州民居的木構和木雕的風采。兩側的庭院既從院落格局吸取靈感,又為乘客提供宜人的休憩環境。庭院的存在擴大建築的體量,顯得更有氣勢,此外可作為預留用地,為將來的擴建提供靈活性。建築造型和細節傳達出濃郁的古都意韻和地域特色。
方案四
鯤鵬展翅,扶搖九天
《莊子·逍遙遊》云:「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力求體現莊周故里亳州傳統文化,將亳州作為藥都、酒都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精髓進行抽象化提煉概括,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法進行展現,將建築的屋頂、立面、室內不同部位的構造通過單一純凈且富於裝飾性的菱形折線母體語言組織成為一個整體,一氣呵成,依據航站樓內部不同部位的功能空間需求和流線工藝形成氣勢恢弘且空間指向性明確、兩翼張開的形似航空器的建築造型,在詮釋中華傳統建構文化的同時,賦予了空港建築應有的浪漫氣質和發展騰飛的美好意境。
方案五
千年酒都,窖香悠長
亳州是著名的酒都,古井貢酒是亳州傳統名酒,有「酒中牡丹」之稱、被稱為中國八大名酒之一。古井貢酒淵源始於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將家鄉亳州產的「九醞春酒」和釀造方法進獻給漢獻帝劉協。以「色清如水晶、香純似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的獨特風格,贏得了海內外的一致讚譽。方案從傳統酒窖的形象中吸取了靈感,建築屋面由一系列拱券組成,形成富有韻律感的形態。如同排排酒窖,儲存著千年佳釀,令人聯想到亳州悠久的釀酒歷史,是酒都文化的象徵。建築採用銀色鋁板作為屋面外裝飾材料,遠觀如同富於未來感的飛行器,是對航空主題的隱喻。
期待亳州機場早日建成
文:李鵬 部分來源:亳州晚報
編輯:海博 審校: 張珍審核:鄧傳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