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熬鷹」,卻把「鷹」給熬死了:家長,你真的誤解了挫折教育

2019-08-24     愫說育兒

貶低式教育 ≠ 挫折教育!

你知道「冒充者綜合徵」嗎?它令孩子自卑,難以快樂,即使成年後通過努力獲得成就,內心仍充滿焦慮恐慌。

7成以上人群受「冒充者綜合徵」困擾,「病因」均來自他們的父母和家庭。

友情提示:本文4100字,閱讀需要7分鐘。感謝閱讀!

「冒充者綜合徵」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壞的禮物。

「冒充者綜合徵」由臨床心理學家保琳和蘇珊娜於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

她們研究了150名女性來訪者。在別人眼中,她們無一例外都是很優秀的女性——受人尊敬的教授、博士學位獲得者、成績優異的大學生。

然而,她們並不認可自己具備外界所認為的「成功」:有人認為是招生委員會犯了錯誤,自己才被錄取;有人認為考試成績好,只是運氣;很多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被高估了,自己並不勝任現在的工作。

她們在外界的高度認可和自我貶低之間徘徊,焦慮痛苦。

她們堅持認為自己是卑微的,並且常常被「萬一被別人發現我名不副實,是個騙子」的恐懼所折磨。

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無能」,她們比一般人更努力工作,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更多地迎合權威。

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冒充者綜合徵」並非女性的專利,男性被這個問題困擾的也不在少數。調查顯示,大約有70%的人曾有過類似感受。


當我第一次了解到「冒充者綜合徵」,我終於明白,多年來困擾我的一些心理狀態和行為來源於哪裡——

打擊!持續不斷地被打擊!

「才考好一次尾巴就翹上天了?我告訴你,你這麼驕傲,註定是會失敗的。」這是我爸常說的話。

「村頭XX家女兒不是也說成績很好?小小年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我一看就是不行的,你看,最後連個中專也沒考上吧?你是不是要學她呀?」媽媽不失時機地補刀。

我手裡拿著的滿分卷子、進門時的歡喜雀躍,頓時讓我覺得自己是那麼羞恥。

有一次,不知道什麼原因,我考了人生中的最低分:66分。那天對我而言,真是滅頂之災!

拿到卷子的那一刻,我的腦袋「轟」地一聲,整個人不停地顫抖,腦海里全是父母昔日那些「預言」,我心裡不斷有個聲音在說:「你完了!這才是你真實的水平,之前全是僥倖,現在被揭穿了,老師對你失望透頂,同學都會笑你……」

整節課,我都惶恐不安,甚至不敢抬頭看老師,我覺得昔日和顏悅色的老師看我的目光變得凌厲。

我失魂落魄地回到家——

「我說什麼來著?失敗了吧?……」父母唱雙簧似的,你一言我一語,我只是默默地哭,什麼話也聽不進去。那天,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天。

後來還有幾次,聽到親戚朋友誇我,我爸都說:「哪裡哪裡,她的腦子笨得很,全靠死讀書。越到高年級就會越跟不上,成績就會掉下來的,沒啥指望。」


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

被表揚、認可、欣賞和肯定是人類正常的且持續一生的自戀需要。

這個需要的滿足,就像汽車的發動機,給人提供動力。一個未被足夠認可的人,像發動機動力不足的汽車,是飛不高也走不遠的。總有一股「你不配更好」的力量,猶如千斤頂一樣阻止他變得更好。


湖南衛視《少年說》有一期節目令我感觸最深,一位初一的女孩站在天台對媽媽吐露聲心。

她說,自己的媽媽老是拿自己和學霸女閨蜜對比,而這個學霸女閨蜜,四項全能: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

當她哭著訴說:「你能不能別總是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

這個母親卻這樣回答:「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這位母親甚至還反問:「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別人會跟你做朋友?」

這樣的質疑簡直太令人崩潰了,我們似乎可以嚼出其話背後的意味:成績不好,你連朋友都不配有。

這一招重拳,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給了女孩心理上全方位的打擊。而施以「毒手」的不是別人,而是她的母親。

其實,我挺佩服這位女孩,在這樣強勢的心理打壓下,她不但沒有繳械投降,還有力量站上天台與母親對峙,雖然最終她也沒能說服自己的母親,只得黯然離場。

但我特別希望她能一直有這股倔勁兒,不輕易被「馴化」。


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蒼鷹一樣「熬」,你想「馴化」出什麼樣的孩子?

《羞羞的鐵拳》中有個熬鷹的片段引人爆笑,而後也讓我深思。

熬鷹,是從肉體到心靈對鷹的徹底戕害,一個高傲、自由的靈魂,經過一番徒勞的掙扎後,最終會因悲憤、饑渴、疲勞、恐懼而無奈屈服,成為獵人逐兔叨雀的馴服工具。

熬鷹是個漫長的過程,獵人要讓鷹感到挫敗,獵人會在鷹的周圍布上繩網,在這個「牢籠」外獵手會升起篝火吃起東西,而蒼鷹只能瞪起兩隻血紅的眼,想要掙扎卻始終找不到食物。

日復一日,讓本來翱翔天際的蒼鷹,漸漸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草原上威風八面的捕食者,而是淪為了「階下囚」這個事實。


本質上,打擊孩子也是一種「馴化」的方式,讓孩子漸漸喪失自我意識,從而完全順從。

家長和老師們往往喜歡居高臨下,挖苦、嘲諷和否定孩子,並美其名曰「我是為你好」、「有壓力才有動力」、「我是怕你飄」,以為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這是中國式家庭教育和中國式學校教育最大的誤區。

你可以去在網上看看,大量帖子是網友對於這種錯誤教育方式的控訴,它所帶來的是心理上的創傷,比如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害怕失敗,極度渴求被肯定等等,很多孩子成年後,即使功成名就,卻仍感覺身後有一隻「惡狗」追逐著自己,讓他不敢停歇,不能懈怠,享受不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常常在午夜夢回,不斷質疑自己。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

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域),海馬回(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你以為的「挫折教育」,正在悄悄毀掉孩子

挫折教育是指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受一定的挫折,從而激發孩子的潛能,以達到使孩子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比如,我最近給孩子報名了新概念英語的培訓課程,我會提前告訴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困難是一定要有的,但也是可以通過努力被克服的。誠如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不可能因為預見到困難和可能的挫折,就止步不前。

而貶低式教育,主體卻是打擊與否定,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冒充者綜合徵」的孩子,輕者自我懷疑,重者抑鬱。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宋倩對喬英子以愛為名的過度控制,她禁止英子做任何學習以外的活動,每天海量試卷的壓迫以及毫無道理的生氣。而成長在單親家庭的喬英子,由於父親的缺位,過早的懂事讓人心疼,她潛意識裡默默代替父親的角色,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

在氣球上寫心愿時,英子被宋倩要求寫上:「一定考上700分」;

一次考試中,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名,宋倩卻說:「考第二名有什麼好開心的?」

她甚至還沒收了別人送給英子的生日禮物,就因為她覺得這些東西都與學習無關。

後來,英子因為去不成南大冬令營情緒格外低落,丁一跳樓則更進一步加劇了她的精神壓力。

英子在記錄失眠日記的時候情緒失控嚎啕大哭。

為了逃避父母,英子站在橋上,一度想跳下去,聽到母親那句令人窒息的「媽媽都是想為你好啊!」

這位一直聽話的學霸情緒崩潰,她對著母親喊出:「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是我沒有變成你們心裡想要的那個樣子」

女兒被確診為抑鬱症,宋倩悔不當初。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超過3億人受抑鬱症困擾,約占全球人口的4.3%。

同時,抑鬱症導致的自殺行為是15歲至29歲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車禍。

近年來,抑鬱症正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然而青少年患抑鬱症的情況很容易被忽視,大部分是因為青少年多處於青春期,家長總認為孩子的情緒和叛逆有關,而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

去年6月的一天晚上,我家所在的社區業主群突然炸鍋了:一女生從某棟樓23層樓頂一躍而下,當場死亡。

後來證實,這是一位初一女學霸,父親長年在日本工作,母親對其極要求甚嚴。

她曾在期中考名列年段第一,而當期末臨近,當天女孩的媽媽向其提出要求,期末考也必須是年段第一,而後母女發生爭執(具體細節未被披露),女孩奪門而出……

最終,她走上了絕路。

我想,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所有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只要孩子平安的活著,其它都不重要。然而,在悲劇發生之前,家長們卻往往最容易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

曾經,#常春藤女博士因母親一句話跳樓自殺#的消息震驚國人。

一個老藝術家,對獨女要求特別嚴苛。

她去美國看讀到了常春藤博士的女兒,不知道為什麼就指責起來了...

她女兒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

她回了句:「你覺得自己做的很好麼?」

女兒一聽,翻身就跳下陽台,沒救回來...

常春藤女博士,是多少父母眼中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無法想像,到底是積累了多少的絕望?才能令一位如此卓越的女博士,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中國的很多父母,對於表揚的認知是:表揚=驕傲=退步。

因此,他們把「表揚」當成洪水猛獸,談及色變。心裡明明對孩子的成就心中自豪,但嘴上卻嚴防死守,從不肯夸孩子半句。

《正面管教》一書的作者簡·尼爾森說:「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

結語

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本能,但別打著愛的幌子,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對孩子而言,最可怕的咒語可能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1.請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

人各有所長,別再用「別人家的孩子」傷害自己的孩子。

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發現孩子的長處,因材施教。

2.比較是一面鏡子,讓我們認識和了解世界。

比較的前提是肯定,而不是貶低和打壓。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真正要超越的是過去的自己,正如海明威所說:「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實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3.孩子的平安、快樂、健康永遠比成績重要。

作為父母,別當一個熬鷹的獵人,既然是蒼鷹,就該讓它翱翔於天際。


寫在最後:

未經審視的人生,註定糊裡糊塗的過;

不懂思考的父母,難免彷徨困惑。

當家長不易,不僅要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質保障,更要給孩子精神上的滋養與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我是「愫說育兒」,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關注。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96602wBJleJMoPMtk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