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心共赴小康——盤錦市和遼河油田對口幫扶義縣脫貧紀實

2020-04-30     東北新聞網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4月29日,在錦州市義縣頭道河鎮李西溝村集體經濟溫室小區,一排排高標準溫室整齊有序,道路溝渠、電力配套設施完備。大棚內一片綠意盎然,蔬菜、瓜果長勢喜人。

在義縣,像李西溝村這樣,由盤錦市和遼河油田出資建設的扶貧產業項目有12個,帶動了當地2502名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助力深度貧困村產業發展,是盤錦市和遼河油田對口幫扶義縣的精彩一筆。從2016年起,作為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義縣對口幫扶單位,盤錦市、遼河油田對義縣傾情相助、鼎力支持,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000萬元,在人才支援、勞務協作、園區共建等方面不斷加大協作力度,形成了兩地互贏互惠的良好局面。

產業扶貧:扶貧模式實現根本轉變

4月29日一大早,李西溝村的脫貧戶鄭玉就來到村集體經濟溫室大棚忙活起來,採摘黃瓜、打包裝箱……這批黃瓜將統一發往錦州市內銷售。

丈夫常年臥病在床,兩個孩子正在讀書,曾經生活窘迫的鄭玉,如今每天出家門步行200多米就能打上工,每月最少掙1500元。「村裡的集體經濟溫室小區流轉了我家的土地,我還在這裡打工,一年下來保底能收入2萬多元,現在的生活好多了。」鄭玉說。

近年來,在盤錦市和遼河油田600萬元資金支持下,義縣在15個深度貧困村實施12個種植、養殖、大棚產業扶貧項目,讓農民變身產業工人,實現持家、務農、就業三不誤。

七里河鎮楊千台村有養豬傳統。這幾年,在盤錦市和遼河油田的大力扶持下,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成了當地聞名的生豬養殖基地。楊千台村的眾友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生豬養殖場扶貧項目,如今已實現年利潤20萬元,貧困戶每戶年均分紅1000元,務工的貧困戶每戶增收5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元。

為讓更多的貧困戶走上致富路,盤錦市和遼河油田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創新扶貧開發新路徑,持續推動經濟協作和產業對接,實現了由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向以發展產業為重點的「造血」式扶貧的根本轉變。從2017年開始,盤錦市和遼河油田不斷投入資金,助力義縣實施「人均一畝果工程」,新增果樹種植面積2400公頃,以貧困村為重點新建果樹專業村2個、高標準精品果樹示範園5個,2122名貧困人口通過入股、務工等方式實現脫貧增收。

教育扶貧:為萬名學子打開「智慧門」

義縣貧困的根源之一是教育落後,加強學校建設、提升教育水平是義縣脫貧攻堅的一個重點。自2016年以來,盤錦市和遼河油田共投入幫扶資金890萬元助力義縣教育扶貧,有效解決了義縣教育基礎設施薄弱、信息溝通不暢、城鄉教育質量不均衡和先進教育資源共享難等問題,使全縣近萬名農村學生受益。

在頭道河中學的校園裡,曾經老舊的教學樓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盤錦市和遼河油田投資建設的2200平方米教學樓和1290平方米宿舍樓。「在新教學樓里上課,是我們老師和學生做夢都想的事。有了新教學樓,盤錦市和遼河油田還打算邀請名師到我們這邊交流,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頭道河中學校長韓紹文高興地說。

據了解,盤錦市和遼河油田近年來對口幫扶義縣的過程中,重點實施了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台」(寬頻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教育公共管理平台)建設工程,推進了全縣8個貧困鄉鎮21所學校「三通兩平台」項目建設,目前全縣119個教育單位的各類設施已經部署到位,各校設施運行良好。

交通扶貧:扶貧路打通致富「梗阻」

為鄉村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才能為脫貧致富做好堅強的保障。交通扶貧,是盤錦市和遼河油田為義縣開出根治「貧疾」的藥方。

曾經的留龍溝鎮大齊溝村出行困難。路不通,產業項目就引不進來。盤錦市和遼河油田投入資金實施了「小留線」扶貧路改建工程。對「小留線」7公里道路進行路基改造,使大定堡鄉和留龍溝鎮8個貧困村19個自然屯群眾受益。

據統計,2016年至今,盤錦市和遼河油田共投入幫扶資金1460萬元,用於改建和維修貧困村道路,使50個貧困村1.4萬名貧困人口受益,有效解決了群眾出行難、賣果難問題,改善了當地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據義縣扶貧辦主任趙文遠介紹,今年盤錦市和遼河油田還將投入幫扶資金700萬元,實施「北義會師」閭山大通道起始段工程建設項目。該項目為連接義縣北鎮的旅遊連接線,途徑4個鄉鎮,項目建成後,將極大助力鄉村振興,加快沿線17個行政村400餘戶貧困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8ckyXEBnkjnB-0zJ4r4.html














北國雲讀 ⑫

20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