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的災禍,源於思維的局限

2020-04-22     國學書舍

莊子:當智慧產生了局限性時,智慧便成了災禍的根源。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生長萬物卻沒有據為己有,施澤萬物卻沒有自持己功,養育萬物卻沒有為其主宰,這叫做深厚的恩德。

這是大道對於萬物的作用和態度,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從來沒有凌駕於萬物之上,更沒有為自己邀功,這就是至上的智慧,而且也是高於世俗的智慧。

對於世俗之人來說,他們有能力「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大多數人卻缺乏了「不以萬物為主宰的深厚恩德」。

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如此,他可以在某一個層面上把事情做得很好,他們的智慧勝於常人,在謀略上面甩開一大群人,但是在為人處事的層面,卻缺乏了長遠的考慮,這就是智慧的局限性。

漢朝的韓信和明朝的劉伯溫,兩人都是國之重器,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為國家建功立業,人生輝煌之時,讓自己居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這是他們的智慧和謀略帶來的結果。

但是遺憾的是,他們都在人生高處因為功高蓋主而被殺,無論起因於兔死狗烹,又或者因為他們自身攜帶的傲氣,總而言之,他們敗給了自己的智慧,缺乏了一種長遠而又廣義的認知。

這也是大多數人常犯的錯誤,智慧的根源是思維,當你的思維局限於某一個層面時,你的智慧便成了自己的負累,在某一些事情上能發揮作用,但是缺乏了長遠的審視。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 殉也殆。凡能其於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改。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因此,眼睛過於明察就會產生危險,耳朵過於靈敏就會產生危險,心神過於追逐外物就會產生危險。凡事思慮過度就會產生危險,危險形成後就來不及悔改。

眼睛過於明察,耳朵過於靈敏,心神過於追逐外物,這一些狀態都是以主觀意識作為主導的智慧。

當自己用自己的眼睛、耳朵以及心神去追逐自己所能看到的外物時,自然會在無形之中忽略那些看不見的問題,而災禍也藏在那些看不見的問題之中。

改變這一個惡性循環,根源就是擴散自己的思維,打破自己智慧的局限。

所以莊子就說:「人們把耳、目、心計看作是寶貴的東西,不也是很可悲嗎。故而才有永無休止的亡國殺人這類事情,這是不知道探究這些禍患根源的緣故。」

把自己對於某一件事情上的聰明,用在人生長遠的過程中,生活中有一些人,他們為了追逐某一件事情的成功,不擇手段,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線,用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卻從來沒有想過,當下自以為是的手段反而是葬送自己前程的禍患,學會退一步,放下一些東西,才能在以後的人生中或其他事情上迎來更大的收穫。

道家思想中提出了「有和無」的智慧,所謂「有」,就是我們看得見的富貴名利,擁有的東西;所謂「無」就是我們失去的,沒有達到的,不存在的東西。

「有」看似是好的一面,但是也帶來壞的災禍,「無」看似是一種失去,但實則也帶來了隱形的福報。

當你在某一些時間願意主動放棄一些東西,沒有過度去追求一些東西時,反而能夠因此保全了自己,避免了禍患的存在。

能夠將此智慧運用的得心應手的人,如古代的蕭何,他害怕劉邦猜忌自己,在功成名就之時幫劉邦打了天下之後,就廣置田園;又如唐朝的郭子儀,當位居高位時,為了避免別人在背後誣告他,就讓家開大門,任人進出,甚至還給自己的夫人和女兒端洗頭水,伺候他們。

他用一種坦然,甚至是看似有一些卑微的方式將自己置於相對安全的地方,來保全了自己,也符合了道家無為的存身之道。

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收斂自己的鋒芒,以謙下甚至卑污自居,把自己在某一些方向過度追逐的心思收斂一些,看到人生更長遠的地方,這樣的思維才是突破智慧局限性的覺悟。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k8epnEBfwtFQPkdGoy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