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落地紐約了,又是15小時的飛行。過去的三周,對於小D來說,有很多全新的體驗和記憶。
像今早我們在吃早飯,她突然用手比劃了正方形,然後對著我們說「糍飯糕」。哈哈,回到紐約,早餐的選擇就沒那麼多了(應該說三餐選擇都沒這麼豐富了)。
今天再分享一個小D這次回國的經歷。
小D這次回國,頭幾天一直很「凶」,對於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似乎都存在著蠻大的敵意。
有好幾次,我看到她會去推開老人,然後仗著自己跑得快的優勢,快速離開。我和她爸爸總在提醒她,不可以推人,有什麼都需要用用嘴巴表達,不要這樣。
而另一方面呢,我也發覺了老人們非常喜歡逗小D。
比如,小D說出來的某句中文比較「蹩腳」,或者有些用詞表達不對,他們就會哈哈大笑,說小D是「假洋鬼子」,還會問她,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每次小D很認真地回答是「中國人」後,他們就會一起逗她,一個勁地說,不是啊,你是外國人,你怎麼是中國人呢,你連上海話都不會說,當然是「洋鬼子」。
還會時不時對小D說,「你留在中國吧,不要回去了,讓爸爸媽媽自己回紐約」。小D就會漲紅臉和他們說,「不要,我們是一家人,不能分開的」。
小D越是鄭重其事,他們笑的就越開心。這樣的情況蠻多的。
我和小D爸爸總是在旁邊「加註釋」,嘗試讓老人家明白,這樣的玩笑並不妥當。但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好轉,老人們還是會繼續。
這次中國行,小D終於圓夢看到了真的大熊貓了
一方面,我們理解這是老人們和孩子交流溝通的方式;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開始對老人們進行教育了,告訴他們,基本尊重孩子的準則。
但當我們開始喋喋不休地和老人們談「尊重、平等」這些詞彙時,老人們的情緒是牴觸的。
可想而知,最初幾天家裡的氛圍並不好。甚至我們還被說了,「外國來的孩子就是嬌氣,玩笑都開不起的,我們這邊長大的孩子都這樣的」。
我看了一下局面,覺得這樣下去肯定不行。不管是教育老人,還是教育小D,似乎效果都不好。
如果事情一直沒有改善,一定是方法不對。我不禁停了下來思考,這才發現,以前在紐約經常使用的復盤,這次竟然完全忘記了。
於是,某一天當老人又在逗小D,而小D又一次去推開老人時,我利用晚上的時間和小D復盤,像講故事一樣把白天的故事又說了一遍。
我能明顯感受到小D的氣憤和不知所措,尤其講到老人們開始逗她的方式時,她大哭了起來,然後好久,用英語大叫了一句,Stop laughing at me. It's not funny(不要嘲笑我,這並不好笑)。
那一刻,我也鎮住了,對我來說,「laugh at」這是非常嚴重的表達了。我突然明白了,小D的「敵意」從何而來。
小D還去騎馬了,這匹小馬叫「花生糖」,回來後也是念念不忘
我們眼中不妥當的開玩笑,對小D來說,這是赤裸裸的嘲笑。
靜靜陪伴她,等她情緒發泄完,我也幫助她理解,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長時間沒見到你了,所以他們有時會用這樣的方式,希望和你對話。
當然,我也意識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癥結。
第二天,當老人們又不經意地開始逗小D了,我這次不再只是顧著小D不能沒禮貌,也並沒有教育老人。
而是直接把正要逃走的小D拉住,然後和小D說,「你把你的情緒表達出來,告訴爺爺,你的感受」。
這時,小D對著爺爺說,「爺爺,你不要嘲笑我!」。估計,老人們都沒意識到,從這樣一個5歲的孩子口中會聽到「嘲笑」這樣嚴重的字眼,畢竟我相信他們的本意也都不是嘲笑。
爺爺先是一愣,隨即就對小D說,「爺爺沒有想嘲笑你的,爺爺的笑是因為你回來,我們很開心」。其他老人也都附和著說,「是啊,我們很想念你的,你回來我們開心,所以笑」。
就這樣一段話,一下子就把小D之前「戰鬥」的狀態鬆懈了,她愣了一愣,自己也說,「我也很開心,所以我也笑」。
然後她帶頭傻笑了起來,全家人也都跟著傻笑(你們自行腦補這個畫面,哈哈)。
這樣的小插曲過後,老人們的逗娃大幅度減少,時不時還會有逗的情況出現。
非常有意思的是,要麼是其他老人會出來「救場」,把我和先生之前「教育」過他們的話重複出來,「要把孩子當成人,不要隨意這樣」。
大多時候,小D也會自己說,「沒關係的,雖然你這樣做我不喜歡,但我理解了,你不是想嘲笑我」。
不知道你們看完我家發生的這件小事,有什麼感受?反正給了我很多啟發。
老人逗孩子這件事,我以前總能收到留言求助,這回是我自己遇上了。
我和先生一開始處理的思路就是,一方面想要「教育」老人,不能隨意逗孩子;一方面又想要「教育」孩子,不能不尊敬老人。
但結果兩頭沒討好,老人覺得我們育兒「矯情」,孩子更加牴觸反彈。
而我們因為事情沒有解決,更加著急,一方面覺得這是隔代育兒矛盾的「無解題」,一方面又會覺得自己育兒不利,孩子教養不好。
真的是所謂「里外不是人」。
但幫助我們扭轉局面的,就是思路轉換,我鼓勵小D直面這件事,把自己的感受直接告訴老人們(這和我一直教育她處理社交衝突的本質沒有區別)。
細想蠻多家庭育兒矛盾,根源就是在於我們的焦點錯位啊。
不可否認,我們是家庭里學習育兒最多最勤快的人,因此面對孩子的事,就會更快地腦補出問題。
所以總是第一時間先去解決腦補的問題,老人不要隨意開玩笑影響孩子的自尊;孩子不能任由不尊重老人,這是沒教養。
但我卻忽略了,我在解決的問題是跳了一步的。
對於老人來說,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情緒的影響;而對於孩子來說,她的情緒沒有得到疏解,沒感受到被接納,就更加會牴觸。
當我鼓勵小D直接和老人對話,說出自己感受,她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得到了支持,自己也有了力量去解決問題,從而不再「無助」,因為這份力量她自己給了自己,而不是從我這邊尋求幫助。
而老人們也明白了,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當孩子可以鄭重其事地和他們溝通,而不只是哭鬧時,他們才會意識到,他們面對的是個「成人」而不是「小孩」。
而且說實話,老人是真的愛孩子的
而更加關鍵的是,這件小插曲,讓我對於很多我無法直接干預的問題有了新的解題思路。
比如隔代育兒矛盾,孩子在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的衝突,甚至孩子和父親的衝突。
很多時候,我總會收到留言求助說,自己平時上班,只能老人帶娃,看不慣很多老人帶娃的「陋習」;孩子在幼兒園,我也沒辦法第一時間干預;老公就是不學育兒,孩子總是和他對著干。
大部分作為母親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於「我需要替孩子解決這個問題」,然而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常常無能為力。
女性又是特別容易把「失敗」歸咎於自己。
於是就會出現,隔代育兒矛盾,對老人非常不滿;就會出現愧疚,覺得自己不該上班,孩子那么小就該多在家裡帶著;就會抱怨隊友,覺得總是拖後腿。
這一開始的角色定位就是錯的,如果的確育兒上是我們更上心,那麼我們更需要把自己定位於「我怎麼幫助孩子自己解決」。
那我們可以影響孩子的就有很多:如何教會孩子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帶著孩子一起想辦法,下一次再面對衝突的時候,除了哭還能幹什麼;
在家多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幫助孩子在這樣的情景下進行練習;即使孩子一開始還是無法很好回應,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同時繼續幫助孩子獨立應對。
更要加深和孩子的聯結,讓孩子願意和我們溝通,這樣他們所受到的影響,我們可以幫助化解,都在我們控制範圍內。
母親,一定不能是個每天都豎起羽毛處於戰鬥狀態的母雞,隨時把自己的小雞仔護的嚴嚴實實。
母親,應該成為老鷹,從小帶著孩子去經歷「大場面」,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暴風驟雨,但同時也有底氣知道,真的不行了,我們也兜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