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一條長長長長酒河

2022-04-13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珠江流域,一條長長長長酒河

珠江流域,一條長長長長酒河

珠流南國,得天獨厚。

沃水千里,源出馬雄。

古隸牂牁,今屬曲靖。

地當黔蜀之沖,山接烏蒙之險。

三冬無冰雪,四季盡蔥蘢。

滴水分三江,一脈隔雙盤。

主峰巍峨,老高峙立。

溪流泉涌,若暗若明。

匯涓蟄流,出洞成河。

水流汩汩,終年不絕,是乃珠江正源。

這段來自雲南曲靖馬雄山珠源洞《珠江源碑記》的題記,對珠江水源的來歷有著極其神采飛揚的描述。的確, 珠江流域作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多河流的總稱,被稱為「三江彙集,八口出海」

左滑查看珠江流域範圍及航道等級分布示意圖。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微

西江發源於雲南曲靖馬雄山東麓, 流經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四省,自西向東共有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五個河段; 東江發源於江西尋烏的椏髻缽, 自東向西流向廣東東莞北江發源於江西信豐的石碣大茅山, 流域涵蓋廣東、江西、湖南三省

廣西梧州鴛鴦江,由西江支流桂江與潯江交匯而成。桂江碧綠,潯江渾黃,涇渭分明。攝影/冼衛雄,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02期

河流自八方奔涌而出,沿途中,西、北兩江在廣東佛山三水區思賢窖匯流, 三江彙集在廣東省東莞市,繼而沖刷出平坦富饒的河網平原珠江三角洲,再流經香港、澳門半島,最終注入南海。

珠江三角洲。攝影/李曉彤,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10期

早在蠻荒時期,珠江流經的百越地帶,稻作文化便率先中原……可以說,稠密的河網,優質的水源,全年溫暖濕潤的氣候、肥沃富饒的土地,共同攜手賦予這片土地以無比富饒的物產。它涵養了我國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六個省份,最終憑藉45.37萬平方公里的流域 面積占領了南方大部分地區。

珠江年徑流量居全國江河水系的第二位,僅次於長江;長度及流域面積均居全國第4位。

時至今日, 珠江流域得天獨厚的地理與物質條件,為流經各省醞釀出不盡的佳釀。

廣東醇味

不止是茶香

水流到廣東,醞釀出的不止是茶香。粵北丘陵中的客家婦女,坐月子時多會釀造一種甜香口味的梅州客家酒釀,這是他們早在北方遷徙時留存的記憶,也是從母親處習得的家傳手藝。但要說到好酒,僅佛山市的 九江雙蒸酒便可驚艷大江南北。

九江鎮所在的佛山,正處於西、北江匯流後的水網地帶,東臨珠江。 西江的九江段水源清冽純正,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三面環山的丘陵地勢,加之四季溫暖濕潤的氣候,為釀酒過程中制曲和發酵環節提供了優質的微生物生存環境。

獨特掛曲法,獨特微生物,成就一壇壇九江雙蒸美酒。來源/九江雙蒸公眾號

始創於清道光年間的九江雙蒸,至今已有200年左右歷史。 九江水、西江米、黃豆、原種餅丸、肥豬肉,是釀造九江雙蒸的主要原料。九江雙蒸製法中的 「雙蒸」環節,最早緣起一家夫妻酒莊制酒時的偶得,妻子在搬動酒罈時不慎將酒撒入尚未蒸的飯窖,無奈之下,只能將這混入成酒的窖飯繼續蒸餾,結果,米飯中的芳香物質被更好地提取入酒,成酒後酒香更加綿柔醇和。而九江雙蒸在制酒中,就利用獨有的陳年老酒和投入的大量酒麴,加之 獨有的「重蒸」工序,突出了自身酒香醇厚的個性。

肥豬肉,也是佛山釀酒的獨有秘訣,單一大米原料製成的齋酒米香豐腴,入壇後再浸泡入肥豬肉,與黃豆原料的豆香相得益彰,最後生得一味豉香。米香、豉香交融,29.5度的低度數,加之晶瑩剔透的酒體與清雅的酒香,入口軟糯清甜,在白酒的行列中堪稱一股清流。也成為當地人烹飪菜肴、泡製水果酒的首選。佛山的石灣玉冰燒也採用陳肉醞浸工藝,二者一同成為諸多老廣的心頭好。

石灣玉冰燒酒釀製技藝使用肥豬肉醞浸。來源/騰訊視頻《老廣的味道》第三季

還是在佛山, 順德卻是紅米酒的故鄉,早在清代,順德便有種植赤米的記錄。因赤米口感較為粗糙,當地人不愛食用,釀酒師傅便就地取材,用赤米混合大米、酒餅發酵15日,再用陶缸沉浸肥豬肉一個月,米香為主、豉香為輔的清淡口味,受到當地人的青睞。

如今的廣東中青年,多會懷念小時候本土啤酒品牌盛行的年代, 來自深圳的金威、肇慶的老藍帶、韶關的活力、南沙區的珠江,四大品牌占據了無數廣東人的宵夜餐桌。打開拉環,清香濃郁的啤酒花味一涌而起,是清淡粵菜的搭檔。孩子們總在飯桌上對大人口中的啤酒躍躍欲試,這時候,一聽 零酒精飲料菠蘿啤,就能撫慰孩子們的好奇心。

經典廣氏菠蘿啤酒,雖然名叫」啤酒「,但屬於風味飲料不含酒精。來源/廣氏1934公眾號

廣西三花

山水佳釀

有人說廣西省受到鄰居廣東省的影響——愛茶不愛酒,實際上, 廣西人的酒量深藏不露。早在唐時,詩人宋之問便在詩《桂州三月三日》中,以一句「始安繁華舊風俗,帳飲傾城沸江曲」描繪出灕江兩岸,人們飲酒釀酒習俗的鼎盛場面。

桂林憑藉山水之境,自古便成為釀造美酒的天堂。桂林三花離不開 灕江象鼻山腳的地下泉,桂林大米禾稻花、小曲中添加的桂林特有香草,成為釀造桂林三花的重要配方。

灕江長160公里,酷似一條青羅帶,蜿蜒於萬點奇峰之間。攝影/張小寧,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微

歷經七到十天發酵之後的三花,常被當地人 貯藏進臨江岩洞,岩洞中冬暖夏涼、恆溫濕潤,給足三花酒老熟的天然條件,故而進過洞藏之後的三花,在純凈的米香型口感之上更添醇香綿甜。由此, 三花酒與桂林辣椒醬、豆腐乳並稱「桂林三寶」。

象山岩洞內珍藏著桂林釀酒廠五十、六十年代生產的三花酒極品。來源/桂林三花官網

溫暖潮濕的山水之境中,不止有雅趣風致的三花酒,更有 讓外地人聞風喪膽的本地酒——三蛇酒。顧名思義,「三蛇酒」就是捕兩種活毒蛇「眼鏡蛇」「金環蛇」,與無毒蛇「過樹榕蛇」泡入酒罈,時至今日,還傳有酒罈中活蛇休眠,開蓋即醒的傳說。除此外,鴿子酒、三鞭酒、蛤蚧酒、馬蜂酒……對於廣西釀酒人來說,仿佛只有世界上不存在的生物,沒有當地人泡不了的好酒。

壯美山水中的灕江

誰說南方不喝酒?

此處無酒不成席!

西江自西向東流經雲南、貴州、廣西三省,這裡的少數民族先民,最早多生活在山間,他們隨處採集山間野果釀酒,消除勞作的疲乏。諸多考古研究表明,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滇國便已開始製作青銅酒器,至少在此時,雲南人已經會制酒釀酒,飲酒之風盛行。隨著稻作文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南方人以大米釀酒,逐漸形成群體之間飲酒的風俗。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桂、滇、黔一帶的壯族人即是典型,他們普遍掌握著一套完整的釀酒技藝,在早期物資條件不發達之時,用當地水稻製成的酒釀便作為主要食物。生活與酒釀越來越難捨難分,逐漸形成無酒不成席的風俗。不論是勞作、休息,還是年節時令,抑或是訪親問友、婚喪嫁娶…… 酒幾乎成了壯族人禮儀的象徵,也成為人們交際的重要媒介。

雲南壯族的節日尤其豐富,正月春節、二月的小年和社節、「三月三」、四月祭龍節、「六月六」、七月的祭祖節和中元節、八月眾神誕日、十月的壯年和贖魂節…… 幾乎每個月份,人們都會拿出家中貯藏的上好米酒,再加入蜂蜜和薑絲,將酒溫熱後,伴著歌舞及活動,與親朋好友一同把酒歡歌。

壯族長桌宴篝火晚會

廣西的壯族人在接待來客時,要先與客人飲「交臂酒」,隨後主客互相敬酒,並唱祝酒歌, 在動人的歌舞中,米酒一杯又一杯盡情下肚:

「錫壺裝酒白漣漣,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貴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錫壺裝酒白瓷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你是神仙飲半杯。」

西江支流流經苗嶺一帶, 生活在雲貴高原、西南山區以及湖南、廣西的苗族人,也愛以歌伴酒

「歌是苗家的理,酒是苗家的心。歌從酒出,酒隨歌生。沒有歌,苗家生活將像黑夜一樣,沒有酒,苗家生活又淡又清。歌和酒在生活中必不可少,酒和歌本是處世的親鄰。」

苗族女子身著傳統服飾飲酒,男子正在演奏樂器

山環水繞的苗嶺和武陵山脈,則醞釀出了苞谷燒的香氣。以玉米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蕎麥、高粱、大麥等雜糧,蒸熟後加入酒藥,裝入肥肉鋪好內壁的土瓶,埋入超過一人身高的地里,存放上三年方可啟瓶。高達50度的苞谷燒,酒烈濃香,在不知不覺中便醉倒眾人。

珠江流域的眾多河流一旦順著河網流出三角洲,便到了 香港和澳門,這裡是洋酒的風向標,洋酒也就是從這裡「登堂入室」,開始出現在國民的飯桌上,也為國人飲酒畫出了新的天地。

-END-

撰文丨南旺

編輯丨趙國建、阿梅

部分圖片來源丨VCG

往期熱門推薦

年度寵粉 | 這是一篇真摯且直接的推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e3587fcd0c8cd44656d9fc5c751a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