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 · 58 阿里的魔幻與超現實

2023-10-25     馮曉暉

原標題:問道 · 58 阿里的魔幻與超現實

我從未想像能在現實中

看到魔幻電影里的場景

寸草不生的荒山戈壁中

竟然有座城市

——※※※※※※——

前篇回顧

早上從札達縣城出發,到達古格王宮遺址。除重點講述了古格王朝的歷史,分析其興衰的緣由。前篇連結:《問道·57 探訪古格遺址,揭秘千古之謎》。

提示:本篇是《問道》系列的再一次重啟,旅行發生在2016年夏天,現在的阿里或許變化很大。

01 我們所知道的和我們所不知道的

2016年8月3日,《問道》之旅第24天。告別古格王宮遺址,沿原路返回札達縣城。時近中午,艷陽直射,路上的塵土也愈發張揚了。

看著路旁一座座土嶺上高懸著的連綿不斷的洞穴,我意識到它們或許不是已被廢棄的先民們的住宅,而是歷代隱修士的遺留。在之前的旅途中,也見過不少這類建在山崖上,生活頗為不便的洞穴,都是修禪者留下來的。做與世隔絕的苦修是印度宗教的傳統,當年釋迦牟尼也是這麼乾的。有意思的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卻丟掉了這個傳統,達摩祖師還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他的禪宗後人卻都在叢林(寺院)里內卷,爭奪木棉袈裟,可是相當入世。

前一篇中,筆者提出古格王國的興衰是基於商業。古格控制了藏西通往印度的商路,王城被毀後商路改道,札達這片區域也就衰落了。探訪古格廢墟的路途中,最不能理解的是,王宮廢墟周邊幾無農耕畜牧,如此荒涼偏僻的世界屋脊上,幾千號人吃喝靠的是什麼?

後來我意識到,肯定還有未能注意到的方面,比如氣候變遷。路旁數不清的洞窟告訴我們,當年這裡的宗教文化相當發達,人口眾多。古格王朝覆滅正與明朝小冰河期相吻合,是否因為全球轉入極度嚴寒使得藏西生態全面惡化,古格王朝因此由盛轉衰,才最終為拉達克所滅?

分析歷史,常會被現實環境所蒙蔽。現在的茫茫沙漠,可能曾是肥美的草原。現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當年或許是碧波蕩漾的大海。如今已完全不適宜人類生活的西藏阿里,以前是什麼模樣?中國的歷史記載都是政治鬥爭,其實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地理環境決定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歷史轉折常常並不是因為政治,而是被大地震、旱災、極寒、蝗災所觸發,中國史書對地理環境變遷的記載太少了。

02 從札達到獅泉河

中午回到札達縣城。縣城不算小,卻空蕩蕩的。我找了一家藏族夫婦開的小店,點了甜茶和羊肉藏包子。藏包子就是印度、尼泊爾所稱的MoMo。關於這道藏族特色小吃,見《尋味中國 57 日喀則的藏包子與尼泊爾Mo:Mo》。在札達縣的這一頓,我也單獨寫過一篇文章,見《尋味中國 96 西藏札達的小包子》。這對小夫妻也在吃飯,小老闆給我端來一碗肉湯,不要錢。

店裡沒別的客人,我就和這對小夫妻聊了起來。他們來自札達的隔壁縣普蘭,普蘭是藏西通往印度最主要的商貿通道。小老闆回憶,他四五歲時還有印度人用馬馱著貨物過來做生意,現在沒了,管得太嚴。小老闆說,札達比普蘭生活苦得多,相隔一百多公里,氣候差別很大。札達特別乾燥,夏天奇熱,冬天又特別冷。簡單的藏餐吃完了,大中午的也沒見到別的客人進來。在這種地方討生活,真不容易。

離開札達縣,回到前往阿里首府的219國道。三岔路口旁那幾家小店,昨天不見人影,顯得頗為詭異。今天熱鬧了些,一棟房子前面有三位女子,像是祖孫三代,母親在給女兒洗頭,外婆在一旁洗衣服。熱鬧也是因為對外播放著的響亮的音樂,是印度歌曲。在阿里旅行,總有搞不清身在何處的感覺。

前往阿里首府獅泉河的國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沒有多大起伏。四下的景色異常枯燥,遠方的山體或黃或紅或黑,就是缺少綠色,山頂積著白雪,總算是有些色彩的變化。路旁偶爾冒出幾間孤零零的藏房,牆上掛著標語口號,卻不見人影,不見牲畜。

道路平直,路面質量很好,只是很少遇到車。在這種幾乎是無人區的戈壁灘上駕駛,枯燥之極。我的唱片全毀,收音機里只有雜音,手機信號就不要想了,只有發動機的轟鳴聲陪伴著,讓我的頭腦愈發獃滯。下午五點,實在是熬不住,必須到路邊停車睡了一會兒。

開行了一百多公里,翻過一座山,到了最高處看海拔才4700。路旁的標牌寫著「獅泉河大阪」,是「大阪」而不是「埡口」?大阪是新疆的說法,在西藏我還是第一次遇到。

翻過達坂,沿著筆直的道路向下飛奔。突然,遠處冒出一片異樣的景色,定睛一看,像是一大片的房屋,在荒涼之極的戈壁灘上,險惡而寸草不生的高山之下,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城鎮?是我的幻覺嗎?

漸漸靠近,不是幻覺,真的是一座城鎮,這是阿里的首府獅泉河鎮。城市周圍沒有任何綠色,從自然條件來看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然而獅泉河的常住人口卻有三萬多。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這裡建鎮時,河谷還是一片廣袤的紅柳林濕地,二十年後由於人口增長和環境破壞,濕地完全消失。

這也印證了我之前的推測:阿里的自然環境曾經迅速惡化,幾十年前的與現在就有很大的差別,幾百年前呢?或許全然不同。

走近獅泉河,我想到《魔戒》電影中索羅的領地魔多,那一刻我才相信魔幻電影也可能來源於真實。當一排大標語迎面而來時,奇異的感受愈發強烈。

03 魔幻與超現實

不僅有魔幻,還有超現實。進入阿里的首府獅泉河鎮,導航軟體失靈了。不是因為這裡的地磁場怪異,而是全城各條道路都被封閉或者改道,導航軟體無法及時更新,指的路全都走不通。我開著車像沒頭蒼蠅般在城裡亂轉,一會兒出到東郊,一會兒到了北邊,看著城市的中心不遠卻開不進去。好不容易進去了,卻又常常陷入死胡同而不知如何是好。

前文說過,西藏道路修建或城市改造就是這麼個風格,開工就是一大片,絲毫不考慮交通便利或市民出行。阿里將這種粗獷的風格發揚光大,80%以上的城市道路全被挖掉,鋪路重修。

在我所經過的路段中,沒看到一棵喬木或者一片草地,路旁僅有些似夾竹桃類的滿身塵土的灰濛濛的植物。由於修路,整座城市像是座巨大的垃圾場,在大小車輛的車輪滾動中塵土飛揚。然而,居民們依然在漫天塵土中從容不迫地漫步,顯示著藏人超強的忍耐力。在獅泉河,我絲毫沒有看城市風景的慾望,只想著快點離開。

這是最後一天在西藏住宿,不能再在車裡混。下身也必須清洗、換藥,不然就要造成手後感染了。我找了家小賓館,像內地那種老式的招待所,120元一個狹小的單間,但被褥還行,衛生間的熱水挺大。用塑料袋蒙住傷口,痛痛快快洗了個澡,舒服極了。

換上衣服出門轉轉,將車開到一片看上去還算人多的地方,下來想找個吃晚飯的地方。進藏至今,我秉承著除了自己在車中吃方便食品外,絕不進漢餐館的原則,這回依然還準備來一頓藏餐。鎮子上的藏餐館很少,而且門面小且破舊。找到這麼一家,號稱「美食閣」,沉重的門帘上是厚厚的油泥,用力掀起來,進入一個昏暗的空間,裡面的環境和門帘外的街道一樣髒亂。再換一家,更糟糕。我可以忍受任何地方食品、任何口味,但還是怕在這裡吃了後拉肚子。在西藏可不能再得病了,不然會丟命的。

又不能改變自己的原則去滿大街的川菜館,幾經猶豫,就到滷菜店買了只豬蹄,回到住處,配著昨晚剩下的罐頭下酒,這也算方便食品吧?

手術後不該喝酒,但總覺得喝點才能在高原上安睡。其實不喝也一樣,獅泉河鎮的海拔有4300米。若是在一個多月前,我定會因高反而輾轉反側。現在的我,面目黝黑,皮膚粗糙,灰頭土臉,已經適應了高原的環境,越來越像個藏人。

我想睡覺應該不成問題,吃飽睡足趕緊離開,吃不消,快崩潰了。

《問道》之旅第24天。早上從札達縣城出發,遊覽古格古城廢墟,中午返回。離開札達縣,回到219國道,抵達阿里首府獅泉河鎮。全程約240公里。

後記

前一篇發布在兩年前,《問道》之旅,開始於七年前。七年前的故事為什麼還要講下去?一定有它的緣由。七年間,這台電腦壞過硬碟,經歷過無數次重啟,但我卻從未關閉過一張網頁。這張網頁是幅導航圖,放在瀏覽器的第一個選項卡里。很久很久,我也不會將它點開,但我知道,它總在那裡,提醒著我,該把這段故事寫下去。

兩年前停更《尋味中國》系列,將全部精力轉向九江文史,按理說不該再把這段撿起來。但總有些情景縈繞在心頭。四十多天,獨駕一輛老爺車,一萬四千公里,一生有這麼一次也就夠了,不寫完這段經歷,總是不甘。《問道》發布了近60篇,旅程才寫了一半。不知本次重啟能否將這段旅程寫完,但一定能完成最重要的那一段。

那段故事不遠了,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c21c0bbe27c7a8af0c3de6484284b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