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在前天OpenAI發布GPT-4o之後,昨天谷歌也召開了自己的開發者大會,長達110分鐘的發布會幾乎每一分鐘都提到了AI。
谷歌發布了很多新的細分大模型,比如說對標GPT-4o的Project Astra,對標Sora的文生視頻模型的Veo。
一場高端商戰,正在用最樸實的方法向大眾展示著AI的進化。
02
原本谷歌入局AI的時間比較晚,而且初期的表現很拉跨,大模型展示的一塌糊塗。
但谷歌馬上就調轉了方向,開始圍繞核心的業務和應用做文章。
谷歌的核心業務是什麼?
當然是搜索和安卓系統。
在25年前,谷歌用搜尋引擎推動了第一波信息時代的浪潮,讓網際網路從技術到應用走出了一大步。
現在,谷歌圍繞著「搜索」下了很大功夫,讓AI學習了過去積累的龐大數據和用戶搜索行為,基於Gemini大模型,我們可以對搜尋引擎提出任何想做的事情。
搜尋引擎會通過AI自動訪問大量網站和搜索數據,從想像、研究到計劃,搜尋引擎藉助Gemini進行多步推理去給出複雜問題的AI概述。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一次性提出複雜的問題,搜尋引擎會一步步分析推理,然後用一個摘要去表達出一個可行的計劃。
另外,谷歌在大模型Gemini的基礎上開發了智能體原型Project Astra,它跟GPT-4o有點類似,能夠去理解文本、語音、圖像三種模態,能夠在多模態環境中去理解用戶的需求,但它依然是側重於輸出的結果,在交互能力上不像GPT-4o那麼具備感情。
Veo是谷歌新發布的視頻生成模型,跟Sora很相似。
同樣是根據文字提示詞生成各種風格的高解析度視頻(1080p),時長也可以超過一分鐘。
另外還有文生圖的新模型Imagen 3。
谷歌去模仿了攝像機的原理,在生成細節、光照、干擾方面進行了優化升級,讓AI理解用戶提示詞的能力得到了增強。
可以說相比於OpenAI,谷歌可能在某個模型的能力還比不過,但是,我沒你專業,但我能把品類做的比你齊全。
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AI生態上,谷歌關於文字搜索、語音、圖片、視頻的AI模型全都有狩獵,並且都有相應的應用場景。
谷歌正在把上面這些模型功能植入到谷歌搜素和新一代的安卓手機,比如說在手機上會有3個應用場景。
1、我們可以在手機任何應用的介面召喚出AI,然後對我們感興趣的東西「畫個圈」,AI就會整合出所有的相關信息,甚至是購買連結。
2、我們用手機通話的時候,可以召喚AI進行實時的同聲翻譯,翻譯13種語言的通話內容。
3、像我們匆忙之中在手機里做的筆記,錄音,可以讓AI整合總結,形成具有邏輯性的報告。
我們能看到,谷歌正在抓緊把AI引入所有的服務,包括搜索、手機和app這些應用軟體當中。
03
儘管我們之前一直在強調,AI下一個方向是在應用上,這是中國企業具備優勢的地方。
但我們能發現,經過了一輪AI熱潮,很多人慢慢清醒過來了。
根據統計,2023年全球對AI領域的投資出現了連續的下滑,總投資約1892億美元,相比於2020年下降了20%。
核心原因就是AI大模型很難盈利,像OpenAI,中國AI四小龍全都沒能實現盈利,研究AI這個技術本身的投資又非常龐大。
所以,很多頂級企業其實已經把公司的未來都押注在了AI的應用上,人家老美也不傻,你想摸著我過河,讓我把底層技術做好了,你來開發應用?
那我為什麼不能做全了,始終保持代差的領先?
所以,不止是谷歌,蘋果在5月7號發布了新一代的iPad,重點是這一代iPad上搭載了M4晶片。
這是蘋果宣布放棄造車後,「all in AI」的第一次產品發布。
蘋果也是直接把M4晶片跟AI聯繫起來,說它的運算速度最高可以達到38萬億次,GPU性能提升了4倍,可以承擔任何AI的工作負載。
但蘋果並沒有介紹什麼非常亮眼的AI功能,而是把這個懸念留在了6月10號的全球開發者大會。
當然,根據蘋果慣例,大部分懸念已經被透露了。
根據外媒報道,蘋果會推出升級後的Siri語音助手,它的底層技術會引入一個新的生成式AI系統,類似於GPT-4o,就像一個智能助理一樣去操控手機,進行連續對話。
蘋果還會推出一個全新的AI應用商店,提供各大供應商的AI應用。
如果再加上已經確定的,今年的新一代iPhone會搭載AI系統,成為一款AI手機,蘋果也在讓自己所有的產品應用全都融入AI。
儘管功能場景上還比較模糊,但轉型AI的戰略非常清晰。
04
當然,我認為還有一個最激烈,也是最決絕的企業,大家可能想不到,誰呢?
特斯拉。
我想很多人都低估了馬斯克要把特斯拉轉型成為AI科技企業的決心。
特斯拉為了All in AI,已經放棄了太多東西,甚至是剛說的話都能反悔,頗有點司馬懿對著洛水發誓的感覺。
根據我們得到的信息,特斯拉目前除了裁員1.4萬人之外,又在進一步壓縮設計、工程、電池、工廠軟體的團隊。
在一季度財報會上,馬斯克剛剛向投資人承諾今年要推出2.5萬美元的平價車型,但是現在這個設計團隊竟然被砍掉了50%,新車計劃毫無疑問要被拖後。
根據外媒報道,特斯拉考慮在Model3和Y的基礎上做改進,通過減配降本的方式推新車,而不是做一款全新的平價車。
而且,目前負責研發4680電池的團隊,包括負責研究一體化壓鑄技術的團隊全都在減人縮編。
要知道一體化壓鑄技術是特斯拉最先研發,並且應用落地的,但特斯拉現在好像什麼都不要了。
是特斯拉不賺錢嗎?
在2023年,特斯拉的凈利潤高達150億美元,一個賺錢的車企現在連車都不想造了,那馬斯克想要什麼?
那就是AI驅動的智能駕駛。
FSD V12讓馬斯克對自動駕駛信心大增,直接讓特斯拉從一家生產製造的車企,轉型成為智能駕駛的人工智慧公司,甚至要在今年的8月8日發布無人計程車。
現在,馬斯克這個最懂製造,最關心物理的人,已經不在乎對手,不在乎電動車的價格戰,甚至都不在乎電動車了。
特斯拉幾乎是放棄了之前長期投入的製造創新項目,而是集中所有的資源,所有的能量All in在更新的AI和智能駕駛系統上,開始了又一次的巨大冒險。
05
我們無法去評判這樣的戰略對不對,但我們能夠看到,今天美國這些頂尖的科技公司,OpenAI、谷歌、蘋果、微軟、特斯拉已經跨越大模型上的競爭,開始玩命的去落實AI在具體產品上的應用和場景了。
這是AI的二次發明。
就像當初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發明的不是紙。
紙早在古埃及就出現了,原料是紙莎草,造出來的成本很高,一般人用不起。
紙之所以能夠普及,最大的功臣還是來自於中國蔡倫的造紙術,他極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真正把紙帶進了普通人的生活。
今天AI也在經歷這個階段,它的成本、應用已經在加速普及和落地了,就像我們研發的文思子牙,已經把視播時代的短視頻直播營銷,集成應用到了一個AI系統中。
我想,對我們所有企業來說,當我們看到這些頂級企業的動作之後,我們的問題已經不是思考AI什麼時候會到來,大模型會改變什麼,它技術怎麼樣,貴不貴?
這都跟我們沒關係。
我們要思考的是接下來,我怎麼讓公司的業務、營銷、產品設計這一系列工作能夠用到AI,我可以去使用哪些AI工具提高效率,帶來結果,我怎麼去讓團隊加速學習AI,減少在下一個時代的學習成本,這才是重要的。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