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欄倚遍黃昏後:美人靠,可望穿秋水,可飲酒獨酌

2019-10-18     聊史補丁

圖文/聽雪

似黛的遠山,如玉的近水。最是,那一倚的風情。半倚美人靠上,我們的眼光可以與月色相近,溫婉又深情。

1

美人靠

一半依山,一半臨水。

踏過漢代的青石板,走過宋代的小橋,撫過清代的欄杆……置身於白牆黛瓦之中,悠然在水墨意境里,我以一名女性的角度來思考:來濟川要看什麼呢?古樹、古井、古民居,還有什麼值得一再回眸?

月色皎皎,樹葉婆娑。透過漫長歲月的雲煙,仿佛望見身姿綽約的女子依欄而坐,枯守日月;或斜靠欄杆翹首盼等心上人。美人易逝,欄杆猶在。那一倚的風情,自有一種曠古的寧靜和婉約的東方之美,令人沉醉。

「欄杆」,曾被詩人一詠三嘆,經久不衰。它在古詩詞的出場率,恐怕沒有一種古建築構件,能與之媲美。不信,你隨便翻開一本,總會找到它們憂傷的影子。「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倚遍欄杆,只是無情緒!「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望處雨收雲斷,憑欄悄悄」……

為何詩人對「欄杆」情有獨鍾呢?原來古時的欄杆總是伴隨四合院和亭台樓閣而誕生,有欄杆的地方必有才子和佳人。彼時,有心事的人都偏愛那一道曲欄。憑欄而望,或拍或撫,難免觸景生情。欄杆之外,是一份牽掛、一番心緒!後來它越做越好看,慢慢就升華為「美人靠」,為現代人所喜愛。

2

美人靠

當我行走古村落的阡陌小巷裡,用相機拍下美人們倚在美人靠上巧笑嫣然的樣子,心頭就有一種恍惚感。她們從何而來?是吳王捧在心尖尖的西施,還是從徽州庭院深深走出來的少婦?又抑或是古時秀麗的濟川女子?

「美人靠」又名「飛來椅」、「吳王靠」。它的靠背弧度彎曲有致,猶如曲水流觴,其優雅曼妙的流線設計符合人體結構。無論是靠還是坐,都十分舒適寫意。它的名字來歷是有故事的:相傳兩千多前,吳王夫差為了討好美人而創造的。有一次,西施趴在欄杆上觀魚,由於入迷差點兒一頭栽進水裡。夫差苦思冥想,命工匠在池塘邊建了這一種帶靠欄的長凳,於是便有了美人靠的由來。

美人靠的名字雖浪漫,卻是裹著愁怨的。它更多出現於徽州的建築里,可以說是徽州女人最忠實的夥伴。據說明清時期,許多徽商拋家別室出外謀生,徽州女人只能在缺氧的庭院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煎熬著。按照舊時風俗,她們只能自閉於方寸閣樓,守望天井漏下的一片光亮,有時端坐在美人靠上飛針走線,有時半倚在美人靠上思念心上人,無奈地看著燕來雁去芳華失。「朱欄倚遍黃昏後」的閨怨大抵上就是被這樣一遍遍詠唱!難怪有人說,美人靠是徽州女人的淒涼背影,多少內心的渴望都只能晾在美人靠上。

3

美人靠

去濟川很多次了,對那些熟悉的景點已沒有多少興趣,讓我更好奇的是那些散落在古民居里被時光坐舊的美人靠。到底有多少孤獨的美人在此引頸翹盼,又有多少青年才俊於此坐斷欄杆淺唱低吟呢?仔細端詳一下,那些比較古老的宅院都有它斜出屋牆的影子。樣子雖然有點斑駁,但仍是一道不斷引人注目的風景。

兩千多前的吳人風情傳到徽州,又從徽州傳到這個古老的村莊,這期間不知跨越了多少山山水水。我老家怎麼沒有,其它鄉村也沒有。這種別具一格的文藝構件乃至莆田,整個福建都極少看見,為何在這裡會頻頻撞見呢?是木匠無意的移花接木,還是本土文化的刻意傳承?每一次不經意的仰望,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拾德堂(會伯故居),建於清末民國初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老建築。木質的窗欞、迴廊、階梯,富有傳統鄉土特色。大門上的「無字聯」如謎一樣,讓人琢磨不透。聽說後人要把它們補上,但我覺得「無字聯」更能為這座老宅披上一層神秘的人文面紗。拾德堂的魅力,不僅如此,更是東西廂房廊檐下的美人靠。

朱欄倚遍黃昏後:美人靠,可望穿秋水,可飲酒獨酌

這座閩中山樓式的典型代表,如果少了兩側的美人靠,就會像旗袍上了少了精緻的盤扣一樣,沒了點睛之筆。坐在美人靠上,遙望遠山如飛鳳朝陽,屋瓦鱗次櫛比,頓時心思旖旎。同時也會驚嘆這座宜居的「豪宅」,不管是建築布局、還是建造工藝,乃至裝飾藝術都獨具匠心。美人靠上可以靠美人,也可成為濟川才子們的「文藝沙龍」,更可成為詩人們比拼「無字聯」的秀場。

連伯故居,在舊時是一個糧倉,也是民眾集中開會聊天的地方。這座老宅雖有一百多年,但經過修繕依然如新。如果沒有廳堂左右的美人靠,也是一座較為普通的民宅。從構造來推斷,房子的原主人不但有錢,且有審美的眼光。美人靠上的裝飾,線條簡約大方。坐在上廳的美人靠,可以想像當時的人們是怎樣津津有味觀看下廳上演的木偶戲。倘若從外牆塗畫的標語來看,也是文革時期讀紅本唱紅歌的地方。這裡的美人靠,曾集中濟川的各種風雲人物,應是濟川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

宋下故居,原濟川風景區籌委會主人林仕杜先生的住宅。民國所建,結構精美。這座擁有2800平方的土木結構老宅,因為有了美人靠便多了一份古色古香的味道。試想當時曾有多少文人墨客坐在這裡,談論濟川的風景,並為這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努力。美人靠上,仕杜先生曾用多少個不眠之夜誕生出一本《濟川風光》。如果不是他,又有幾個人能有緣認識這位隱藏在深山兩千多年的「美人」呢!

林家兄弟故居的美人靠,造型比較秀氣獨特。登上樓梯,一對紅燈籠,一隻古老的八仙桌似乎說著某年某月的故事。美人靠是封閉式,榫卯結構的,正對著一個老窗。從外面來看,木板上雕刻形狀精美的圖案,簡約耐看。窗外,筆架山杳杳,白雲遠遠近近。美人靠上一靠,小月就從繡樓里斜了過來。這樣的一方古意,可望穿秋水,可飲酒獨酌……

還有散落在宋井旁、古樹邊的美人靠,就不一一敘述了。我不知濟川的先人們出於何種目的,把逐漸被人們淡忘的美人靠搬到這裡,並先後傳承下去。每當我看到所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集體單元房建築,我就有點胸悶。為何我們的山地民居就不能好好發揚本土文化,而要一味被現代建築同化,讓自由慣了的村民關押在鳥籠里嘆息?何不在美麗的吊腳樓上,造上這樣的一個「美人角色」,讓疲憊的身心衍生出一些閒情,回到從前的慢!

美人靠

美人靠是古民居的靈魂,也是一個鄉村的獨特風韻。一個如此鍾靈毓秀的地方,從2000多年一路顫顫巍巍走來,雖然還一息尚存保留著古代的面貌,但流傳下來的文化底蘊已被不斷地修改,有點面貌全非。外來人還能從哪些老物考證到這個古村以前的文化內涵呢?以我不肯流俗的角度來看,除了旗杆石,便是美人靠了。

「寂寞空庭春欲晚」,浮躁的我們去哪裡抒發繾綣的情愫呢?去濟川吧!如果你去,那些遲暮的美人定會端坐在歲月的一端,時不時對你嫵媚一笑。那笑是詩詞里的舊時月色,一直在心頭逶迤著,遲遲不肯謝幕。來吧,輕輕一靠,才子的氣息很近,美人的風韻不遠,目光自會與月色一樣,溫婉而深情。

似黛的遠山,如玉的近水。最是,那一倚的風情。

本文經作者聽雪(吳翠慈)授權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LXm4W0BMH2_cNUgwv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