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成長進行時丨融入「大家庭」 散發「光和熱」

2024-10-28   搜狐號政務

第77集團軍某旅一名新兵的成長之路——

融入「大家庭」 散發「光和熱」

杞衛東 楊翊

繪圖:唐建平

「我們班奪得戰鬥班組比武第一,我也貢獻了一份力量。」近日,第77集團軍某旅某連戰鬥班組比武成績公布,看著本班高居榜首的驕人戰績,新兵畢偉言語間充滿自豪。

目睹此景,很難想像,下連之初,畢偉還是幹部骨幹一提起就搖頭的兵。

班長陳薪存清楚記得,畢偉第一次參加障礙訓練,就在過矮牆時摔了一跤。陳薪存剛想起身查看,卻被一旁的新兵小沈拉住:「班長,不用管他。」見班長滿臉疑惑,小沈悄悄告訴他,畢偉在新兵連時就總琢磨如何逃避訓練,不是考核前「生病」,就是訓練時「摔傷」。

聽了小沈的一番話,陳薪存不由得皺起了眉頭。訓練結束後,他查閱「兵情檔案」發現,畢偉入伍前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但存在怕苦怕累思想,常常「訓練往後躲、公差靠邊站」。

通過進一步了解,陳薪存得知,畢偉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他從小跟著爺爺長大。因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畢偉變得既自卑又敏感,與戰友相處一直不夠融洽。

如何用「大家庭」的溫暖彌補「小家庭」的缺失?為幫助畢偉實現思想和作風轉變,陳薪存經常找他談心交心,但收效甚微。

一個偶然的機會,陳薪存發現,畢偉為大家讀報時,發音標準、聲音洪亮,便向指導員建議推薦他參加旅里組織的演講比賽。

「我從來沒上過講台,更別說演講比賽了……」得知連隊考慮推薦自己參賽,畢偉想都沒想就打起了「退堂鼓」。陳薪存鼓勵他:「事在人為,我們一起努力吧。」

畢偉原以為,自己參賽不過是「陪跑」,但連隊幹部骨幹卻十分重視:指導員幫他逐字逐句修改演講稿、排長幫他四處查閱資料、戰友加班加點為他完善課件……更令他感動的是,陳薪存總是細心記錄他每次排練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針對性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

在幹部骨幹和戰友的幫助下,畢偉的進步和蛻變清晰可見。演講比賽結束,畢偉憑藉出色表現奪得旅隊第三名。

從那以後,戰友們發現,畢偉就像變了個人一樣,訓練場上總能見到他揮汗如雨的身影,集體活動他也積極參加。他說:「連隊幹部和身邊戰友這麼信任我、幫助我,我沒有理由不好好乾。」

前不久,連隊受領了為全旅官兵進行手榴彈投擲課目訓練演示的任務,畢偉主動請纓參與籌備工作。

那段時間,陳薪存發現,畢偉總是在學習室忙到很晚才回宿舍睡覺,便好奇地問他到底在忙什麼。畢偉的回答帶著幾分神秘:「班長,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演示當天,看著訓練場上一幅幅生動直觀的教學挂圖,陳薪存恍然大悟。面對不同障礙物應採取什麼投彈姿勢、每種投彈姿勢的評定標準是什麼,挂圖上標註得一清二楚。觀摩演示的官兵表示,按圖操作可幫助他們快速掌握投擲要領。

上等兵楊浩在前期訓練中,對手榴彈投擲的動作要領掌握不到位,訓練成績始終在低水平徘徊。教練員結合畢偉製作的教學挂圖進行講解示範後,楊浩很快掌握了動作要領,訓練成績明顯提升。

教學挂圖在官兵中廣受好評,連隊黨支部隨後對此組織專題研究,探索將「挂圖式」訓練法推廣至刺殺、戰場救護、掩體構築等多個訓練課目。一段時間下來,連隊訓練質量明顯提升,不少教練員都夸畢偉腦子活、點子多,這讓他信心大增。

「帶好兵不容易,但只要掏出真心、付出真情,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畢偉的轉變,讓陳薪存深化了對帶兵的認識。他說,每名戰士都是可塑之材,帶兵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尊兵、知兵、愛兵的原則,從源頭上激發他們努力奮進的內生動力。

近期,畢偉又主動受領了任務,向著新的目標發起衝鋒。

老兵寄語

在「大熔爐」里百鍊成鋼

第77集團軍某旅二級上士 黃偉

一首軍營民謠唱道:「軍營是咱溫暖的家」。新戰友們從五湖四海聚到一起,連隊就是我們的「新家」,戰友就是我們的「親人」。每一名初入軍營的新戰友,都要積極融入「大家庭」,與戰友住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樂在一起,散發出屬於自己的「光和熱」。

對幹部骨幹來說,帶好新兵同樣要牢固樹立「家」的意識,不讓每一名新兵滑坡掉隊。新兵連時,敏感自卑、怕苦怕累的畢偉在不少戰友眼中是一個「另類」;下連之後,畢偉集體活動當逃兵、學習訓練往後躲,但連隊幹部骨幹沒有對他「另眼相看」,而是追根溯源找准「病因」、對症下藥祛除「病根」。正是因為身邊戰友不拋棄、不放棄,給了畢偉親人般的關心關愛,幫助他找回自信心、增強榮譽感,才使他鼓起勇氣、奮起直追,逐步成長為「兵尖子」。

部隊是個「大家庭」,更是一座「大熔爐」。懷揣強軍夢想走進軍營,每個有志青年都渴望在訓練場衝鋒陷陣、在戰位上實現價值。只要我們敢於為夢想而拼搏、為圓夢而奮鬥,就一定能在軍營「大熔爐」里百鍊成鋼,書寫屬於自己的青春篇章,鐫刻屬於自己的強軍足跡。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24年10月28日第2版)

編輯:韓佳明

編審: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