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很遙遠 安全零距離

2024-11-06   搜狐號政務

極地很遙遠 安全零距離

——總體國家安全觀學習輔導系列述評

(二十)

提到極地,映入腦海的是終年的積雪、漂浮的冰山、絢爛的極光、極晝和極夜、北極熊和企鵝……在人們的印象中,南極和北極就像世界盡頭一樣遙遠。然而,地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極地也不是與世隔絕的孤島,伴隨氣候變暖、海冰消融加快,極地開發逐步由願景變為現實,極地安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對全球發展和安全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極地安全是指維護國家和平探索和利用極地,增強安全進出、科學考察、開發利用的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在極地的活動、資產和其他利益的安全。與極地安全相關的多是全球性問題,如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應急救援、國際治理等,這些問題關係著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與全人類的利益密不可分。

一北一南,極端重要

極地在人類居住和生存的藍色星球上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對人類認知地球的環境演變和生命過程、探索宇宙奧秘,有著無可估量的重大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比如,極地資源能源稟賦極高,蘊藏著足以影響未來世界能源格局乃至經濟力量對比的自然資源;比如,極地航運價值極高,據北極理事會估計,北極地區從2030年起可能因大範圍融冰出現西北、東北兩條航道,將成為歐亞、歐美之間最短、最便捷的水上運輸要道……極地安全是各國開展各類極地活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維護兩極地區安全和穩定符合世界各國的根本利益。

中國是極地安全的重要利益攸關方,極地安全是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極地區的變化直接影響我國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利益,極地的冷空氣活動和高緯度地區的大氣環流變化對我國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顯著影響,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生產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維護極地安全,既是建設海洋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維護全人類共同安全的重要內容。

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4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極地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對極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我國考察空間持續拓展,科學認知水平顯著提升,資源開發利用穩步推進,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目前已形成「兩船七站一基地」的極地考察格局,我國極地事業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正在由極地大國向極地強國邁進。

一冷一熱,極其複雜

南北兩極是「科學試驗的聖地」,也是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寶庫。近年來,極地在戰略、經濟、科研、環保、航道、資源等方面的價值不斷提升,極地安全的風險點更加多樣複雜,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方面,南北兩極氣溫加速上升正在系統性影響全球的生態環境。極地的自然環境變化對人類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區。隨著極地升溫、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全球極端天氣激增、生物多樣性受損、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將會持續蔓延,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另一方面,由於人類探索極地的步伐不斷加快、認識極地的程度不斷加深,南北兩極常年白雪覆蓋的「冰冷麵紗」被逐漸揭開。極地資源、地緣等領域安全問題頻發,寒冷的極地越來越「熱」,日益成為世界各國博弈、角逐的棋盤,極地安全面臨著諸多錯綜複雜的風險挑戰。

一言一行,積極負責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秉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把深海、極地、外空、網際網路等領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競技場。

中國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既是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也是《南極條約》協商國及其體系的維護者,一貫主張和平利用極地,積極參與南極和北極治理活動,支持各國依據《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南極條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維護極地安全穩定,在堅守極地非軍事化、科研自由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原則基礎上,主動與有關各方開展極地事務雙邊磋商,加強在極地科學考察、海空搜救、海上預警、應急反應、情報交流等方面的國際合作與溝通,始終做極地事務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始終在極地跨區域和全球性問題上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

國家安全機關將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與有關部門一道,以實際行動為維護極地安全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