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芬蘭人為何如此重視閱讀的力量?他們又是怎麼做的?

2023-10-1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閱讀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芬蘭人為何如此重視閱讀的力量?他們又是怎麼做的?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關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閱讀是所有學科的基礎

作者|佚名

芬蘭是北歐的一個「小國」,人口只有500多萬,但芬蘭的教育體系屢屢高踞國際教育體系排名榜首。這種現象,讓許多芬蘭人自己包括擁護它的教育家們也始料不及。

在PISA(國際組織舉辦的對15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的調研中,芬蘭青少年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中多次稱霸,解決問題和數學能力則位居第二。於是,芬蘭教育有了「世界第一」的名號。

究竟為何芬蘭人如此重視閱讀的力量呢?他們又是怎麼做的?

芬蘭|給孩子發現自己潛能的機會,讓他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

芬蘭落實藝術教育的五大路徑——芬蘭的藝術教育為什麼能讓學生受益終身?

幾年前,芬蘭孩子的閱讀能力在PISA 測驗中常居世界之冠,雖然近年來芬蘭風光不再,我仍常從生活中感受到,芬蘭人重視閱讀的力量。

我的孩子阿雷正處於學齡前年紀,在養育他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學齡前就有很多為孩子閱讀能力紮根的「關鍵」。

0歲的歌謠繪本和幾乎無所不在的圖書館

芬蘭社會福利局會發給每個准媽媽一個「媽媽盒」,裡頭裝滿各式各樣的嬰兒衣物用品,還有一本由政府贈送給每個孩子的「詩歌繪本」。

繪本用厚紙板作成,色彩鮮艷,很容易吸引嬰兒,鼓勵爸媽們常對孩子念歌謠,健康中心的護士也強調,多讓孩子聽爸媽念謠唱歌,孩子會在無形中吸收語言韻律節奏,對將來語言學習很有幫助。

此外,芬蘭是全世界圖書館最密集的國家,我常看芬蘭爸媽推著推車或背著孩兒,在圖書館的兒童區里盡情玩耍閱讀,圖書館每周也有固定的說故事時間,邀請爸媽帶著孩童來聽故事。

芬蘭人從孩子出生前就開始,在軟硬體條件上用心培養孩子樂於閱讀的環境,原以為這就是關鍵了,直到我的孩子阿雷上了幼兒園一年後,我又有了新發現!

4歲的孩子,竟然還有個「閱讀預備能力」評量?!

在我家阿雷滿4歲的前後,我們收到來自市政府的一封信,告訴我們,將有一位特殊教育的老師,到幼兒園與他做一對一的「閱讀預備能力」評量!

芬蘭的幼兒園,一向沒有任何正式的「學習科目」,孩子們的主要活動就是玩,包括老師帶領的團體遊戲和自由遊戲時光,幼兒園裡甚至沒有給孩子很正式的評量。然而,政府居然要派專門的老師來「評量閱讀」?

這個評量並不是測驗阿雷認得多少字母或單字 , 而是用兩分鐘的時間,評量孩子「閱讀的預備能力」,是否已有同年紀孩子的平均水平。家長也需要填寫資料,包括家族或自己是否曾有閱讀障礙等,作為參考。

測驗的那兩分鐘,只有特教老師和孩子單獨在場,因此我們並不知道測驗實際上的內容,只知道大致上是測試孩子對於芬蘭文音節、聽音的分辨能力,以及是否有興趣了解和辨識字母之間的不同。因此,孩子不需要有關於字母或單字的「知識」。

這個由芬蘭研究機構在2011年發明的「閱讀預備能力」新評量,芬蘭文名為LUKIVA,是為3歲半到5歲半的孩子所設計,一般在4歲前後舉辦。

雖然芬蘭孩子正式上小學的時間是7歲,但是根據芬蘭研究指出,在那之前的一到三年,已經是學前孩子在生活中累積「閱讀預備能力」的關鍵期,由於閱讀能力會影響將來所有學科的學習,因此特別用這個評量,以「早期評估」孩子在閱讀能力的「準備」上,是否需要可能的協助。

芬蘭專門派特教老師去每一間幼兒園,一對一的評量每個孩子,要找出「可能需要幫助的孩子」,及時提供協助,這反映了芬蘭人「把資源留給需要幫助的小孩」的教育觀。

同時,也反映出他們的學前教育理念:小孩不見得需要學認字,但是一定要及早了解發現,孩子有沒有閱讀的預備能力和興趣,因為這樣的能力,才會真正影響孩子的一生。

沒通過怎麼辦?不「死背」,從遊戲中學習

有趣的是,我家阿雷去年在這個評量中居然「沒通過」,把我嚇了一跳,因為他在家裡芬蘭文和中文都說得挺溜的,又愛聽故事,每年跟幼兒園老師會談時,老師甚至曾說他似乎頗有語言天分,怎麼會沒過呢?

後來我巧遇這位特教老師,她告訴我,「不要太在意評量的結果」!

「很多沒通過的孩子,其實一點問題也沒有,影響評量的因素太多了,也有可能是因為他那天第一次見到我這個陌生老師,雖然聽得懂但是還不太願意自然回應,而且雙語家庭的小孩,沒通過甚至是正常的,因為他們同時要學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啊,通常之後就會趕上啦!」

根據過往經驗,60%評量沒通過的孩子,三年後上小學時,都已經在不同語言遊戲的輔助下,趕上同年紀孩子的「閱讀預備能力」,也顯示了這樣的「學前閱讀預備能力評量」,確實有其道理。

針對評量沒通過的孩子,他們鼓勵老師和家長,不要叫孩子死背任何字母或單字,而是要用「孩子有興趣的遊戲,帶入豐富的語言字彙」,每天10-15分鐘,自然地增進孩子學習閱讀的「預備能力」,因為:只有當孩子覺得好玩時,學習的效果才好。

政府提供網上資源,全方位幫助弱勢和移民孩子

我們家孩子因為評量「沒通過」,於是我們被鼓勵使用一個名為LUKIMAT的芬蘭教育網站資源來幫助孩子。

這個教育網站從2007年起就由芬蘭教育文化部補助,專門幫助「在閱讀能力和數理能力上有困難的孩子」,提供適合不同年紀的網上遊戲來幫助孩子「從遊戲中學習」。

根據新聞指出,其中一個特別受小學生歡迎的認字和數理遊戲,甚至已有將近十萬個使用者。

學習網站還針對來自不同語系的移民孩子,調整遊戲里的認字內容,因為不同語系的孩子,學習芬蘭字母時會有不同的可能混餚或困擾。

比方針對使用俄文、英文、阿拉伯文、庫德文的移民孩子,遊戲中還有專門的版本輔助他們學習,這些做法,讓我看到他們對於「不同文化語言背景的孩子」,也投入特別多的資源與用心。

因為這些孩子,將來都是芬蘭社會的一分子啊!這「關注弱勢、每個孩子都不放棄」的理念,原來從學齡前的評量與輔助中,就已經開始。

幾百年前的芬蘭路德教會曾經規定,人們一定要先能識字,才能結婚,這樣的歷史背景無形中已經在人們的價值觀與生活經驗中,紮下鼓勵識字與閱讀的根。

如今,芬蘭人先用從0歲的歌謠本到遍布全國大城小鎮的圖書館,創造鼓勵閱讀的家庭與社會大環境,再用4歲閱讀預備能力評量,找出需要幫助的孩子,在孩子7歲上小學之前予以協助鼓勵。

更重要的是,強調要用遊戲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此全方位的、以孩子的興趣和出發點為考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不僅讓人看見他們的對閱讀的重視,也反映了背後的教育價值觀啊。

文字來源|生本教育。插圖編輯:守望新教育。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0d98eccb1737600eba0c41e99c64e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