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6萬元撿漏編鐘,被譽青銅器第一人,沒有他就沒有上海博物館

2023-12-30     掌柜講歷史

原標題:此人6萬元撿漏編鐘,被譽青銅器第一人,沒有他就沒有上海博物館

在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中,我們似乎已經遙遠地邁過了小橋流水、車馬黃泥的歲月,那些曾經幾周才能悠悠寄到的信件仿佛已成為上一世紀的記憶。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五花八門,年輕人過去奮勇拼搏的場景早已變成了兩鬢斑白的歲月。然而,儘管時代變遷,我們對先人的敬仰與緬懷卻依然不變。

每一個行業都有屬於自己的傑出人物,就如同考古界的璀璨之星——馬承源。他被譽為「青銅器鑑定第一人」,不僅在青銅器領域獨步潛行,更是上海博物館的傑出館長,為博物館在國際上樹立了嶄新的地位。然而,這位博物館的奠基人並非受過專業訓練,而是憑藉著對文物的熱愛和自學成才,為中國博物館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戰亂結束,祖國安定的年代,馬承源曾是一位與文物無緣的地下工作者。然而,1954年他得以加入上海博物館,並在熱愛文物的驅使下,開始了與博物館的不解之緣。馬承源的熱衷之情主要聚焦在青銅器上,雖然並未接受過正規的青銅器學科培訓,但他的獨立學習和對大家學者的虔誠仰慕,使他在這一領域達到了骨灰級的高度。

上海博物館因馬承源而變得璀璨奪目,尤其是在青銅器的藏品上。儘管上海並非出土青銅器的地方,但多虧了馬承源的周密搜集,這裡卻擁有全國最豐富的青銅器珍品。在上海博物館中,青銅器成為館藏的瑰寶,令青銅器愛好者們讚嘆不已。馬承源的獨到眼光與對文物的無私奉獻,為博物館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上海博物館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豐富的文物珍品,不僅僅是靠國家提供的有限經費。馬承源以他的社交達人形象,與廣大熱愛文物的人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他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文物知識,與其他愛好者平等相待。在文物流失時,他不僅組織力量拯救,更是在保護完畢後將文物還給原主,贏得了眾多藏家的信任。這種堅守原主權益的行為,使得更多的藏家選擇將他們的寶貝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推動了館藏的不斷豐富。

馬承源的熱情和專注不僅表現在建設博物館的過程中,更體現在他個人對古玩的鐘愛。在香港的古玩市場上,他發現併購得了一套古老的編鐘,這一收藏成就無疑豐富了上海博物館的文化底蘊。他對古董的追求,是對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也為上海博物館增添了獨特的收藏品。

然而,馬承源並非僅僅是一位追逐古董的狂熱者,更是對古代文明與文化的深入研究者。他對青銅器的專注研究,促使上海博物館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傑出的文物收藏地之一。他的不懈努力和深厚造詣,讓世人對中國古代文明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1998年,法國總統席哈克親自接見了以馬承源為團長的上海博物館代表團。這也是對他卓越成就的國際認可,同時也為中國博物館在國際文物界樹立了嶄新的典範。馬承源的一生,就是對文物的無私奉獻,對古代文明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博物館事業的不懈追求的集中體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050a1d674843a1bf42647e3f066ad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