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粟梅花欣賞!

2024-01-05     新銳作家文壇

原標題:劉海粟梅花欣賞!

劉海粟梅花欣賞!

劉海粟梅花欣賞!

劉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江蘇武進人,中國近現代中國畫家 、油畫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美術史論家 、社會活動家。劉海粟始終以中國的繪畫傳統為根基,並不斷把前沿的西方藝術觀念融入自己的創作。其終其一生都在探索著打通中西美術觀念壁壘的融合之路,他的藝術語言也在這條探索之路中不斷變化、成熟,直至終成一派。

劉海粟,其主要著作有《畫學真詮》《中國繪畫上的六法論》《歐遊隨筆》《石濤與後期印象派》《中國繪畫的繼承與創新》《存天閣談藝錄》《黃山談藝錄》《劉海粟藝術文選》《梵谷》《高更》《馬蒂斯》以及譯著《現代繪畫論》等 ;主要油畫作品有《巴黎聖母院》《盧森堡之雪》《威尼斯》《羅馬斗獸場》《向日葵》《威士敏斯達夕照》等;主要中國畫作品有《寒林》《飛瀑》《黃山古松》《五大夫》《嘯虎》等。

劉海粟於1914年任上海圖畫美術院副校長 ;1915年—1952年,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校長;1932年,編輯出版《世界名畫集》,10月,在上海舉辦「劉海粟歐遊作品展覽會」 ;1937年10月,創作油畫作品《四行倉庫》;1952年11月—1957年11月,任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57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劉海粟國畫油畫展覽」;1968年,創作國畫作品《葡萄圖》《牡丹圖》《寥廓江天萬里霜》《松石圖》等;1979年6月,「劉海粟繪畫展覽會」在中國美術館舉行;1979年6月—1983年3月,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 ;1988年9月,「劉海粟十上黃山畫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行 ;1991年3月,獲得香港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並獲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4年8月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劉海粟擅長中國畫、油畫和書法,對詩詞亦有造詣。劉海粟始終以中國的繪畫傳統為根基,並不斷把前沿的西方藝術觀念融入自己的創作。其終其一生都在探索著打通中西美術觀念壁壘的融合之路,他的藝術語言也在這條探索之路中不斷變化、成熟,直至終成一派。

劉海粟油畫創作的初期也是中國現代美術的萌芽初發之際,他在這一時期的創作參考和借鑑了後印象主義的創作語言。在色彩和筆觸上能看到類似後印象主義的特點,但其自幼所習中國傳統繪畫創作方式的慣性依舊存在於畫面之中。就劉海粟早期的油畫創作而言,可以看出其對中國傳統繪畫和後印象主義藝術語言的融合和轉化。

1929年,劉海粟開啟為期3年的旅歐遊學生涯,這是他藝術生涯的轉折。他一邊研究西方近現代藝術的發展沿革,總結西方近現代藝術發展規律,一邊從事油畫創作。劉海粟的油畫創作確立了以傳統中國藝術為基點,結合西方現代主義觀念的創作方式,走上了具有個人特徵的中西合璧之路。在這一階段的創作中,塞尚的幾何構成方式、馬蒂斯的色彩表現,都被劉海粟以自己的理解融入畫面,這些新的創作元素被他的中國傳統寫意精神所驅動,創作出一批具有西方現代主義表征,同時蘊藏傳統中國審美取向的作品。

歸國之後的劉海粟繼續探索著在繪畫創作和美術教育方面的中西合璧之道,對於中西藝術語言的融合實驗一直是他創作的初衷和線索。他不僅辦學、創作,也同時發表了關於西方藝術的譯文和著述,力圖從技法到思想革新舊中國的藝術窠臼。在此過程中,他領會到西方現代藝術所折射出的現代精神,並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融入創作過程中,這是隱藏在繪畫技法表象之下更深層次的「中西合璧」,劉海粟為中國美術的前進發展開闢了新的境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劉海粟深入地思考傳統中國藝術觀念融入油畫這種源自西方美術創作體裁的具體方法。他重新審視中國畫和油畫之間在藝術本體層面的關係,注重把中國傳統美術的具體技法直接融入油畫的創作,將自己所學習的西方各個流派的色彩、線條和造型方法,與中國繪畫的傳統相融合和改進,探索出可以推而廣之的創作方法論。

20世紀80年代起,劉海粟對於油畫技法的運用早已融會貫通、酣暢淋漓。西方藝術語言融入傳統中國畫的筆法墨法,畫布為紙、顏料為墨,西方印象主義中的光色變換和野獸派的色彩與中國青綠山水的瑰麗淡雅在同一幅畫面中遙相呼應,融為一體。這是經過西方藝術洗禮和東方文化浸潤之後生髮成的洒脫和自信。西方現代主義中的反叛內核經過中國人文精神的提煉與內化,成為一種以油畫為媒介,融合西方現代精神與中國文人心性的藝術形式。劉海粟一生探求的「中西合璧」之道終於完成,造就了新的審美範式,也為油畫的民族化的探索鋪就了一條寬闊的大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03182cf1b9ab22a4dce7df5def7db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