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浚縣,河南省唯一一座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上)

2019-12-25   xiaoyao游天下

黎陽城南雪正飛,黎陽渡頭人未歸。

河邊酒家堪寄宿,主人小女能縫衣。

著名的唐代邊塞詩人岑參這首名為《臨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題縣南樓》的詩中寫道的「黎陽」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鶴壁市浚(Xun)縣。它南枕浮丘山,東依大伾山,西臨隋唐大運河,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我們大家都知道河南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地區,在河南的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浚縣是唯一的一座縣級城市,由此可知浚縣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多麼的深厚。

浚縣古城景點分布圖


浚縣並不大,面積不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到70萬,但是處處都保留著歷史的遺蹟。在浚縣縣城內,仍然保留有文廟、古城牆、文治閣、大運河、雲溪橋等古蹟,在縣城的東邊還發現了隋唐時期的古糧倉遺址,這再次證實了歷史上「黎陽收,顧九州」的說法。

走進浚縣,就像穿越到了千年前的中國。


浚縣文廟欞星門

這一趟黎陽古城的懷古之旅從浚縣文廟開始。文廟位於浚縣古城的西北,大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建成,是祭祀孔子的場所,因此文廟又叫孔廟,和全國各地的孔廟一樣,浚縣文廟最前面是欞星門,過了欞星門就是泮池,然後再往後後就是戟門、東西廂房、大成殿等建築,現在的文廟內的建築大都是明清時期留下來的,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碑 在文廟內還保留了不少明清時期的石碑,最古老的一通石碑是明朝洪武年間立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可能出於保護的目的,如今這塊石碑已被玻璃罩了起來。

浚縣文廟泮池






浚縣文廟


文廟內的古碑

文廟的西邊就是浚縣縣衙所在地。不過現在的浚縣縣衙是近年來在原址上復建的一個景點,和全國各地新建的縣衙都差不多,我前段時間去聊城古城時還看到過聊城縣署,浚縣的這個縣衙和聊城縣署幾乎布局完全一樣,乏善可陳,唯一的亮點就是縣衙門前立的兩塊石碑,一塊上面寫著「越訴笞五十」,另一塊石碑上寫著「誣告加三等」,讓人不禁聯想起了古裝影視劇中那些縣令們開堂審案的情景。


浚縣縣衙文物保護碑


浚縣縣署簡介



浚縣縣署


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



民國時期的石碑


越訴笞五十石碑


誣告加三等石碑


在景區內還看到了四座巨大的仿古糧倉,而真正的黎陽倉遺址則位於浚縣縣城的東關,據資料介紹,黎陽倉始建於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與當時的興洛倉齊名,是天下著名的糧倉之一,所以有「黎陽收,顧九州」的說法。如今縣衙內的四座巨大糧倉形象的讓遊客了解到了黎陽倉的這段歷史。



復建的黎陽倉


浚縣縣署儀門


縣署西班房


縣署東班房


浚縣縣署正堂


瑞鳳樓


宅門


永豐庫

出了浚縣縣衙就是浚縣古城牆了。

浚縣古城修築於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嘉靖年間的《浚縣誌》對浚縣古城牆有記載:「城圍七百三十丈有奇,高兩丈八尺,池深兩丈,闊兩丈五尺。弘治十年,知縣台增築,有檢討劉瑞興造記。正德五年,流賊亂,知縣滯復增築之,城始堅完矣。」雖然歷經600多年的時光,浚縣的古城牆仍然保留了下來,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浚縣古城牆


談到古城牆,就不能不說古城門。浚縣如今的東西南邊四座城門全都是近年來復建的城門,唯有浚縣縣衙西邊的允淑門是大明時修建城牆留下的城門,在城門的北側有一塊青石匾,上面刻有藍色的「允淑」二字,是崇禎十四年浚縣知縣李永茂重修浚縣古城時刻寫的。允淑二字出自《詩經·小雅·鼓鍾》:「允」是公允、誠信;「淑」是善良、純潔,允淑門內就是浚縣縣衙,這座城門是縣太爺出入浚縣城的必經之路,這兩字提醒縣衙的官員在為老百姓開堂審案時不能忘記善良和誠信。



允淑門

穿過允淑門,再往南不遠就是浚縣古城的正西門長清門。現在的長清門是近年來復建的一座城門,看起來十分的高大宏偉。根據相關資料的介紹,浚縣古城曾經有東西南北四座高大的城門,每座城門之上都建有城樓,其中東門之上是長春樓,西門之上是長清樓,南門之上是疊翠樓,北門之上是拱極樓,並且在四座城門之上各有一個匾額,東門上寫著「東望澶雲」,西門上寫著「西瞻行翠」,南門上寫著「南腔黃流」,北門上寫著「北迎紫極」,如今復建的幾座城門上面仍然延續了歷史上古城門上的匾額。西城門上的「西瞻行翠」匾額意思是浚縣古城西門地勢較高,站在城門向西遠望,可以看到蒼翠的太行山群峰。



浚縣古城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