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歷史相關的電視劇中我們不難發現,和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人們不同,清朝上到皇室,下到老百姓,都要求梳辮子,可以說這是清代老百姓的一個標誌了。
自從滿族人入主中原之後,漢人老百姓之前是不梳辮子的,這種習慣是清政府強行推給他們的,甚至還拿了相關的法令作為強制的基礎。
可能在現在很多人的眼中總是對這種情況感到疑惑,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清朝人必須梳辮子呢?
關於滿族人梳辮子的淵源,已經有很長一段歷史了,我們都知道滿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前一直生活在東北,東三省屬於東北亞範圍,在整個東北亞,不僅僅是滿族人,包括俄羅斯境內的很多東北亞人,之前也有梳辮子的習慣。
特別是這裡的很多少數民族,最早要追溯到鮮卑人,但是他們梳辮子的習俗非常特殊,和後來的滿族人也存在很大不同。
鮮卑人髮式一般將頭頂四周的頭髮都剃光,只留下一小塊提供梳辮子之用。
關於鮮卑族的這種髮式,在當年漢人們眼中是非常奇怪的,甚至很多漢人表示非常反感。到了滿族人時期,髮式有了不小的變化,滿族人普遍要比鮮卑人留的頭髮多,相比之前的髮式,顯然滿族人的要美觀很多。
大清王朝正式成立之後,為了統一髮式,在全國推行了「剃髮令」。但是很多漢人並不願意接受這種法令,於是清政府採取了多種殘忍的手段,不少漢人因為沒有更改髮式而被處死。
面對這種威脅,大多數漢人開始留辮子,時間長了,這也成為了漢人的習慣,到了清朝末年,留辮子的習慣已經在漢人們的心中紮根,甚至在清朝滅亡之後,不少漢人仍舊保留著這種習慣。
我們知道,到了中年的很多男性,不少人開始出現禿頂的情況,頭髮一旦脫掉,要想重新長上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男性脫髮是由基因控制的,大多數男生都存在脫髮的基因。
那對於留辮子來說,那些禿頂的男性怎麼處理呢?
不留辮子就是違抗了聖旨,同時他們走在人群中也是非常明顯的,沒有辮子的人是要被砍頭的,為了包住性命很多人開始想各種各樣的辦法。
我們先說說光頭的人,很多人選擇遁入空門,直接去當了和尚。在我國古代和尚是必須任何時期都保持光頭狀態的,而且我國古代對佛學也比較崇拜,所以,當年並沒有要求和尚也必須要留辮子,甚至他們還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在清朝時期,很多東西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頭飾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些禿頂的人,可用利用這些頭飾的輔助,給自己梳一個辮子。
不過光頭的人就不行了,畢竟頭飾也需要一點頭髮作為基礎的。因此,很多人會戴假髮,如果他們不想去當和尚,而且還想保住性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