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隊》:「我執,是痛苦的根源。」

2023-12-18     鏗鏘電影

原標題:《三大隊》:「我執,是痛苦的根源。」

在今年的金雞百花電影節期間,新片《三大隊》是「最忙」的劇組之一。不僅獲得「入圍展映 推介榮譽」、「年度期待華語電影」兩項榮譽;導演戴墨和張譯、李晨、魏晨、曹炳琨、王驍、張子賢等幾位主演攜手亮相各大活動,兄弟爆梗,「團魂」拉滿;還提前一個多月就進行了首場公開放映和映後交流。

在競爭白熱化的賀歲檔,《三大隊》敢於「超前放片」,足以見得底氣十足。首場放映後,現場觀眾好評連連,不少人直呼:「三大隊後勁太足了!」

而好評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真實感」和「反差感」:沒想到,警察群像的塑造如此鮮活接地氣,「開場幾分鐘就已經讓人信服『三大隊』的存在」。

「更沒想到,監製陳思誠在《誤殺》系列和《消失的她》之後,會帶來這樣一部'走心用情'的作品,給國產犯罪片帶來了新思路!」

談到《三大隊》與過往作品的不同,導演戴墨坦言,這是一部「非典型」的犯罪片,「更關注人性、命運、選擇,是一部更往內心走的影片,有著濃濃的現實主義風格」。

領銜主演張譯也動情地表示:「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我們覺得如果不把它導好、監好、寫好、演好,就對不起故事原型、對不起全國的人民警察,這是一種責任。」

多年追兇、警察故事,面對看似熟悉的題材和類型,《三大隊》如何拍出新意,收穫好評?

1

《三大隊》的不同,首先在於「真」。

影片改編自紀實文學《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由基層民警根據一線案件創作而成。

講述了三大隊在辦理一起惡性案件的過程中導致嫌犯之一意外死亡,被判入獄,出獄後依然堅持以普通人身份用「笨辦法」追蹤在逃嫌犯的曲折故事。

歷時12年,跨越千里的漫漫追兇路, 「三大隊」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戲劇張力,甚至屬於「編劇都不敢這麼編」的那一類。

導演戴墨也曾坦言,自己質疑過現實中是否真的有如此執著的人,但了解到「真實案件」後不僅打消了顧慮,更堅定了想將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的願望。

「唯真不破」也成為整部電影最鮮明的底色,貫穿創作的全過程。

劇本階段,團隊向一線刑警取經,用真實的細節豐滿人物;攝影方面,大膽啟用1.85:1的非常規畫幅,力求真實紀錄感;

在妝造上,除特效老年妝外,保留了演員最真實的狀態;燈光方面,影片也以自然光效為主,打造現實主義的影像風格;在場景方面,則通過種種真實陳設和道具,展現十多年的時代跨度。

種種這些都讓《三大隊》展現出,與陳思誠監製+戴墨導演組合之前作品風格化、高概念不同的濃烈現實主義質感。

2

犯罪片作為類型片的一種,往往以案件為主要驅動力,警察容易淪為「工具人」或「背景板」。

但《三大隊》反其道而行之,將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推到台前,置於聚光燈下,形成了最真實鮮活的警察群像。

原著作為紀實文學,通篇以旁觀者的口吻回憶和敘述,缺少對人物性格的描摹或追兇艱難的細節刻畫,三大隊的其他成員更是語焉不詳、面目模糊的。

而電影劇本的巧妙之處正在於以原著案件為骨架,用生動的人物增添血與肉,共同構成了有機的整體。

這裡就不得不提編劇張冀,曾創作過《中國合伙人》《一點就到家》《奪冠》等作品,榮獲金雞、華表、百花多項大獎,此番他也再度將自己擅長的現實主義風格和群像刻畫融入《三大隊》的創作中。

無論是張譯飾演的隊長程兵,還是魏晨、曹炳琨、王驍、張子賢、楊新鳴塑造的隊員們都有著豐滿的背景故事和獨一無二的個性色彩。

從意氣風發到失意落魄,命運巨變前後的反差面貌也被這群實力派演員詮釋得入木三分,整部戲堪稱「演技大賞」

張譯此前出演過無數的警察角色,卻每次都能演出不同的味道,這一次的程兵也不例外。

他緊緊抓住人物身上的「軸」,從曾經的意氣風發到獄中的不卑不亢,再到千里追兇時的堅忍執拗,時間的痕跡和人物的弧度都濃縮在一舉一動尤其是眼神里。

張譯每每塑造身世坎坷的草根小人物,總有直戳人心的力量,也讓程兵成為整部戲的靈魂所在。

其他幾位配角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魏晨演出了青年警察經歷人生變故前後的狀態變化,展現出此前未見的表演層次。

曹炳琨、王驍、張子賢演的三位警察,雖然生活中有小問題,性格上有小缺點,但骨子裡的善良、仗義和熱血,又讓每個人都變得格外可愛。

李晨演的二大隊隊長和三大隊隊長彼此較勁也相互幫扶,正如他在採訪中所說,像是平行時空里的程兵。這一角色的呈現也給予了警察形象更多展示空間。

演技派湊在一起,總能產生1+1>2的化學反應,幾場群戲也成為全片的高光段落。

戲裡戲外的「兄弟情深」讓幾位主演之間有一種天生的默契,很多時候都讓人分不清究竟是演戲,還是現實。

就像張子賢說的:「看到劇本,就感覺這些故事已經發生過一遍了」。

導演戴墨也透露,在拍攝中自己特意「往後站」,把更多的空間留給演員自由發揮,正是因為他相信,相比於花哨的技法,演員之間的相互感知與碰撞更為動人。

現實中的刑警看後直言:「仿佛看到了自己曾身在一線的師父」。

一位刑偵大隊重案隊民警說觀看時幾次都想流淚,影片中程兵隊長得知被害者真實經歷後的片刻愣神讓他非常感同身受,想起自己處理案件時的狀態和感受。「發信息給隊里的兄弟們,我說這幾位老師真的演太好了,你們一定要看。」

不同於一般的犯罪片,「生活流」是《三大隊》演員表演的共同基調,也正因這份生活質感和煙火氣,才更能讓這些群像警察中每一個人的命運與悲喜,走進觀眾的心裡。

3

「見案情,更見人生」,是《三大隊》的另一大特點。

「如果我是程兵,我做不到像他這樣。」在採訪中,聊到人物的選擇,張譯坦率地表示。

的確,耗費人生最寶貴的12年,去做一件很可能沒有結果的事,這不是「常人」的選擇。

我們常常被教育要「享受當下」,而程兵卻偏偏是一直活在過去的人。

一路上,有人質疑他:你不是警察了,為什麼還要做警察的事?

也有人心疼他: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人該往前看!

或是如曹炳琨飾演的好兄弟蔡彬,一語點破他的癥結:「我執,是痛苦的根源。」

沒錯,這是「執念」,從看到那個跟自己女兒差不多大的女孩慘死在家中的雨夜,他就把責任背在了身上,無論穿不穿警服,追兇不成,不止不休。

但這也是「選擇」,在無數條路中,程兵選擇了最難走的一條,決意用一腔孤勇與命運掰一掰手腕。

幸運的是,他的身邊並不孤獨,還有一群肝膽相照的好兄弟。

他們也許不夠程兵執著,卻同樣有著樸素的一腔熱血。

但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二字,他們不僅是警察,也是丈夫、兒子和父親,在破案之外都有自己的顧慮和背負。

在生活的責任、兄弟的情義、心中的正義之間,在「向前走」和「回頭看」之間,如何選擇,是擺在主人公面前,也是拋給每一個觀眾的難題。

就像導演所說,影片講述的是關於命運和選擇的故事。

不評價選擇的對與錯,只展現背後的艱難,讓每個人感同身受,這正是《三大隊》最成功的地方。

特別是三大隊出獄後首次重聚,在大排檔一醉方休的那場群戲。

酒過三巡,兄弟們一起唱起那首熟悉的《少年壯志不言愁》

「歷盡苦難痴心不改/少年壯志不言愁/金色盾牌/熱血鑄就」

滿眼還是彼此曾經意氣風發的模樣,現實卻早已物是人非、一地雞毛。

十年飲冰、熱血難涼,箇中滋味,難以言說。

都匯成電影里那句台詞,「人這輩子,誰能說清楚啊!」

不止寫案件,更寫人生,不止寫追兇,更寫選擇。

個人的命運和激盪的時代撞了個滿懷,便形成了《三大隊》最動人的底色。

關於如何處理結尾那句最重要台詞:「報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張譯和導演設想了無數種方式,最終選擇了克制卻餘韻悠長的那一種。

大案已破,英雄終將歸於人海,而命運的齒輪終將轉動不停。

(鏗鏘電影編輯/明月林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8b718313853b8ec17ed4f50b6f09d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