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熱映:為何中國式家庭中,總是少不了囧?

2020-01-29     孟小喵

今年的春節,格外讓人難忘。

先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各個春節檔紛紛撤檔,讓人無奈又惋惜;然後是徐崢的《囧媽》變為免費網播,讓人擊節叫好;再是代表一代人體育精神的科比驟然離世,讓人感嘆世事無常。

這個春節的基調,整體上透露著一種「喪」。

全家圍坐在電視機旁看《囧媽》,或許是春節期間唯一有些光亮的事了。

1.母子之間的「囧」

《囧媽》的情節並不複雜,卻能直擊人心,揭露出中國式家庭深深的撕扯。

雖然1000個人有1000個哈姆雷特,但我們似乎都有一位影片中的「同款媽媽」。

徐崢飾演的徐伊萬事業有成,卻與媽媽盧小花有著深深的情感矛盾。

在陰差陽錯之下,徐伊萬踏上了母親所在的通往莫斯科的列車,開啟了6天6夜的母子之旅。

而這對母子,是典型的中國式母子:一個對母親不耐煩的兒子,與一個事事都要管兒子的媽媽,可想而知,一路笑料不斷,狀況頻仍。

徐伊萬的母親,總是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愛。

她會在他通電話時,一個勁兒地往他嘴裡塞小番茄和雞蛋,中間還不忘給他擦擦嘴。

會強迫中年兒子跟自己拍旅遊打卡照。

會給他吃一整盒紅燒肉,卻又嫌他胖,在只剩下一塊肉時,說什麼也不讓他再吃。

除了吃飯,也會管兒子的私生活,讓兒子「生個孫子給自己抱抱」;禁止兒子與車廂的美女走太近。

儼然是將中年的兒子,還當作那個沒長大的小寶寶。

而面對這樣的媽媽,徐伊萬感到窒息、壓迫,想盡辦法與之對抗。

《囧媽》熱映:為何中國式家庭中,總是少不了囧?

是不是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母子關係?

一個管得太多,一個煩得不行。

媽媽不會愛兒子,只能以一種投喂式,甚至是控制欲式的方式來管束自己的兒子,並且始終認為:自己是為兒子好。

而兒子同樣不會愛媽媽,他不能理解母親的愛,也不會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只是更激烈地反抗或逃避。

這反而,使得母子二人漸行漸遠,變得更疏離。

2.夫妻之間的「囧」

影片中的另一種「囧」,便是夫妻之間的「囧」。

首先是盧小花和徐崢的父親徐翔,他們的夫妻關係並不和諧。

盧小花會跑到徐翔單位,拿著大喇叭喊「你們誰也不要跟徐翔做朋友」。

表面上是盧小花控制徐翔,其實徐翔也會在醉酒後家暴盧小花,把家裡弄得一團糟,給盧小花的胳膊上留下一塊塊淤青。

這樣的親密關係,自然並不能持久,最終以徐爸爸因心臟病去世而告終。

其次是徐伊萬與張璐緊繃的夫妻關係。

在影片的開頭,徐伊萬就已經跟張璐離婚了。

他們之間也有愛,只不過這份愛,用錯了方式。

徐伊萬會在繁忙中,抽空為妻子修理檯燈,而卻不知道妻子並不喜歡這個檯燈。

用張璐的話說,徐伊萬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老婆」。

這與徐伊萬抱怨媽媽「心裡有一個幻想的兒子」,是何其相似。

可見,張璐與徐伊萬,就是盧小花與徐伊萬親密關係的復刻。

兩個本可以幸福的年輕人,卻因為不會愛,而延續原生家庭的不幸。

3.化解「囧」,需要我們做到共情

到底是什麼,讓滿嘴是愛的我們,變得面目猙獰?

到底是什麼,讓深愛的兩個人日漸疏離,漸行漸遠?

原因無他,唯「缺乏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你快樂,我理解;你悲傷,我察覺,並及時做出反應:寬慰你的情緒,理解你的感受。

面對媽媽的管控,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去接受與包容,體會母親控制欲背後的愛,兩人總會在某一個愛的轉角相遇。

盧小紅離開後,徐伊萬哭著去追,急迫而後悔;面對熊的突襲,在生死邊緣,兩人終於讀懂了對方那份沉甸甸的愛,並與對方和解。

面對伴侶,如果能放下心中的結締去傾聽與訴說,走進對方的情感世界,隔閡總會消弭。

徐伊萬終於說出了自己積澱已久的愛:他還深愛著張璐,不想與張璐離婚。

雖然兩人最終沒有復婚,但彼此心中已無遺憾,並且還有一份美好的回憶可以追尋。


共情,讓我們在這個冰冷的世界並不孤獨,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陪伴。

那共情能力應該怎麼習得呢?

丹麥著名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曾經提出:「給予一個人足夠的傾聽、積極關注、共情,他自己會療愈自己,自己找出辦法來。」

他說,他對來訪者最常見的回應,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嗯」。

在他看來,他所做的只有一件事:傾聽並有所回應,適當的時候肯定對方。

不加批判的回應,讓來訪者能夠毫無負擔地表達情緒,從而讓對方敞開心扉,接納真實的自我。

正如心理諮詢師茗荷所言:「有時候,你覺得你什麼都沒做,只是陪在對方身邊,甚至是聽她哭一場,而她卻在結束之後會告訴你,謝謝你,感覺好多了。」

回歸到中國式家庭,我們能做的,其實也很簡單。

作為子女,我們可以坐下來,抱抱自己的媽媽,明白他們緣何是他們,也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當雙方都敞開心扉,你就會發現,其實親人之間,沒有什麼跨不過去的坎兒。

作家王欣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被母親逼婚的女孩,已經幾年沒回家過年了。

有一年春節,母親不小心跌倒,摔得鼻青臉腫。

驀然間,女孩發現,原來母親已經這麼老了,不由得濕了眼眶。

母親哭著對她說:

「因為我有你,現在老了病了,才不至於等死。可是你呢?單身一人,以後怎麼辦?」

女孩終於對母親說出了積壓在心裡多年的話:

「媽,你是有我,但這代價你不覺得太大了嗎?你跟我爸一輩子相互折磨,忍了幾十年,較勁了幾十年,就算有孩子,值得嗎?」

這個春節,她們終於彼此敞開了心扉,理解了對方的苦與難。

母親明白了女兒的獨立與堅持;女孩也讀懂了母親的牽掛與心疼。

女孩說:

「當我像一個青春期少女憤怒地反抗母親時,彼此都被折磨得絕望;但當我們像兩個成年人一樣互相體諒的時候,卻真正明白了對方真實身處的世界。」


作為伴侶,我們可以先去問一下對方的感受,再去為對方鍥而不捨地付出。

畢竟,確認了他們的感受,我們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就像廖一梅曾經說過的:「人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作為父母,我們要把孩子看作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任何我們生命的附屬品。

東方文學的先驅紀伯倫有一首著名的詩,道出了父母與子女關係的真諦。

詩中有這樣一句話: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這樣的話,可能初看不會被大多數父母接受,但他無非是在表達一種觀念,即尊重你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屬於自己的想法、觀念、興趣和能力;他有權利做他自己,我們需要尊重他的個性。

父母不應該是主人或法官,總是高高在上地勸誡孩子,而應該是孩子的朋友或促進者,引導、支持和推動孩子,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活出真正的自己。

媽媽和兒子在吃手性壽司

2020,諧音是「愛你愛你」,願我們在2020的年初,於《囧媽》這樣一部溫情影片中,學會愛,遇到愛,用力愛。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願家家戶戶平安喜樂,幸福安康。

作者簡介:孟小喵,多平台原創作者。一隻可愛、溫暖的喵,希望通過讀書寫作,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原創作品,歡迎閱贊,盜用必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6PE8W8Bgx9BqZZI2D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