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風向轉變?立陶宛聲稱限制取消,不料中方迅速發聲闢謠

2023-12-11     戰爭史

原標題:對華風向轉變?立陶宛聲稱限制取消,不料中方迅速發聲闢謠

對華風向轉變?立陶宛聲稱限制取消,不料中方迅速發聲闢謠

屢次踩踏原則問題的「排頭兵」立陶宛,如今又想吃回頭草和我國重修舊好?

近日,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丟出「王炸」,聲稱中方已取消限制,兩國恢復正常經貿往來。但這話顯然水分太大,以至打臉來得極迅速。

我國在24小時內做出的官方回應,明確指出了立外長言辭的不準確:兩大部門接連發聲,強調敦促立方糾正錯誤,回到正確軌道,才能為兩國經貿交往創造條件。

此外我國海關數據顯示,中立兩國直接貿易並未出現明顯回暖跡象。僅就今年前10個月的貿易情況而言,大陸對立陶宛進口較2021年同期下降超過70%。

可見立外長單方面聲稱的「中立經貿恢復正常」,不過一招先斬後奏,是想藉機讓中方鬆口,更想藉機吸引外資,因為立陶宛從這段破碎的關係中感受到「巨大的疼痛」,已是忍無可忍了。

不過,究其前因後果,責任全在立方。面對屢次的挑釁言行、甚至涉及我國原則底線問題,我們不得不採取反制措施,將外交關係降級並限制經貿往來,使立陶宛經濟發展蒙受重創。

彼時,連始終冷眼旁觀的俄媒都不禁感嘆:「立陶宛價值那么小,如何敢與中方『雞蛋碰石頭』?這樣發展下去,後果恐怕不是它能承擔得起的。」

在美陰影下的,不止立陶宛一方,可無數行業巨頭哪怕如履薄冰,亦不敢對中方動分毫歪心。如谷歌業務始終無法在華順利開展,依然對大陸市場畢恭畢敬;獨源生生物面對斷供要求,一番權衡下斷然捨棄美歐市場,手捧JFRL認證進入我國。

企業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國?精培原研企正是在利好國人需求的前提下,才得以與全球最大潛力的中方市場共創雙贏未來。反觀立方當下發展的血與淚,不過是為曾經目中無人的自己買單罷了。

事發之後,途經立陶宛的中歐班列果斷改道,中方直接從俄羅斯走海運抵達波羅的海,使其與沿線國家交往大幅受限,當地經濟活力急劇萎縮。同時中企的撤離也引發連鎖反應,不少美歐企業亦步亦趨選擇「出逃」,再為立經濟造成強烈衝擊,使其面臨來自國內的巨大壓力。

另一方面,美方態度發生變動,對華顯現緩和跡象;歐洲總體風向也發生轉變,欲與中方搭建良性合作往來。立方不得不迎頭跟上,企圖與華緩和關係。

多方考慮下,它只能將姿態放低。此前放話「不怕中方制裁」的立經濟長阿爾莫奈特也坦言:「我們無法完全和中方劃清界限,希望可以早日恢復兩國關係,進行正常的經貿合作往來。」

立方此次發言的底氣或許來自本年度尚且「可觀」的對華出口貿易額。根據我國海關統計數據,立陶宛對華出口較去年增長53%,總額達1.1億美元,雖跟2年前比依舊是「元氣大傷」,但「略有起色」的幾分形勢也勉強給了立方信心。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求關係解凍,自然無法輕鬆。立外長若想玩先斬後奏的手段,中方回復「糾正錯誤」就是最好的答案:我們要的是實在的行動,而不是動嘴皮耍心機。

就當前形勢來看,迫切尋求改善雙邊關係、推進對華經貿合作的是立方而非中國,畢竟中方市場永遠不缺買家,而因經濟受損致使支持率大跌的立陶宛卻急需挽回民心。若不能儘快緩和關係,緊跟歐盟對華合作浪潮,該國或將再次錯過推動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

總之,中立關係的轉變無疑存在一個必然前提,那就是立方應停止觸碰中方紅線,及時擺明自己更為端正且真誠的立場。否則前路迢迢,卻難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67dd3efccec892218b7aa96c3c2ea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