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個「四大天王」,比魔鬼城可怕100倍

2022-04-19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這裡有個「四大天王」,比魔鬼城可怕100倍

這裡有個「四大天王」,比魔鬼城可怕100倍

這裡困著無數迷失的遊魂。

這裡有呼嘯的風沙講述著千年前的「離奇死亡」;

這裡靜謐的湖水倒映著沒有飛鳥的天空;

這裡有被風蝕的古城遺址困著的「失蹤」的遊魂;

這裡有隱藏在漆黑夜色中的「鬼哭狼嚎」……

這裡就是中國的四大無人區,簡直就是無人區界的「四大天王」。

今天我們一起從南到北,依次探訪這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區域,讓它告訴我們一個 關於「生」與「死」的自然故事

羌塘無人區

在西藏的西北,有一片面積超過6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過4600米的台地,這是中國人跡罕至的荒野之一,因為自然條件惡劣,不利於人類生存而被叫做 「人類生命的禁區」

這裡就是 羌塘高原。

這片荒原自西北往東南傾斜,中間被橫亘的山脈分割成幾條寬谷,谷地又被大大小小的山切分成大小不一的盆地,盆地底部是星羅棋布的湖泊,或者湖泊退縮而成的湖積平原,邊緣則是縱橫交錯的山系和間或聳立的雪山。

在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漫長歲月中,極少有人踏入這片區域,以至於近幾十年前,羌塘還是一片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區。

作為地理大發現的最後一片處女地,羌塘直到20世紀才真正開始進入世界的視線中。

羌塘高原的南部,從東向西,分布著一條長達1000多公里的湖泊密集帶,這裡可以說是 世界上罕見的湖泊「走秀場」

淡水湖、鹹水湖、鹽湖;藍色的湖、綠色的湖、棕色的湖……

茫崖翡翠湖。圖\視覺中國

在藏語中,「湖」被稱為「錯」,你看看地圖裡的這個區域,滿眼都是「錯」。在這個多湖地帶,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97個,總面積21000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23%。

納木錯。圖\視覺中國

這條湖泊密集帶從那曲地區班戈縣與拉薩市共有的聖湖——納木錯開始一路向西,直到阿里地區日土縣的班公錯,長達1000多公里。穿越這一地帶,那就是 一條「錯、錯、錯,一錯再錯」的路。

為什麼會提到這個湖泊帶呢?

因為這條「錯路」是西藏很重要的自然與人文分界線,「錯路」 北部是羌塘無人區,是真正的大自然和動物們的「地盤」,也正是因為這條分界線的存在,為大量的野生動物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樂園。

納木錯。圖\視覺中國

遠離人類,使得野生動物真正成了這裡的「主人」。

這裡有大量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比如藏羚羊、野氂牛、雪豹、藏野驢、藏原羚、黑頸鶴等30餘種。

經過數百萬年的自然選擇,他們完全適應了這裡為他們提供的生存空間。

如今,羌塘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野生動物樂園。

可可西里無人區

可可西里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可可西里》這部電影也讓不少人對這個地方產生了好奇——

神秘?無人區?藏羚羊?可可西里到底是怎樣的地方呢?

電影《可可西里》的海報。圖\豆瓣電影

首先從名字來說, 這個「可可西里」知名度極高的地名,其實是錯的!

可可西里真正的名字是 阿卿羌塘,「阿卿」是崑崙山的意思,「羌塘」是北方的平原,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崑崙腳下的北方平原。

那到底是怎麼被叫成了可可西里呢?

我國在探知未知區域、完善地圖的過程中,與科學家們一併到達,或者很多情況下先於科學家們到達的,一定是 測繪隊伍

當時來到可可西里的測繪部隊,因為語言問題需要聘請翻譯,當時的翻譯是蒙古族(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蒙古族會說蒙、藏、漢三種語言)。

可可西里範圍圖。圖\《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2月號青海特輯上

當地藏族人 稱可可西里山為「俄仁日糾」,這個詞在藏語中是「青色的山脈」的意思。「可可西里山」在蒙古語中也是「青色的山脈」的意思;

所以蒙古族翻譯者 把藏語「俄仁日糾」按照意譯翻譯成蒙古語的「可可西里山」,即「可可西里」是藏語的蒙古語意譯,然後被測繪部隊標在了地圖上,流傳至今了。

無論是從電影還是傳聞,人們一直以為可可西里是無人區。

這個近5萬公里的區域位於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空氣稀薄,除了北側的崑崙山脈和南側的唐古拉山脈之外,核心區大多是高原夷平面,常見一些中低起伏的丘陵。

可可西里氣候嚴寒,全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最暖的月份(6月-8月)也只有2℃-7℃左右,因此植被稀疏,可可西里的降水也很少,而且大多是固態降水,一場雪後,隨處都能看見雪原上零星散布著掛霜茅草的景色。

但可可西里真的一直都是無人區嗎?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可可西里一直都有雅拉和宗舉部落的人生活著,這在史詩《格薩爾王傳》中都有傳唱;

但在1959年的變故之後,人們離開了這片區域,直到1975年測繪部隊進入了可可西里,看到的確實是一個無人區可可西里。

所以再提到可可西里,別只想到藏羚羊了,這裡也曾經是人類的樂土。

阿爾金無人區

它可能是 最冷門的無人區了,相比較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們,面積廣大的無人區「新人」——羌塘無人區,和早就名聲在外的羅布泊,阿爾金無人區幾乎是沒有人聽說過的。

阿爾金,隸屬東崑崙山北支,這個中國古代神話的發源地,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嚮往的世外樂土。

無論從民間流傳的「夸父追日」神話故事中,還是在《天龍八部》等武俠小說里,我們都不難找到這個西域天境的蹤跡。

經歷漫長的歲月,它是否還保持著混沌初開的原始狀態?

阿爾金無人區位於阿爾金山南部,是一個四周被高山環繞的封閉性盆地,氣候寒冷,乾旱多風,蒸發強烈,全年沒有無霜期,被稱為 「死亡谷」的那陵格勒山谷就在阿爾金無人區內。

聽說當地的牧民寧願讓牛羊餓死也絕不會進山谷中放牧,因為曾經有人在山谷中追尋羊群時,再也沒有出來,被發現時,他衣衫完整,身上沒有任何傷痕,死因非常蹊蹺,至今是個謎。

除了這種「神秘死亡」事件,還有很多詭異恐怖的傳聞:

比如每當大雨過後,谷地里到處是動物的屍骸,有野驢、野牛、野狐狸和鳥類等,動物旁邊是燒焦的灰土;

比如有人聽見谷內傳出獵人和挖金者悲慘無助的嚎哭聲;

比如有人常會看到奇形怪狀的石峰,在夜晚幻化成怪物吞噬人命……

但是傳聞就算是再詭異,在科考隊的深入調查下,也會水落石出。

經研究表明,那棱格勒山谷分布含有強磁性的岩石,越到谷底磁性越強,到了這裡,指南針,電話,手機網絡等等全都會消失;

谷地特殊的地形導致在上空容易形成帶電雲層,兩者相互作用,產生雷電現象,移動和高聳的物體容易遭受雷擊。谷里的凍土層融化,形成沼澤,人畜一旦陷入,便會憑空消失。

而所謂的「黑暗怪物」是因為那一片古老的石灰岩山體經過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溶解分化,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形狀。

林立的石峰,有的拔地而起,直插藍天,有的像「駱駝」、「大象」、「仙人掌」、「石旗杆」、「拴馬樁」,維妙維肖。在研究人員眼裡,阿爾金山的岩溶地貌,崖壁奇峭,幽谷深壑,冰川懸掛,氣象萬千。

由於局部地區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影響,形成了 「靜掃群山出,突兀撐青空」的角峰景觀,簡直就是一塊「寶地"。

庫木庫里沙漠。圖\視覺中國

他們之「蜜糖」,我們普通人之「砒霜」,面對這種奇怪的地貌,以及一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沙漠——庫木庫里沙漠,讓咱們這些普通人徹底死了踏足阿爾金無人區的心啊。

羅布泊無人區

關於羅布泊的傳說可太多了,讓它成了 「四大天王」中最出圈的「網紅」。

古羅布泊誕生於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1800萬年,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被分割成幾塊窪地,是僅次於青海湖的第二大內陸湖。

漢朝時期這裡曾經有一個人口眾多,頗具規模的古代樓蘭王國,它存在了800多年,曾經是「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的富饒之地。

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上書:「樓蘭,師邑有城郭,臨鹽澤。」 此後,它成為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南支的咽喉門戶。

羅布泊古城。圖\《中國國家地理》2013|10|總636期

無論曾經的羅布泊有多美,多麼風光富饒,自然給它判了「死刑」,這成了一場註定的「悲劇」。

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並在公元4世紀,這個繁榮富強的古城就這麼神秘消亡了。

直到過了1500多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羅布人嚮導奧爾德克,在1900年3月28日又將它重新發現,因而轟動世界,被稱之為 「東方龐貝城」

古樓蘭國遺址。圖\視覺中國

隨之難逃消亡命運的還有羅布泊,乾涸後這裡的生態環境發生巨變,草本植物全部枯死,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羅布泊推進,很快和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融為一體。

羅布泊從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稱作「死亡之海」。

盛極一時的羅布泊成了乾枯沉寂之地,名聲卻依舊響徹世界,古往今來有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探險家們,想揭開羅布泊的神秘面紗,探究它的真面目,卻不斷地陷入更加詭異的「迷霧」之中:

東晉高僧法顯西行取經路過此地時,曾寫到「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者則死,無一全者。」

這裡藏著神秘古墓,位於孔雀河古河道北岸的數十座「太陽墓」,距今已有3800多年的歷史;

許多探險家竟會渴死在距泉水不遠的地方;

「彭佳木事件」至今沒有破案;

因一張衛星拍攝的照片被稱為「地球之耳」;

「游移說」從出現到闢謠,更為羅布泊增添了神秘色彩……

所以,這裡被稱為亞洲大陸上的一塊 「魔鬼三角區」

乾涸的羅布泊湖底,可以看到大片的蘆葦枯枝鋪滿地面,依稀昭示著這裡曾經的水草豐美。這個曾經飄滿蘆花的西域仙湖,後來徹底乾涸了。

羅布泊湖底的蘆葦。圖\《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10月號總第588期

這些已經死去的蘆葦與堅硬鹽殼膠結在一起,逐漸成為了荒原的一部分。

然而,如今中國的四大無人區早已不是「死亡荒地」,它們成了野生動物的樂園,有了資源開發的新興產業,成為保留了原始自然景觀的勝地。

無人區的傳說故事還在被一代代人講述著,還會再繼續流傳下去。

-END-

文、編輯丨逯笑宇

封圖來源丨視覺中國

未標註圖片來源丨視覺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5d6368fa086cfbba0a1837b689d08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