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紅·紅色故事 | 三人鐵匠鋪

2024-11-02     金台資訊

11月3日,融合紅色文化、體育文化和生態文化的創新賽事,貴州紅·山水越野挑戰賽(第三站)銅仁·石阡將舉辦。讓我們跟著賽事,走進紅色沃土石阡縣,從一個個紅色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

1936年1月,紅軍進入石阡那天,正好是趕場天。一些不明情況的人聽說紅軍進了城,一個個慌慌張張地都跑了。正在街上賣綠豆粉的陳三娘,不明白大家為什麼要跑,還在繼續做她的小生意。這時,一位紅軍去她家吃粉,因拿的是一塊光洋,陳三娘沒有零錢補,就叫那位紅軍先吃粉,等一下再付錢,但是那位紅軍不肯吃,說是部隊上有紀律。紅軍一直等到陳三娘有零錢補時,先付了錢才吃粉。在場的人都稱讚「紅軍很講理」,見到紅軍很講理,與國民黨兵痞和狗腿子民團完全不一樣,原先逃走的很多人回到了家中,街上的店鋪也都打開了門。

紅軍在石阡休整期間,在北門城外邱宅,建立了臨時修械廠。一天,修械廠一位姓尹的紅軍,來到平橋鐵匠鋪楊通明家中,同他商量能不能在他家鋪子中設立打造槍枝零件的施工場。楊通明的父親早就聽說了陳三娘賣粉給紅軍的事,便滿口答應下來。

從那天起,楊通明父子和紅軍老尹三人,就在楊家開爐造槍。楊通明後來回憶說:「尹師傅,三十來歲,說話是江西口音。我那時給尹師傅掄大錘,幹起來真帶勁,我們之間感情融洽,親如一家人。那時,老尹同志稱我爹叫老師傅!叫我少師傅!我們全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尹師傅!」

紅軍在楊家打好槍枝零件後,就送往北門邱樹文家去加工(鑄、銼、磨),再裝配成槍。有時,紅軍把從土匪武裝那裡繳獲的廢槍運來鐵匠鋪維修,廢槍殼就用來燒火打鐵。

一連十多天,紅軍老尹起早摸黑,積極工作,每天回部隊吃飯、睡覺。每當老尹吃飯來上工時,總要給楊師傅家抬一大盆肉食飯菜來。後來,部隊要離開石阡,三位老少師傅含淚告別,難捨難分。

為酬答楊師傅給部隊鍛造武器的熱情,紅軍送給楊通明家大米200多斤,國華綈衣料一段,菜油10多斤,連同一隻油簍一併送給了楊師傅。此外,將剩下的兩百多斤廢槍殼也作為償還打鐵用的炭火,給了楊師傅家。

楊通明一家為了永久紀念紅軍的深情,將紅軍贈送的衣料、油簍小心地珍藏了近四十年,在1975年將上述文物慷慨地贈送給了遵義會議紀念館。(石阡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服務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053224da0e298ab0c5d5511b1e3d3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