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時,敵軍為何只撤去木板而不炸橋?楊成武含淚道出真相

2023-11-22     千年史館

原標題:飛奪瀘定橋時,敵軍為何只撤去木板而不炸橋?楊成武含淚道出真相

回望歷史,新中國的成立距離今日已經整整72年了,不禁感嘆這番似水流年,時過境遷。而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中共在當時可謂是經歷了長征的苦,才有了如今的全新局面。

在長征途中的千般萬難可能大家都略知一二。但其中的很多故事的小細節,想必有很多人都沒有深知。例如在紅軍士兵飛奪瀘定橋時期,在被國民黨軍隊頻頻阻攔下,紅軍士兵還是爭奪下了瀘定橋。

而敵軍在紅軍士兵渡橋之時,為何只是單單拆除橋上的木板,而不是炸毀整個橋身呢?這個問題直到多年後由楊成武將軍道出了其中原由。

瀘定橋的由來

瀘定橋是連接康藏和四川的一座大橋,兩地之間相隔了一條大渡河。由於大渡河水性湍急,船隻在河上難以駕馭方向。於是在清朝康熙在位期間,為了能夠更好地鞏固漢、藏兩族之間方便交流,修建了此橋。

其實在清朝當時,湍急的大渡河不僅讓渡河的船隻非常困難,在兩岸架山索轉渡也是極少部分人敢用的渡河方式,如此一來,由於大渡河的存在,限制了朝政中央的管理統治。

而康熙皇帝早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在自己的統領下,清朝大軍大敗西藏準噶爾軍隊。康熙皇帝為了對西藏有更便利的管理掌控,於是下令決定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橋以便實現中央的統治。

在橋樑的建築期間,可謂是困難重重,前面說到大渡河的河水湍急,而搭建橋樑必須占據橋的兩岸,為了橋樑的成功構建,清朝當時損失了許多人力物力。在橋樑建築完成之後,都會為橋樑取名。

而在清朝年間,大渡河還沒有被稱作大渡河,那時候的大渡河名為「沫水」,而康熙皇帝將「沫水」誤以為是「瀘水」。再加之此時康熙皇帝剛剛平定了西藏準噶爾軍隊的動亂,於是取了「定」這個字。就這樣「瀘定橋」便由此而來。

飛奪瀘定橋

瀘定橋的構建期間讓清朝的人們犯了難,可之後構建完成卻又讓長征的紅軍士兵們皺了眉。在1935年的5月,紅軍長征的路途被大渡河阻斷,想要繼續前進就必須渡過大渡河。

而此時國民黨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紅軍到來之前就把大渡河上的船隻軍艦通通轉移到了別處。而相對於瀘定橋,紅軍更願意船隻渡河而過,可當時紅軍發動所有的人力也才找到幾艘船隻。

要知道當時紅軍隊伍有過萬的龐大人數,僅憑這幾艘船隻渡河,恐怕需要數月時間。而留給紅軍的時間並沒有這麼多,那只有把辦法轉向瀘定橋。瀘定橋在當時是被國民黨掌控著,紅軍士兵再三決議,決定去奪取瀘定橋。

瀘定橋本身就因為險境難以渡過,這時又因為國民黨派了增援加大對瀘定橋的把守,這讓這次渡橋行動更加困難了。而在當時政委楊成武的帶領下,在黑夜之中紅軍戰士們舉起火把在橋上摸索前行。

可突然,楊成武發現旁邊橋上也有一簇火把明亮,定睛一看才發現,那些就是國民黨派來的增援。楊成武告訴戰士們不要慌張不要亂了陣腳。在黑夜之中,敵方也是只能看見紅軍的火把,於是便詢問到:「對岸的軍隊是哪個部分的?」

因為當時的國民黨大多都有四川口音,於是楊成武隨即讓一名四川士兵回答到:「哪個部隊不都是為了那座橋?」國民黨援軍聽到了熟悉的四川方言,立馬打消了疑慮,並且加速前行。

直到次日凌晨時分,這支由楊成武帶領的紅軍士兵成功抵達瀘定橋西岸並且消滅了國民黨在西岸的駐守軍。而對於東岸的國民黨軍隊,他們事先將橋上的木板拆除,讓紅軍戰士們不能過橋。

而紅軍戰士們決定用木板鋪橋衝鋒,在長達兩小時的激烈戰鬥中,國民黨終究不敵紅軍戰士,歷經艱險後紅軍戰士奪回了瀘定橋的主動權。

隨後瀘定橋的奪取讓眾多紅軍元帥也順利北上,在奪取後的第三天,毛主席也從瀘定橋上渡過了大渡河,如此一來,奠定了紅軍在長征途中勝利的基礎,也粉碎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想要擊垮紅軍的企圖。

回憶瀘定橋

多年之後,紅軍長征的勝利,全國人民的歡呼。而在當時就有人疑問,為什麼在瀘定橋那場戰爭中,國民黨軍隊為什麼不選擇直接炸橋而且拆除橋上的木板?

楊成武在多年之後回憶盧溝橋中道出了其中的三點原由。其一,國民黨軍隊沒有意識到紅軍會有如此的勇氣膽魄。

因為想要渡過沒有木板的瀘定橋,那就是自尋死路,一不小心掉入河中不說,還有在東岸國民黨軍隊的軍火阻擾。但紅軍戰士不懼這些,才用木板邊衝鋒邊鋪橋,最終戰勝橋東岸國民黨軍隊。

其二,國民黨意識到瀘定橋對自己也有用處。蔣介石也意識到了瀘定橋在大渡河之上的重要性,如果炸毀雖然是阻止了紅軍,但也斷絕了自己國民黨的路途,可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此一來,炸橋這一決策是不可取的。

其三,瀘定橋的建橋成本太高。在清朝康熙年間,為了建築此橋耗費了許多人力財力,加之大渡河的兇險環境,要想在炸毀橋身後重建此橋,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反倒炸毀瀘定橋而沒有重建,會給國民黨留下罵名,於是才決定只拆除橋上的木板而不選擇炸橋。

小結:

紅軍士兵們飛奪瀘定橋一直都是歷史上長征中的一段佳話,也算是中國歷史性的一個奇蹟,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下,紅軍依然能夠戰勝國民黨奪回了瀘定橋。

而這些正是紅軍長征中英勇無畏的精神,也正是因為這些精神的傳承,才讓如今我國軍隊如此強大。這些精神並不是在士兵軍隊中,也應該發揚在生活中,留存在每一位中國老百姓的心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f9f273acbee9e558302088459486d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