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上廁所要用「上」,下廚房為什麼要用「下」,看後漲知識了

2022-10-18     遙望春風

原標題:為何上廁所要用「上」,下廚房為什麼要用「下」,看後漲知識了

現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離不開風水之學,出門就要看黃曆,算是某些人「大神」的傑作。哪怕到現在為止,很多老年人對於風水之學,依然很在意。這門學問在我國,那是流傳時間很久,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有時候一些民間流傳話,都與風水學,有著很大關係。像流行口頭語,像上廁所、下廚房都與傳統學說,有著很大關係。內涵著有趣的文化背景知識,聽起來很有趣。

這些俗語的形成,某種程度上和古代人講究,那種風水學有著很大關係。古人習慣性的把天地萬物劃分為金木水火土,基本上包括大千世界的物品。進一步劃分,就是東邊為木,西邊為金,南邊為火,北邊為水,中間為土。這些在古代的神話故事當中,有多次被提到,還有不少人擅長它。

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提到的黃藥師,就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他修建的「桃花島」,島上一舉一動都牽扯到包括此學問。還有《神鵰俠侶》中,黃藥師在襄陽大戰中,部下對抗蒙古人「二十八宿陣法」,就是參考「金木水木火」,有五行方位,分別有五位主將率領。看似是隨意布置,其實蘊含著很深的學問。

越是古老的住宅,對於風水之學,那是十分講究。當初北京紫禁城修建的時候,可是請風水師經過長時間測算,找到現在位置。該有什麼,不該有什麼,都是不能或缺。另外古代的皇陵修建時,對於風水學那更十分關注,生怕會影響運氣。如果把這些延伸到內部,就是強調關於房子布局,以及誰來居住,都是很在意。

強調一句購買東西,為什麼會有「東西」詞彙,因為裝東西籃子多數都是木子做的。這種碰到火苗就會點著,還不能裝水,只能放木頭或者金子。因此才會根據五行說,因此得出來一個這個詞彙,否則不會有「買南北」。畢竟人類的生活,本身都是很簡單,講究那句:水為鄉,篷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

古代人眼裡風水學那是非常的重要,搬遷、婚喪嫁娶、修建房子,都會找人來測算。如果今年不是運氣很好,那麼寧可不要做,像賭王去世之後,安葬日子家就是等待一年,才會將老人安葬。五行當中講究相生相剋,對人的氣運很講究,牽扯到日常生活。

古人講的上廁所、下廚房,這個與五行息息相關,牽扯到事情很多。本身廚房為火、廁所為水,至於「上廁所、下廚房」,主要從安全角度考慮。廁所需要用水在下面,人在上面就會安全。而廚房代表火向上,只有在火的下方,才可以逃離火圈。

看一下北京的四合院,在風水學很講究,關於廁所和廚房修建,蘊含著尊卑制度。封建社會尊等級森嚴,有著嚴重尊卑等級之分,稍有不慎會被惹來滔天之禍。在宮中對於皇上,強調皇上和太子有不同稱呼,分別稱呼為皇上或者殿下。

在古代很多平民家裡並不算太貴,一般很少有人能夠修建廁所,大多數人隨便找一個地方解決就可以。《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皇上一行人流放,紀曉嵐就說過一句話,上廁所隨便找個地方對付一下吧。相對來講貴族,那是有足夠財力去修建,因此貴族為了凸顯身份,都會在稱呼上強調與眾不同。

廚房在那個年代,被認為是身份卑賤之人常去的地方,固有君子遠庖廚一說。那裡主要是集中著雜役、丫鬟、廚娘,《紅樓夢》當中這個地方,就是偏僻場所。小姐們一般,不會輕易來此地,總覺得侮辱身份。因此用「下」這個詞彙,無形當中表達,一種蔑視態度。

那時候人們房子,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主要考慮到採光的關係。廚房一般都建在南邊,關於廁所建在偏東的位置。那時候講究北為尊南為卑,身份越尊貴人住在北邊。至於廚房主要是下人去的場所,所以才會修建在偏遠地方。這個房間還要考慮好防光、救火,如果失火往下處走情況更好。廁所修建位置偏高,氣味就會往上跑,不會輕易聞到氣味。

無論是廚房,以及廁所,都必須考慮到日常生活,最起碼方便一些。廁所並不是隨意修建在房子四周,稍有不好就會破壞風水,還牽扯到家族命運。畢竟這裡是污穢之地,因此必須考慮安排好。一般都會建在東北方向,方便下人去打掃。另外這種與實際有很大的關係,冬夏主要為西北風和東南風,修建在東北方,不利於氣味擴充到院子裡。

至於廚房是製作美食地方,過去會將其放在臥室之外,與廁所正好對應。這樣布置有利於廚房正常運行,那個年代人們食物製作很簡單,需要架起鐵鍋,在灶台上做飯。一般做飯會產生大量的厭惡,需要通過煙筒排放出去,廚房位置必須靠下。如此安排避免炊煙,進入到家中臥室,因此就有下廚房一說。

無論是下廚房,還有上廁所,看似普通的詞彙,都是古代人們長時間生活經驗所致。隨後被人們普遍採用,可能不少人都不知道,竟然和風水學有很大關係。經過長時間文化積澱,成為中華文化重要一部分,因為文化足夠豐富,才會產生那麼多的語言文化。

看似是普通的詞彙,真正來講,蘊含著很深的文化意義。可能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並不是很清楚,甚至可能有些看不起。發展到現在,難免有點崇洋媚外,就是缺乏自信心。真正來講,中華民族文化有很大亮點,需要後人仔細了解。對於古人留下來生活智慧和經驗,真的要繼承下來,加深對於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c54eac7bca88ea2d7a58e9d74488c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