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市值超越創業板 哪些資金買漲了六大行?

2024-08-29     第一財經

[ 截至8月28日收盤,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六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市值合計達到8.71萬億元。 ]

即便指數日內上漲回暖,創業板的總市值,仍被六大國有銀行超越。

截至8月28日收盤,中行、農行、工行、建行、交行、郵儲銀行六大國有銀行的總市值,合計達到8.71萬億元,超越創業板的總市值8.68萬億元。

市值逆轉背後,今年以來,銀行板塊指數(882115.WI)不斷走高,目前已累計上漲27.34%。而創業板指(399006.SZ)則不斷震盪走低,年內下跌超過19%。

走勢出現分化的關鍵,可能在於市場的業績預期和估值。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近期市場避險情緒較高,投資者更傾向於低估值、高股息、業績較為穩定的標的。

創業板市值被六大行超越

雖然28日略有回調,但六大行的總市值依然高於創業板總市值。

截至8月28日收盤,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六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市值合計達到8.71萬億元。

根據同花順數據,六大行今年平均漲幅達到30%。其中,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今年股價累計漲幅超過30%;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年內漲幅分別為26.1%、27.7%;即便是漲幅最小的郵儲銀行,年內漲幅也高達18.3%。經過一路水漲船高,六大行的總市值,從去年底的6.64萬億元增長至當前的8.71萬億元,增量超過2萬億元。

與此同時,創業板指震盪走弱至低位。截至8月28日收盤,創業板指報收於1531.45點,總市值8.68億元,上漲0.05%。雖然短暫上漲,但目前,創業板指不僅逐步逼近今年2月的年內最低點1482.99點,同時,其點位也已基本回撤至2019年7月時水平。

據Wind數據,創業板指年初至今跌幅超19%,總市值也從去年年底的11.39萬億元,縮水到了目前的8.68萬億元,市值縮水2.71萬億元。

市值一增一減之下,從8月27日開始,六大行的總市值已超過創業板1349隻成分股的總市值。

為何跑輸

創業板市值跑輸六大行,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多位受訪機構人士認為,這可能與板塊業績與估值有關。

機構多認為,今年的銀行股行情基於低估值、高分紅的投資邏輯。雖然已經歷多輪上漲,但目前銀行板塊仍處於低估值狀態。截至28日收盤,銀行板塊的市盈率僅有5.92倍,市凈率為0.62倍,大多數銀行股仍處於破凈狀態。

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近兩年大行業績持續下行,估值早已反映了極度悲觀預期,2022年11月大行PB估值降至約0.45倍的極低位置。

王劍分析,伴隨房地產維穩政策頻發,以及地方政府化債的有序推進,銀行信用風險預期有所改善。因此在紅利策略占優的投資風格下,「低估值+高分紅+業績波動較小」的大行受到低風險偏好資金的青睞。

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對第一財經說,銀行股市值逆轉的主要原因包括兩點。一方面,近期市場避險情緒較高,投資者更傾向於低估值、高股息、業績較為穩定的標的。銀行股就是符合這一特徵的典型代表,因此成為市場避風港。另一方面,監管環境的改善、銀行股的超額收益也為上漲提供有力的支持。

張毅進一步指出,長遠來看,銀行股市值仍有擴張空間。從業績來看,雖然近年來由於息差因素,銀行業績持續承壓,但仍有一定增長點。據調研,在對公貸款領域,銀行的競爭對手是風險投資商。風險投資商近年高對賭、高回購的利息是銀行的2.5倍~3倍左右。因此,近期企業需要資金大多首選銀行,這點有利於銀行業績增長。從市場看,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市場避險情緒大機率仍然會存在,銀行股或持續受到資金青睞。

與具備穩定市場預期的銀行股相比,創業板的標的則多為較大市值的高新技術公司,近期業績波動較大。

從近期密集披露的中報來看,部分創業板公司業績表現不佳。Choice數據顯示,創業板共有842家公司披露業績快報,已披露公司整體營收為1.31萬億元,同比下跌27.22%。已披露公司的凈利潤為1012億元,同比下跌約30%。

同時,創業板的估值相對較高。根據Choice數據,在2021年,創業板的市盈率一度高達60倍以上,市凈率在8倍以上。雖然經歷多輪下跌,截至28日收盤,創業板的市盈率為23.13倍,市凈率為2.99倍,仍顯著高於銀行板塊。

一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代表創新、成長型個股的板塊指數,創業板指中多為較大市值的高新技術公司,其中,又以電力設備、醫藥生物、電子、通信股占比較高。不過,隨著近年來這些行業頻頻迎來調整,創業板指也相對表現不佳。其次,較高的發行市盈率,讓創業板的限售股股東存在拋售套現的衝動,容易引起市場波動。

哪些資金在買銀行股?

創業板與銀行股市值一減一增背後,除了市場環境因素外,增量資金的變化也是關鍵。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創業板股票大多是市場投資者關注,而作為重要的指數成分股,銀行股更受機構投資者關注,因此當指數低迷、不斷下挫時,負有穩定市場職責的機構投資者就會買入低風險的銀行股,既保證投資安全,又帶動指數回升。創業板下跌說明市場投資者的預期較弱,當經濟出現結構性翻轉時,投資者信心恢復,創業板行情也會隨之變好。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策略研究中心總經理張啟堯認為,ETF和保險資金是今年銀行股上漲的重要驅動。一方面,保費高增帶動險資大幅流入,為市場尤其是其重倉的銀行板塊帶來資金增量。截至2024年一季報,險資重倉股中銀行持倉占比高達48.3%,較年初提升0.8pct。

另一方面,今年ETF資金大幅流入並主要加倉滬深300,銀行作為滬深300指數第一大權重行業,同樣顯著受益。根據估算,截至8月16日,年內股票型ETF凈流入約6293億元,寬基類ETF為核心增量,凈流入6359億元。寬基類ETF中,流入最多的為跟蹤滬深300指數的ETF產品,年內凈流入約4477億元,占全部寬基凈流入規模的70%以上。

與銀行板塊增量資金湧入不同,創業板領域槓桿資金已連續撤離。截至8月27日,創業板兩融餘額合計2102.35億元,較上一交易日減少10.57億元。其中,融資餘額合計2090.76億元,較上一交易日減少9.70億元,為連續六個交易日減少,其間累計減少41.69億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b13d1f38a869a90a2606a319c7df6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