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這樣一個新聞,以為母親帶著孩子去超市買東西,買完結帳走人的時候,超市的感應門響了,被超市保安攔下之後,發現孩子的拿了超市的東西,然後超市以孩子偷東西為由要求家長索賠物品的十倍價格,孩子的母親十分的生氣,並表示:孩子還小,並不知道這些是不是自己的東西,只是喜歡就拿了,既然拿了自己也會付錢,但是不能接受超市人員說孩子偷東西,並質問超市人員:「你小時候有沒有拿過別人的東西,你那時候知道這是偷嗎?」
並為此找了媒體要求還孩子一個公道,各位網友也是各有各的看法,紛紛在視頻下方留言:
「偷就是偷,偷了東西還那麼多說辭」
「小小孩子就偷東西,長大了可怎麼了的」
「孩子只是喜歡就拿了,很多小孩子都這樣啊,他們又不知道是偷東西」
「偷東西」聽上去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而且「偷」是一種非常不正確的行為,是違法的,但是孩子「偷」東西這種事在生活中其實是比較常見的,我諮詢過身邊的很多朋友,還有同小區的一些家長,其中很多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小時候都會有「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有時候自己又沒注意,被別人發現了以後非常的尷尬,為此很多家長也是非常的煩惱。
有句話說得好「養育孩子不容易,教育孩子更不容易」,養孩子只需要讓孩子吃飽穿好就行,但是教育孩子是一件長久漫長的事情,有時候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可能就會對孩子造成一生的影響,那么小小孩子為什麼會有「偷東西」的行為呢?孩子有「偷東西」行為,作為家長又該怎麼辦呢?今天我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
孩子為什麼會有偷東西的行為
- 孩子沒有物品所有權的概念
孩子在小時候是沒有物品所有權的概念的,他們並不知道哪些東西屬於自己,哪些東西不屬於自己,他們單純的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都可以拿走,尤其是2-3歲的孩子,他們還沒有是非對錯的認知能力,他們並不知道這些東西是不屬於自己的,並且也不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屬於「偷」。
- 孩子存有僥倖心理
一般5-6歲的孩子已經有物品所有權的概念了,也知道「偷」和「拿」的區別了,但是在知道是非對錯的情況下還有偷東西的行為,這樣的孩子一般都存有僥倖心理,他們知道偷東西不對,但是他們抱著一種僥倖心態,認為自己偷偷的拿走是不會被發現的,就好像和很多小朋友子在一起玩,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很喜歡想占為己有,就想著人多,不會注意到是自己拿走的,於是理所當然的「拿」回了家,這樣的行為是屬於「偷」,家長要注意了,一定要及時的制止,不然孩子可能會越來越肆無忌憚,將來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 對同齡人的模仿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對很多事物很多事情都充滿著好奇心,可能有時候幾個小朋友一起去玩,看到別的小朋友拿東西,於是自己也會拿,他們並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只是看到別的小朋友拿了,自己也會跟著拿,這只是出於一種本能的對同齡人的模仿。
我之前就在網上看到過便利店老闆發的一個視頻,兩個年齡差不了幾歲的小女孩,去便利店逛了逛,一個小女孩在拿東西往自己口袋裡裝,另一個小女孩本來是沒有拿的,但是在看到和自己一起的小女孩拿東西裝起來之後,自己也就開始拿東西網口帶來裝,對於這樣的行為家長只需要及時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即可,並不算是「偷東西」的行為。
知道了孩子「偷東西」的原因之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更好的幫助孩子改正「偷東西」的這種行為。
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家長應該怎麼做
- 要想幫助孩子改掉「偷東西」的行為,首先我們要分清楚我們的孩子到底是屬於「偷」還是「拿」,這是兩種概念,一種是知道自己是偷東西,但是依然這麼做了,一種是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偷,只是因為喜歡就拿走了。
對於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偷」但是依然還抱著僥倖心理去做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及時的制止,但是幫助孩子改正的時候,千萬別用警察、法律來嚇唬孩子,因為孩子還小,並不懂這些。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換一個角度來看待自己偷東西的這件事情,比如他自己很喜愛的東西被偷了會是什麼感覺,或者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偷東西會讓父母失望、讓自己誰去朋友,會讓自己失去很多的東西,讓他知道這些事的後果,他慢慢的自然也就不敢隨意的偷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了。並且在最後,家長一定要陪著孩子解決偷東西的事情,讓孩子退還偷拿的東西並且主動道歉,如果東西損壞,或者沒有辦法退還,讓孩子自己拿零花錢付錢,或者家長暫時代付,但是要對孩子進行一些懲罰。
- 對於那些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屬於偷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要打罵孩子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籤,有的標籤貼上了就很難在拿下來了,而且這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一生的影響,我們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首先家長要告訴孩子什麼東西是屬於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屬於別人的,不能隨便的把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讓孩子學會區分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家長在家裡的時候可以把自己和孩子的東西區分開來,孩子想要爸爸媽媽的東西時,需要詢問爸爸媽媽的意見,經過爸爸媽媽的同意才能拿走,當然,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在拿孩子的東西時,也要經過孩子的允許才可以拿走,這樣才能慢慢的教會孩子對物品所有權的概念,讓孩子知道拿東西之前一定要經過別人的同意才可以。
其次家長要教會孩子花錢的概念,要知道東西是用錢買來的,而不是想要就能拿來的,可以試著帶孩子去買東西,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帶孩子去收銀台,讓孩子自己結帳,讓孩子知道,外面的東西都是需要錢買的,不付錢是不可以拿走的,慢慢的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同時也要培養孩子的消費底線,不要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要讓孩子知道金錢來之不易,學會合理的花錢。
最後,我們可以給孩子尋找一個道德榜樣,讓孩子像其學習,因為孩子「偷東西」不排除被別的小朋友帶壞的可能,我們和孩子講一些拾金不昧的一些好人好事,或者是雷鋒等一些人物作為孩子的榜樣,當然最好莫過於家長自己作為孩子的榜樣,畢竟家長才是孩子成長的標杆。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孩子周圍的朋友,電視劇《虎媽貓爸》里女主的孩子倩倩就是一個十分不聽話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跟姑姑學者化妝打扮,媽媽怎麼說都不聽,但是聽到一個比自己大的小姐姐說的話之後竟然改變了自己之前的一些錯誤的認知,可見周圍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漫長且不易的事情,如果孩子出現一些問題,家長也不要過於迫切的去責怪孩子,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畢竟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愛和陪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RRmsW4BMH2_cNUgPg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