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跳出「低水平勤奮」的陷阱,提升學習效率就靠一點

2020-02-02     心安家

什麼是低水平的勤奮

我的一個朋友最近兩年總是很忙,每天把時間從早到晚安排得滿滿的:

叮鈴鈴——早晨鬧鐘響起。

他眼一睜,立馬抓過手機,

打開「得到」,傾聽60秒羅胖教導。

刷牙與吃早飯時,打開「喜馬拉雅」,

「完成了30分鐘的音頻學習。」

然後,他出門上班。

地鐵上,再點開「知乎live」

「聽了三個知名答主的經驗分享。」

中午吃飯與午休的時間,

他又點開了「在行」,

「抓緊學習了《如何成為寫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開「得到」,

「我在上面訂閱了5個專欄。」

吃完飯,上床,打開「直播」,

「聽了李笑來的《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

然後帶著滿滿的充實感,

終於無比欣慰地進入了夢鄉。

朋友們問他:「你幹嘛把自己弄得這麼累啊?」

他一下說了三個原因:

「時代變化太快,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夠用。」

「別人懂的東西自己不懂,怕落後於他人。」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

這位朋友的三個擔心,其實極具普遍性。從他身上,我們也能多多少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每天忙忙碌碌,自以為勤奮好學,積極上進,可結果呢?你學到了什麼?記住了什麼,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呢?

這也是成甲為什麼要寫《好好學習》這本書,來教我們如何正確學習。

成甲,主業是做景區設計諮詢,2009年聯合創辦了北京京都風景生態旅遊規劃設計院,並擔任常務副院長。曾多次受邀在清華MBA、第九學院、多角度沙龍、中國惠普、埃森哲、中國人壽集團等機構團隊進行演講,做關於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方面的課程和分享。被邏輯思維評為十位「全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

在這本書里,他將幫助我們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你財富積累的過程!告別像文章開頭的那位朋友「低水平的勤奮」的陷阱。

對知識的定義

既然說到知識體系,我們就需要知道到底什麼是「知識」,書中對於知識的定義是:能夠改變你的行為和認知的信息。比如你今天從抖音上學到了「家常豆腐」的做法,看完以後,馬上去市場買齊所需要的食材,回到家給家人做了一遍,吃飯的時候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讚,你又高興地把具體做法解說了一遍。這就成為了你的知識。

而我們不斷往大腦中灌輸的信息,或者存在手機里的五花八門的課程都不能算是知識,知識付費模式的確為大家提供了便利,一付費一收聽,就誤以為學到了知識,

其實離真正的掌握知識差了十萬八千里。

你以為買到的是知識,其實買到的是「知道」。

你以為買到的是掌握,其實只是囤積了一堆「知道」。所以,我們經常感嘆:「學了這麼多,就像沒學過一樣。」

喬布斯說:「你得到的知識根本稱不上知識,充其量只是信息。」

在信息爆炸,知識滿天飛的年代,我們到底要怎樣才能做到高效學習,有效掌握知識呢?

書中將我們的學習效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技術效率

是我們為了解決某個具體問題而學到的知識,比如Excel表格的使用,PS修圖技術,會議速記等。在工作中這樣的技術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可能永遠都學不完。

第二部分:認知效率

我們學到的知識不僅解決了當下的這個問題,還找到了一種方法,對於同一類的問題都有效。

比如給領導送禮,不是憑藉自己想當然的認為最貴的就是最好的,而是從領導平日的言行舉止,消費習慣,甚至是他周圍朋友的品位,朋友圈的展示去研究領導的喜好,買最適合他的禮物。同樣,給身邊的朋友,親戚送禮也遵循同樣的原則和規律就不會出錯。

這就是通過找規律來提升認知效率,本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通過研究事物背後通用的運作規律,用最簡單卻適用最廣的知識體系來解決複雜的問題。而這一套知識體系就是臨界知識,臨界知識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而是多個領域和行業知識的結合,是能夠連點成線,由線成面,形成強大的威力,一舉解決一系列的問題的多項知識技能。

當然每個行業或領域所需的臨界知識是不同的,但總會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複,因而有一些通用的臨界知識是我們都需要學習並掌握的。掌握的臨界知識越多,多元跨界的潛力就越大,成功的幾率就越高。

書中詳細列舉了一些通用的臨界知識:如複利效應,機率論,二八法則,安全空間等對於提升認知,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那我們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臨界知識呢並高效學習呢?

作者給出了四種方法: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感興趣的東西,我們也不能浮於表面,只看個熱鬧,更要去觀察你所感興趣的東西背後有哪些知識和原理,是否有規律可循。

比如大家都愛看抖音,哪種視頻更加吸引人,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需要具備哪些知識等,結合自己的情況,需要學習什麼,在哪兒學,怎麼學可以做到跟他們一樣。

2、找到關鍵知識和原理的最原始的來源

弄清楚它的適應範圍和可能的局限性,以此來衡量適不適合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才有效。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這就要求我們有能力追根溯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挖掘知識的最底層邏輯, 並打通這一過程。

4、創新,通過低成本的試錯去驗證,從而找到自己認為重要的臨界知識。

找到了自己的臨界知識,接下來就是如何高效學習了。

首先就是刻意練習,找到你周圍對這個知識掌握最好的專家,不僅要看到他是如何做,更要思考他為什麼這麼做,比如管理能力,你覺得你的老闆很厲害,想要向他學習,就要看他在關鍵事件上如何解決問題,為什麼他會採用這樣的方法,背後的依據是什麼,有什麼規律,然後去模仿他的做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你的管理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其次是反思的能力。

個人認為反思就是不斷地推翻自己,質疑自己的反向思維能力。通過不斷地辯證,對知識舉一反三,從而將其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最後是以教為學。

我們都知道教是最好的學,只有在我們去教別人的過程中,我們才會綜合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並提前想好應對方案,同時幫我們鞏固學到的知識。

同時作者還分享了高效學習的三個小技巧:

第一、記錄,一定要如實記錄整個事件發生的過程,包括當時的心理活動,情緒反應,而不是簡單的流水帳,這樣才能幫助自己進行有效的反思和成長。

第二、定期回顧,總結。

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學過的東西如果不回顧,很容易就會被遺忘,另外一些知識是需要經過一些時間來驗證,才會得到合理的結果,幫助我們鞏固或加深印象。

第三、付費學習

要知道我們的時間是最寶貴的,如果通過花錢可以縮短學習周期,降低資源成本,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相信沒有人會吝嗇付費的方式去學習的。

以上就是整本書的核心內容,通過建立自己的臨界知識,運用高效學習的方法,讓知識改變我們的行為和思維,這樣的知識才真正具有改變命運的力量。

總結:

愛因斯坦說:未經思考的知識不是知識。

在這個知識無限,精力有限的社會,掌握臨界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是我們能夠緊跟時代,不被時代拋棄的必備的技能,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管理並應用好我們所學到的知識,成為真正會學習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MZiKHABgx9BqZZIzk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