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宣布北平和平解放時,李文和石覺手握重兵,為何不敢反抗?

2024-01-13     文史風雲

原標題:傅作義宣布北平和平解放時,李文和石覺手握重兵,為何不敢反抗?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49年,解放軍在張家口、天津戰役告捷之後,國軍陷入失利的泥沼。

傅作義困守北平,謀求出路,決定接受改編,和平解放北平。

然而,當時北平城內的守軍大多為中央軍,而非傅作義的嫡系。

傅作義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李文和石覺的第四、第九兵團。

在這樣的境況下,手握重兵的李文和石覺為何不敢反抗?

而傅作義又是如何在這場動盪中,控制中央軍,最終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呢?

大勢已去,無力回天

1948年9月5日,華北野戰軍對綏遠發起攻擊。

迫使傅作義分兵10個師,前往北平和張家口救援。

與此同時,東北野戰軍在9月12日發動了遼瀋戰役,使傅作義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境地。

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時,無黨派民主人士符定一是他的老師。

此時他帶來消息:傅作義如今面臨兩難困境,唯有與中共和談,才可能保存實力。

如今的他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北上援救瀋陽,要麼撤退至江南把守長江。

但無論哪一種選擇,對他來說都是非常艱難。

北上救沈,正好中了解放軍圍城打援的計策,而南下守江,又很可能要被老蔣奪去兵權。

在遼瀋戰役結束第二天的南京國防部會議上,蔣介石就計劃調傅作義,擔任東南軍政長官。

同時規劃華北軍隊全面南撤,南撤後所有部隊仍由傅作義指揮。

可傅作義並非老蔣的嫡系,他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完全依賴於他在綏遠的實力。

因此為避免南撤,他故作信心滿滿,表示自己對華北局勢的判斷,並不像別人一樣悲觀,還有扭轉危局的辦法:「南撤方案,非萬不得已時不宜實行。因為堅守華北是全局,退守東南是偏安。歷史的教訓值得深思。」

他打算以部分軍隊暫時駐守北平,而把主要力量轉移到天津和塘沽進行防禦。

蔣介石是同意的,可傅作義不可能放棄綏遠,以及北平與綏遠之間的張家口。

傅作義

根據他的估計,東北解放軍至少還要休整幾個月。

因此他的主力部隊,並沒有立即撤往天津和塘沽。

然而在遼瀋戰役結束後不到一個月,東北人民解放軍70餘萬大軍就秘密南下。

東北解放軍迅速入關,與華北軍區部隊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平、津、唐逼近。

其目標明確,就是要切斷華北國民黨軍的海上退路。

29日,華北第三兵團開始包圍張家口地區的傅作義部隊。

傅作義下令第三十五軍軍長郭景雲,率領三個師夜間馳援,同時調動兩個師向張家口地區靠攏。

傅作義於12月4日獲悉,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先頭部隊,已進入山海關,可能進攻北平。

為此,他命令孫蘭峰部堅守張家口,同時讓郭景雲部回援北平。

然而到了12月6日,第35軍卻被解放軍華北第二兵團,圍困於新保安地區。

傅作義進一步下令,張家口的第105軍和在南口懷來一線的105軍,前去援救第35軍。

而到此時,解放軍對於對平津地區的「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的戰略部署基本已經完成了。

困守孤城,決心議和

接下來,解放軍展開一系列攻勢,殲滅大量敵軍,形成了對天津的重兵包圍態勢。

在這過程中,傅作義的嫡系王牌被殲滅,綏遠的董其武兵團也成了孤軍。

隨後,中央軍委制定了進攻天津的計劃,繼續對傅作義實施壓力,徹底粉碎了他的最後一線幻想。

解放軍僅用29個小時,就成功解放了天津,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也成為了俘虜。

這意味著此時的傅作義,損兵折將,無處可逃。

北平已經是一座孤城,傅作義不光是進退兩難,甚至連和談時討價還價的籌碼都沒有了。

在軍事行動進行的同時,中共對傅作義展開了政治爭取工作。

隨著錦州的解放,中共北平地下組織迅速展開行動,旨在爭取傅作義與中共合作,共同走向和平道路。

決策方向明確,北平地下黨迅速行動,大膽地通過各種關係影響傅作義的親信,直接進行策反工作。

他們聯繫了傅作義關係密切的人,如劉厚同、鄧寶珊、傅冬菊等人,進行策反傅作義的工作。

劉厚同曾是傅作義的上級長官,傅作義勢力擴大後,劉厚同擔任他的高級政治顧問,為其出謀劃策。

傅作義就任華北「剿總」總司令以後,就把天津的劉厚同調任北平,任他為參謀總長。

傅作義一直尊稱劉厚同為「老師」,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極其信任。

北平地下黨組織根據這一情況,通過在解放區任職的劉厚同之女,請他劉厚同來做傅作義的工作,促使他同意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而傅冬菊是傅作義的長女,大學畢業後加入了共產黨,並成為《大公報》的記者。

1948年冬天她來到北平,受黨的委託,確保她的父親不會逃跑,並勸說他選擇和平解放北平的道路。

在中共北平地下党進行傅作義的工作時,傅冬菊在其中的作用尤其顯著。

她勸說父親明白,北平的問題如果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可保古都平安,於國於民,都是正義之舉。

若再負隅頑抗,那就是給蔣介石陪葬,愧對北平二百萬人民,更愧對那幾十萬將士。

傅冬菊

採取措施,穩定蔣系

實際上當時北平城裡的守軍,成分很複雜,包括中央系和綏遠系兩派。

傅作義手裡的王牌軍基本已經覆滅,其嫡系只剩下四個師。

而北平的25萬餘守軍,大部分都屬於蔣系。

所以,在不引起武裝暴動的情況下,順利地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是非常不容易的。

尤其當時第4兵團的司令李文,第9兵團司令石覺,甚至蔣系部隊中大部分軍官,是明確反對起義,想要頑抗到底的。

但為什麼他們手握重兵,所謂「頑抗」也只停留在言語,並沒有採取實際行動呢?

傅作義是很清楚的,想要順利推進和平解放,最關鍵的就是要先穩住中央軍。

為了穩定城內部隊的情緒,傅作義採取了兩項措施。

首先,他下令向北平城內的官兵發放慰問金,每名士兵獲得1個大洋,而每名軍官則得到5個大洋和1匹布。

此外,每個官兵都收到了一些罐頭,而軍官的家屬也得到了一份慰問。

其次就是安排綏遠系守衛內城,而中央軍駐紮城外。

傅作義讓他的嫡系311師,接管了憲兵三團的三個營,負責北平所有的城門。

同時,傅作義以城防的需要為藉口,將大量中央軍部隊調往城外駐守。

這樣一來,中央軍的指揮官就算有意反抗,但因為與部隊脫節,也很難及時、有效地調動城外的兵力。

北平的治安牢牢掌控在了傅作義手中,而中央軍將領幾乎都成了光杆司令,對於起義也只能選擇默認。

比起穩定部隊,如何控制住中央軍的將領是一個更棘手的問題。

和談期間,蔣介石對於傅作義的動向已經有所察覺,也多次派人拉攏勸說。

直到1月17日,無可奈何的蔣介石還發來一封電報,用懇求的語氣說道:「望念多年之契好,予以協助,並請即復。」

其大意就是說:現在受形勢所迫,你處於困境,因此堅持起義,也是無可奈何。

所以我現在只求你一件事,從18日開始,我將派遣飛機到北平。

我要將十三軍少校以上軍官和必要的武器運走,預計需要一周時間。

希望你能看在我們多年的交情上,給予協助。

收到這封電報的傅作義,實際上是很為難的。

一方面,他與蔣介石畢竟相處多年,彼此知深。

如今他要起義,老蔣並未指責,反倒放低姿態懇求他幫忙,這讓他很難直接拒絕。

另一方面,拋開感情不說,北平城的中央軍畢竟是主力。

而蔣介石這封電報除了發給傅作義外,肯定也已經告知了李文、石覺等人。

如果他直接拒絕將他們送去南京,會不會引起武裝暴動?

可如果答應蔣介石的請求,將大批軍官空運出去,解放軍可能同意嗎?

何況這麼大的動靜,會不會引發其他官兵的騷動?

傅作義對此深感憂慮,於是便和他的親信,華北「剿總」副秘書長王克俊一起商量研究,制定了一個計策。

王克俊

表面上,他正面回應蔣介石的電報,答應他的要求,以穩住李文、石覺等人。

他同意蔣介石派來運輸機,並承諾在飛機抵達後,立刻組織安排運送工作。

可背地裡,傅作義又要王克俊通過密電,告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讓解放軍配合唱一齣戲。

因此第二天,蔣介石的運輸機到達機場時,解放軍的炮兵也已經提前得到了消息。

解放軍迅速展開炮擊,跑火籠罩了整個臨時機場,蔣介石的飛機根本沒有辦法降落。

就這樣一連五天,每次蔣介石的運輸機剛一飛來,解放軍就開始進行炮擊。

最終,蔣介石企圖運走嫡系軍官和精銳裝備的計劃落空了。

爭取支持,懷柔政策

為了控制李文、石覺等人破壞和談,當時傅作義也不得不使用一些手段。

傅作義以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名義,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每天都要召開例行會議。

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中央軍的將領都必須在總司令部,參加高級將領會議。

這樣,李文、石覺等人,每天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參加會議,相當於是受到了變相的監視。

與此同時,傅作義也意識到,必須在北平解放前夕爭取城內一切可能的力量支持。

因此,他設宴邀請了北平的各界名流,前來商議討論和談的問題。

會上,傅作義向眾人發表講話:「如今的局勢諸位也都是知道的,今天請大家來,就是來徵詢大家的意見,希望你們不吝言辭。」

看到傅作義如此誠心實意,參會的徐悲鴻、朱光潛、賀麟、馬衡等知名人士,紛紛踴躍發表看法,積極討論,為時局出謀劃策。

可以說絕大多數人是贊成議和的,希望傅作義能下定決心,採取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這一次會議,讓傅作義也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因為他知道,北平的各方面,大多數人都是支持他走上和平起義道路的。

而在和平解放的最後時刻,傅作義還對李文、石覺等人採取了懷柔政策。

1月21日,傅作義在中南海召開了高級軍政會議,正式宣布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

石覺直接提出質問:「請問你們報告上級了嗎?」

李文更是痛哭流涕:「假如打了敗仗,哪怕敗得再慘,我們都認了,今天這樣,我們怎麼對得起校長?」

可是傅作義早已採取了措施,調整了布防,所以即使他們想要有所行動,也沒辦法調兵遣將。

繼續反對也沒有機會動手,更是無力回天,何況傅作義也已經同意,可以放他們回南京。

因此,李文、石覺等人雖然手握重兵,但也只能默認和平解放,乖乖地離開了北平。

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傅作義提前採取的種種手段與措施,李文石覺這些將領,就真的會頑抗到底嗎?

內戰以來,李文可以說是屢戰屢敗,而石覺也是從遼瀋戰場逃回來的。

對於解放軍的實力以及當時的形勢,這兩人是心知肚明的。

如今北平已經是孤城一座,城外解放軍的包圍更是讓人心驚膽顫,可以說此刻已是絕境。

傅作義已決心起義,如果他們冒險譁變,將要面對的是內外夾擊。

再加上北平城內還有200多萬市民,以及大量珍貴的文物,一旦開戰,必然要承擔破壞千年古城的責任,並因此背上罵名。

所以和平解決北平問題,這是目前對他們最有利的方式。

這一點,想必他們比誰都清楚。

只是他們畢竟是黃埔系的將領,是蔣介石的嫡系。

所以一方面他們不願背叛老蔣,但另一方面,也無心再管部隊,不敢有所作為,只想要趕緊脫身。

因此可以說,到了最後階段,這些中央軍的將領很可能就是口頭反對,做做樣子,然後罵罵咧咧地回到南京。

反正,北平失守的責任,自有傅作義來承擔。

參考文獻

[1]方曉強.北平和平解放的三次談判

[2]王悅.北平和平解放背後的故事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9e6030d2cbc0ac74916327a175aed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