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作戰真正目的不是越南?

2024-05-19     文史風雲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79年3月19日,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我國在這場戰爭之中,取得了全面勝利,打擊了越南的侵略野心,為國家換來了更加穩定的發展環境。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主角,自然是中國和越南這兩個交戰國。

然而,多年之後,回頭再看這場戰爭,許多人指出,我國的根本目的並非越南。

見利忘義

在戰爭背後,鄧公有著更為長遠的打算。

那麼,除去越南之外,我國還有什麼更大的目標嗎?

這裡,就要提到另一個國家——蘇聯。

在這場戰爭中,表面上來看蘇聯並未參戰,但事實上,戰爭背後,處處都有著蘇聯的影子。

最初,中國、蘇聯、越南三個國家之間,越南和中國的關係是更為緊密的。

畢竟,兩國同為第三世界國家,也都有著反抗侵略殖民的血淚史。

在越南的反侵略反殖民鬥爭之中,中國曾經不遺餘力的為越南提供幫助。

因此,50年代,兩國還是親密戰友的關係,從官方到民間,都展現出了最大的友好。

無論是政治、文化還是經濟,當時的越南都對中國有著極大的依賴。

在當時全世界複雜的政治局勢之下,兩國之間互相合作,友好往來,是最能實現雙贏的辦法。

可是,讓中國人民想不到的是,越南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出賣朋友。

隨著越南戰爭進入尾聲,獨立的日子越來越近,越南開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盤。

雖然,過去他們一直和中國緊密合作,但越南政府之中,以黎筍為代表的領導人群體,對中國並不是完全的信任。

相反,他們還將中國視為自己在亞洲的最大對手。

越南當時雖然弱小,卻做著稱霸的美夢。

而想要稱霸,就需要擴張、需要染指中國的領土。

越南天真的認為,只要擊倒中國,自己就能夠實現成為強國的夢想。

而越南的心思,被勃列日涅夫洞悉,他看到了越南身上的利用價值。

勃列日涅夫

自1964年開始,勃列日涅夫加大了對越南的軍事援助。

也正是蘇聯這突然的慷慨,讓越南的立場產生了動搖。

在越南看來,中國貧弱,而蘇聯強大,依附蘇聯好處,要遠遠大於中國。

勃列日涅夫趁機提出了談判條件,他希望在越南戰爭結束之後,越南能夠把兩個港口的使用權交給蘇聯,由蘇聯在此駐軍。

當然,作為交換,蘇聯軍隊會對越南進行全方位的保護。

同時,還會提高對越南的援助數額。

而就在同一時期,黎筍也曾攜越南代表團訪問中國。

黎筍

可此時,黎筍的心態早已經起了變化,面對中國慷慨無私的幫助,黎筍沒有絲毫的感激之情,反而進一步獅子大開口,要求中國提高對越南的援助數字。

甚至還提出,讓中國出兵,幫助越南吞併它周邊的兩個國家,寮國和柬埔寨。

這樣無理的請求,被中國果斷拒絕。

而黎筍懷恨在心,也決心徹底地倒向蘇聯。

陰謀詭計

1974年,西沙海戰結束之後不久,越南突然又對中國提出了領土方面的訴求。

要求把中國海域之內的幾個島嶼劃給越南,這簡直是明晃晃的侵略行為。

在被中國拒絕之後,黎筍轉頭竟然在國際上抹黑中國,倒打一耙,說中國侵犯了越南的領土。

當然,這背後也少不了蘇聯的推波助瀾。

我方當時很重視和越南的外交關係,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對越南永遠採取退讓的態度。

1975年,毛主席和鄧公便一致認為,應該削減對越南的軍事援助。

因為,越南現在想擴張的心思太明顯了,如果我們繼續慷慨解囊的話,那就等於是在幫助越南侵略他國。

蘇聯卻不管這些道德底線,為了打擊中國,蘇聯對當時的越南,可以說是有求必應,這也讓越南人越來越膨脹。

越南絲毫沒有正視中國的實力,認為自己依靠蘇聯,已經足以和中國比肩了。

所以,他們也越來越想要通過戰爭,正面的侵略中國,來實現他們對亞洲擴張的野心。

而蘇聯忙裡忙外,付出了高昂的成本,終於引得越南和中國反目成仇,自然背後也有巨大的陰謀。

越南想擴張,但蘇聯比越南更想擴張。

自二戰結束之後,美蘇兩個大國為了坐穩霸主的寶座,在各個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也正是兩個大國之間的矛盾,引得地區之間摩擦不斷。

在歐洲,雙方都已經擴張到了極限,所以,他們又都把目光投向了亞洲。

美國當初侵略越南,也是為了向亞洲擴張的目的。

只不過,美國沒料到,越南戰爭是個泥潭,美國耗費了大量兵力,最後卻只能灰溜溜的敗退,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這對蘇聯來說,卻是喜事一樁,趁著這個機會,蘇聯迅速的把手伸到了越南的內部,一步步的控制以黎筍為首的越南政府。

在越南政府把自己的港口都交予蘇聯之後,蘇聯的兵鋒便可以直指太平洋,進攻美國的軍事基地,這等於在美國的頭上懸了一把刀子。

蘇聯方面認為,以越南為中心,蘇聯的影響力可以輻射到整個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只要用兵得當,遲早能夠把美國逼回美洲老家。

說到底,越南只不過是蘇聯龐大計劃之中的一枚棋子。

只不過,蘇聯的擴張戰略,卻遇上了一個巨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就是中國。

無論越南再怎樣志得意滿,實力也是不會騙人的。

中國始終是亞洲範圍內,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也就意味著,只要中國存在,蘇聯就沒有辦法實現自己控制亞洲的願望。

因此,在初期,蘇聯同樣想對中國政府實行控制,把中國變為自己的傀儡。

但是,中國希望走上獨立自強的道路,所以,無視了蘇聯的糖衣炮彈。

這也使得兩國之間的關係一步步惡化。

到最後,惱羞成怒的蘇聯,決心直接讓中國崩潰,通過扶持越南等亞洲小國,來對抗和牽制中國,消耗中國的實力。

大戰前夕

蘇聯挑唆越南一次次侵犯中國領土,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只要中國國內動盪,便無暇顧及蘇聯的擴張。

蘇聯自身也開始在邊境線上磨刀霍霍,不斷的和中國產生摩擦。

甚至,他們想要藉助越南,直接從海陸空對中國進行全面的封鎖。

中國陷入了至暗時刻,蘇聯的影響力在世界上不可小覷,中蘇關係的惡化,使得中國在外交上險些陷入孤立的狀態。

何況,蘇聯與中國的距離並不遙遠,如果蘇聯想動手的話,大戰一觸即發。

以中國當時的國力,一旦開戰,就會帶來巨大的損耗,更會使中國錯過最好的發展機會。

當然,蘇聯並不會衝動開戰,因為,發動戰爭,同樣要承受後果。

就算蘇聯當時的國力勝於中國,他們也並不願意承受太多的代價。

所以,他們繼續推越南出來擋刀,越南在邊界線上的所作所為,無非是代表了蘇聯的意志。

到了1978年,中越之間的關係已經惡化到了極點。

此時,鄧公認為,開戰是不可避免的了。

可許多人對開戰持有反對意見,原因還是在於越南背後的蘇聯。

如果中國主動對越南發起攻擊的話,蘇聯大機率站在越南一邊,甚至有可能親自下場幫忙。

到那時,中國要面臨的就是兩個國家的夾擊,只怕勝算渺茫。

但鄧公卻堅持開戰的意見,鄧公經分析之後認為,我國的軍事實力是遠勝於越南的。

所以,戰爭結束之後,我們可以大大削弱越南的實力,讓他們失去大規模作戰的能力,為我國解決一個後顧之憂。

至於蘇聯的問題,鄧公覺得並沒有那麼絕望。

蘇聯是自私自利的,他們未必會為了一個棋子大動干戈。

何況,我們在世界上還有一個可以爭取的對象——美國。

1978年,蘇聯雖然和我國保持著僵化的關係,但是我們和美國之間卻逐漸破冰。

來自蘇聯的威脅,讓中美兩個曾經的敵人站在了一起。

為了讓即將到來的對越自衛反擊戰萬無一失,鄧公決心在中美建交後,立刻出訪美國。

鄧公來到美國之後,得到了美國總統卡特的熱情歡迎。

鄧公當時明確的告訴卡特,我們有可能與越南開戰,並堅決反對越南侵略柬埔寨、寮國的行為。

希望美國能在這場戰爭之中,秉持人道主義,給予適當的支持。

出於種種原因,卡特並沒有對中越之間的戰爭做出明確的答覆。

但他還是表示,無論美國、蘇聯,中國還是越南,都是聯合國的成員,理論上,聯合國成員之間,不應侵犯對方的領土。

這句話,便已經是最大的支持了。

回到國內之後,鄧公便很快做出了開戰的決定。

意義非凡

這是完全出乎越南和蘇聯意料的。

解放軍行動極快,一路過關斬將,短時間內便殺到了越南的首都附近。

而越南則節節潰敗,在戰場上沒有占據絲毫的優勢。

許多政府官員甚至已經收拾好了行李,隨時準備逃往國外。

越南為自己的此前的無理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們所謂的大國之夢,被這場戰爭徹底擊碎了。

而此後,他們也不會再有任何發展的機會。

而此刻,蘇聯則出人意料的選擇了沉默。

事實上,此前蘇聯和越南之間簽署的協議之中規定,若越南受到侵略,蘇聯應當出手相助。

但此刻,蘇聯卻將道義拋諸腦後。

因為,此前美國已經表了態,希望各國在戰爭之中保持公正的態度,反對侵略行為。

而越南此前對柬埔寨和寮國,已經有了侵略行為,違背了國際法則。

所以,蘇聯如果此時公然相助的話,那就等於公開的撕毀國際條約,把自己置於全世界的對立面。

精打細算的蘇聯,絕不會讓自己付出這樣慘痛的代價。

更何況,隨著中美關係越來越近,蘇聯很擔心,如果自己出手的話,美國也會下場。

到時候,又是一次世界大戰。

雖然,越南已經被打的毫無招架之力,不過對蘇聯而言,當然是保證自己的安全最為重要。

話說回來,蘇聯也不算什麼都沒做。

在中越開戰之後,蘇聯立刻派出了自己的艦隊,前往中國南海附近巡視。

另外,從3月12日開始,蘇聯又往中蘇邊境大量增兵,不斷地釋放戰爭威脅。

勃列日涅夫還專門給美國政府寫了信,希望美國政府不要插手此事。

當然,這封信並沒有得到美國明確的答覆。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許多人憂心忡忡,擔心蘇聯總有一天控制不住,幫助越南。

但鄧公卻穩如泰山,他已經看穿了蘇聯的伎倆。

表面上耀武揚威的蘇聯,其實內心也極度的懼怕戰爭,所以,他們出手的可能性極低。

正因如此,中國才必須要抓住這個機會,徹底的擊垮越南。

越南崩潰,就會失去利用價值,蘇聯和越南之間的合作關係就會岌岌可危。

如此一來,越南沒有能力再侵犯我國,而同時,蘇聯也失去了一個威脅亞洲的機會。

一場戰爭,可以解決兩個國家的威脅。

而且,蘇聯這次出於壓力不幫助越南,是背信棄義的行為。

此戰之後,任何國家想要與蘇聯結盟,想起越南的例子,恐怕都會反覆思量。

蘇聯一手構建的大國霸權,會受到劇烈的衝擊。

我國可以趁著這個機會,進一步打破蘇聯的外交封鎖,和歐美等國家的關係再上一個台階,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

所以,對越自衛反擊戰,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場表面的勝利,更是換來了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機遇,這也是鄧公對此戰如此堅決的原因。

身為新中國的領導人,鄧公早已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用超前的眼光,為後人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參考資料:

沈志華《冷戰與中蘇關係》

郭明《中越關係演變40年》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7c8dcc58d03803c6bcea0d4a385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