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真人新片《小美人魚》,在中美同時上映了。
不出意外,這版《小美人魚》,在國內的票房基本符合國人預期。
其零點場的全國票房僅有可憐的8161元,創下了好萊塢新片在中國零點場的最低紀錄。
上映首日,《小美人魚》的票房,也僅有可憐的363萬,票房占比僅為5.3%。
在上映前,《小美人魚》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的口碑,都是一邊倒的批評之聲。
倒是首映禮後,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力挺新版《小美人魚》的觀點,大概有這麼三種:
1、第一種,說嫌棄黑人版《小美人》,是「審美霸凌」。
有大V持這樣的觀點,並提出了自己充分的「理由」。
他認為,電影不僅「巧妙打破了偏見和藩籬」,並有「單純的美好與愛」。
該大V認為,將片中的小美人魚塑造成非主流審美的黑人形象,而將反派公主,選擇為一名好看的白人演員,這背後有打破偏見,鼓勵大家不要被外表迷惑,善良內心更值得被愛的意義。
在與網友的爭論中,這名大V還親自下場,不僅表示自己認為這個小美人魚「很美」,而且認為,我們網友對黑人版小美人魚的言論是「存在偏見」的,不僅是一種歧視行為,還顯得「無知」。
對於國內觀眾普遍認為《小美人魚》太醜的看法,大V則直言是「審美霸凌」。
2、第二種,有人認為從沒有人規定「小美人魚」就不能是黑人來出演。
但事實上,丹麥作家安徒生在寫《海的女兒》時,雖沒有說她不是黑人,但從童話描述中都可以基本確定,小美人魚並不是深色的皮膚。
例如,從下面兩段話的描述中,都可以看出小美人魚的手和腿的膚色是白色的。
「這時她發現她的魚尾已經沒有了,而獲得一雙只有少女才有的、最美麗的小小白腿。」
「這時小人魚就舉起她一雙美麗的、白皙的手,用腳尖站著,在地板上輕盈地跳著舞。」
3、第三種,是將《小美人魚》看做迪士尼審美多元的先鋒性電影,更將它看做一種文化現象。
有人表示,新版《小美人魚》是迪士尼為反審美霸凌而做出的重要努力,是「堅守美好、善良和公正」的表現。
也有人認為,《小美人魚》是在投射普通人,它在證明,即便我們並不美貌,也可以成為自己故事的主角,是一種更接近普通人的美好故事。
更有電影大V也力挺這部影片,表示《小美人魚》重要的不是「」美,而是找到自己的聲音。
顯然,為了給新版《小美人魚》辯駁,有些人已經將這部真人版童話電影,上升到了它不該有的高度。
這些觀點,看似很有道理;但細細看,其中不少觀點和說辭,都有無法解釋的漏洞在裡面,是一種不以事實為依據的詭辯。
番茄君的觀點很明了:我就是不喜歡新版的《小美人魚》,我也不需要別人教我什麼是正確的審美,什麼是多元文化,我只是想看一部美美的、夢幻般的童話電影。
而我不喜歡它的三個原因,恰恰可以解釋,前面這些觀點中的漏洞。
1、第一點,認同自己認為的美,反對自己不認同的美,不僅不是審美霸凌,恰恰是審美自由的體現。
有些人覺得中國觀眾不喜歡「黑美人魚」,嘲諷她的長相是「審美霸凌」,這一點,番茄君其實是比較不解和反感的。
審美和美麗本身一樣,都具有多元性,審美會因為文化、民族、歷史和生活習慣的不同而不同——唐朝以胖為美,現代以瘦為美,亞洲文化中偏愛溫婉女子,歐美文化則喜好成熟自信......
美本來就沒有定義,更沒有具體的解釋。
所以,當我們觀眾看到一條長相併不好看的美人魚,為什麼要違心說她「美」呢?難道只有違背自己審美規律的謊話,才是正確的審美觀?
有觀眾說得好,美還是不美,我有自己的標準,不需要別人來教我。
尊重多元審美,尊重觀眾對演員審美的認同,本身就是對「美」的尊重。
現如今,為了夸電影好,連正常的審美都要被定義為「霸凌」,這不是明晃晃的審美PUA麼?
再退一萬步說,飾演《小美人魚》的哈雷·貝利,真的是普通人理解的美嗎?
看看她走紅毯的照片,雖然華服加身,妝容精緻,但可以說她有特色、辨識度高,可是真的和「美」不沾邊啊。
電影中雖然做了特效化妝,即便放在歐美的審美語境下,也絕稱不上是「美」。
大多數觀眾,其實並不拒絕黑人演員去演「小美人魚」;但「小美人魚」之所以不是「小人魚」,就因為一個「美」字啊!
有很多很美麗的黑人女演員,為什麼就不能選做美人魚的扮演者呢?
比如:哈莉·貝瑞;
比如:碧昂斯·吉賽爾;
再比如:寶拉·巴頓。
以上每一位都給人一種賞心悅目之感。
事實上,這些年好萊塢的審美降級,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除了小美人魚,經典作品中的無數「顏值擔當」,在新版中都被好萊塢的審美毀掉。
包括但不限於白雪公主、精靈王子、灰姑娘等等。
即便這些拋開不提,新開播的《權游》衍生劇中的龍族,長這個樣子;
再看看之前的龍媽,高下立判……
審美降級的好萊塢,用了一個不符合小美人魚角色的演員,還要堵住悠悠眾口,甚至拿「審美霸凌」這種語言反嗆觀眾,這是安的什麼心啊?
2、第二點,尊重原著文化至關重要,惡意篡改是對原作者的褻瀆。
我們的《西遊記》十分有名,但日版,美版以及越南版《西遊記》,無不被中國觀眾吐槽。
為什麼?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尊重原著,沒有尊重我們的文化。
甚至在日版的《西遊》中,唐僧成為了個美貌的妙齡女子。
我們當然不反對,外國人拍攝《西遊記》,但要改編我們的名著,起碼應該尊重原著的設定,而不是胡亂魔改。
拍《小美人魚》恰恰如此。
迪士尼的《小美人魚》本就改編自安徒生的《海的女兒》,而在原著中,愛麗兒被描述為「皮膚像玫瑰花瓣那樣細膩,眼睛像海水一樣清澈純凈」。
大概就是動畫版《小美人魚》中的樣子。
而且,《小美人魚》的經典形象,早就成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現如今用這樣的方式將這些記憶毀掉,自然不會被大眾接受。
找了一個並不美的黑人演員,來演《小美人魚》中的美人魚角色,還硬要讓大家說好看,其中原因不說大家也都知道的。
而這些夸《小美人魚》的,如果我們經典故事中的角色,比如花木蘭,找個不合適的演員去演,你還會覺得這是正常的嗎?
可以預見的是,迪士尼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只會距離喜歡童話的小朋友越來越遠。
3、第三點,電影就是電影而已,尤其童話電影,別待它如工具。
你可以認為新版《小美人魚》展現了所謂的自由平等多元,可以認為它為普通人的故事提供了範本,也可以認為它是為反審美霸凌做出的努力等等。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它是一部給小孩子看的童話電影的基礎上。
小朋友的眼睛裡,沒有這麼多大道理,只有故事、美好和純真。
可帶著孩子們看了這部電影的中國家長,又該怎樣解釋,電影中的小美人魚,變成了「黑美人魚」呢?
高深的理論他們聽不懂,淺顯的道理又無法做出合理解答,這只能讓新版《小美人魚》陷入一個怪圈:適合於特定群體中的家長和小孩子觀看。
畢竟在國外,當黑人小朋友看到一個跟自己膚色一樣的公主,還是十分興奮的。
可這種情況,家長又該如何解答,其他公主的膚色不是黑色呢?
你可以篡改一部童話,篡改不了全部童話,當這些小孩子們長大,或者當他們看到真正《小美人魚》中的主角樣貌,她們又該作何感想?
這種矛盾,無論你怎樣給《小美人魚》上升高度,都解釋不了,解決不了。
所以,當這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悄悄滲透到給孩子們的童話電影中時,是十分可怕的。這意味著一代人的審美、認知、價值觀將被改變。
當這種事情真的發生時,對孩子們來說,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結尾:電影只是電影,不應該成為任何帶有企圖的工具,尤其是兒童電影
在這一點上,新版《小美人魚》做出了一個大大的反例。
雖然番茄君不知道,那些給它站台的人,說的到底是不是真心話。
但這樣的電影,我不會選擇帶孩子去看,因為它違背了最基本的電影改編原則,違背了給孩子們講故事的初心。
要知道,就連喜劇片中的「美人魚」,都是很美的。
可《小美人魚》,甚至連最起碼的「美」都做不到。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