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澤諭吉(1835—1901),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日本名校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一度還是日本一萬元紙幣上的「封面人物」(1984—2019),其代表作《勸學篇》和《文明論之概略》,在當時發行了數百萬冊,「影響力空前」。
日元上的福澤諭吉
不過,推崇西方文明的福澤諭吉,似乎一直對中國(清朝)缺乏「善意」
。
他在發表於1885年的《脫亞論》中指出,
「支(中國)那、朝鮮雖為余(指代日本)鄰國,但與其交往時,不必為此而有所偏頗,完全可按照西洋人對待他們的方法來處理」。
簡單地說,就是建議
日本政府同西方列強一起「侵略並征服朝鮮與中國」。
日本版《脫亞論》截圖
在今天看來,無論是福澤諭吉「脫亞入歐」的思想軌跡,還是「蔑視中國」的價值取向,無疑都是中國(清朝)「由衰轉衰」的集中體現
(拓展閱讀:
居安思危:一文概述,近代中國的兩次邊疆危機
)。
那麼問題來了,
在不同的時間節點,福澤諭吉的「中國觀」呈現出了什麼樣的特質?
我查了一些資料,接下來和大家簡單聊聊。
1)前期的「中國觀」:批判中國
江戶時代的日本的統治階層和知識分子們,大多對中華文化懷有崇敬之情。比如德川幕府尊儒學為「官學」,並作為武士階層追求的「基本修養」得以廣泛傳播。
換言之,至少在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之前,絕大部分日本的知識分子,都將中國視為「文化發達、物質豐富」的強大國家。
江戶時代繁華的貿易景象
不過,清朝接連被西方列強擊敗的事實,讓越來越多的日本知識分子們,對過往尊崇並提倡的儒學思想產生了動搖,其中就包含了青年時代的福澤諭吉。在今天看來,他的「抵制態度」是非常明確的。
他認為,中國(清朝)之所以陷入落後挨打的不利局面,根本原因在於「
固守古人之言」,「盲目自大,不去努力學習和吸收外來的先進文明」。
在《唐人往來》(1864)中,他譏諷道:
「...(中國)不擅於變革之國,一千年兩千年只知固守古人之言,根本不知隨機應變,盲目自大之風強勁……此次禍端即起於視其國為天下最尊貴之物,甚至不知仿照他國改革國事,盲目自大之病而起。.....」
《南京條約》的簽訂,讓部分日本知識分子重新審視儒學
對於當時的世界局勢,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論》中指出,世界有「文明國家」和「野蠻國家」之分。其中,
「歐洲、美洲富強,亞洲、非洲積弱」。
尤其是中國(清朝)、鄂圖曼土耳其和印度,成為了其闡述論點的「反面教材」:
「中國(清朝)割地賠款,早沒有了「天朝上國」的威風;鄂圖曼土耳其被列強瓜分,政府名存實亡,百姓民不聊生;印度更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惟一可做之事」就是生產鴉片,毒殺中國人。」
福澤諭吉進一步指出,即便是「文明」,
也分為「外表的事物」和「內心的精神」。
其中,「外表的事物」容易學習,但「內心的精神」的學習很難。對於日本的未來,他認為
「(日本)要想邁入文明國家行列,必須先苦學其內心精神」。
《文明論機率》封面
2)後期的「中國觀」:對中國使用武力
19世紀70年代中期,福澤諭吉開始系統學習西方「進化論」,並將這一思想「轉嫁」到了國際關係問題上。
因此,在這一時期的著作中,有著極為濃重的「優勝劣汰」思想。
比如在《通俗國權論(1878)》中,他如是寫道:
「親善條約也好,萬國公法也好,雖然好像極為美麗,但只是外表名目,交際之實只為貪權爭益。試看古今政界之事實。眾人皆知,鮮見貧弱無智之小國依賴條約和公法保全獨立….百卷萬國公法不如數門大炮,數冊親善條約不如一筐彈藥。」
在他的認知中,世界是弱肉強食的舞台,「武力才能決定一切」。日本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偉大復興」,
就必須強化軍備,並在合適的時機「搶占亞洲」。
《通俗國權論》中文版封面
也就在這一時期,他對皇室和日本普通民眾的看法,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他不僅認為「智愚由遺傳決定」,甚至得出了「
與其讓民眾學習知識,不如向他們灌輸宗教更有效」
的「驚天暴論」。
從1882年起,他極力宣揚「官民調和論」和「天皇的盛德」思想。簡單地說,就是主張皇室應該成為「高尚學問之中心」,民眾在政治爭論環節「不能危及皇室的尊嚴和其神聖地位」。
明治維新,讓日本快速「起飛」
1883年,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外交論》。
在文章中,他將東亞各國之間的關係概述為「禽獸相接相互吞食」。其中,吞噬其他國家的是「文明國家」,被吞噬的國家是「半開化國家」或「野蠻國家」。
顯而易見,日本的目標是成為「文明國家」。
1884年,福澤諭吉在得知中法戰爭中南洋水師慘敗的消息後,馬上發表了《東亞的波蘭》一文。在文中,他將中國(清朝)比喻為「第二個波蘭」,並認為「
中國(清朝)的亡國命運」已經不可避免」。
烏德勒支大使館前的訪歐團成員,左2為福澤諭吉
1885年3月,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著名的《脫亞論》。
對於近鄰中國和朝鮮,他在文章中展開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
他認為,兩國是
「停滯於儒家思想,被專制主義和殘酷法律束縛的國家」,「(日本)不僅從兩國得不到任何援助,引起的外交事端也不在少數。」
他還指出,
「日本雖然在地理上與中國和朝鮮均同處東亞,但已經成長為一個文明國家」,「對於中朝兩國,根本不用什麼『特別照顧』,(日本)應追隨西方列強,共同占領中國和朝鮮。」
甲午戰爭浮世繪之雙方談判
甲午戰爭爆發後,他在專題文章中將這場戰爭「讚頌」為「神聖之戰爭」,還將日本戰勝的事實比喻為「夢想已久的勝利」。在中日兩國談判期間,他不僅要求日本政府索取巨額賠款,並要求將旅順、威海衛、山東省和台灣等中國領土「必須收入囊中」,「胃口頗大」。
1901年2月,福澤諭吉因腦溢血復發去世。他去世後,
日本各大報刊雜誌「齊聲哀痛不已,眾議院也破例對諭吉發布悼詞,使他身後「備享哀榮」。
3)結語
面對19世紀日本所面臨的困境(
拓展閱讀: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福澤諭吉認為,日本「脫困」的唯一方法就是「文明開化」。
站在日本的角度,他的「脫亞入歐」和「文明開化」等理論,不僅加深了日本普通民眾對民族危機的理解,也為「全面倒向西方」掃清了障礙。
「黑船事件」,讓日本開始反思
伴隨著「進化論」思潮的影響,「力量即正義」成為了他「文明論」的核心內容之一。
對此,日本學者遠山茂樹(1914—2011,主張按唯物史觀研究和解釋日本近代歷史)指出,
「福澤諭吉是主張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前驅者」。
在福澤諭吉的「理論指導」下,日本先後侵略了朝鮮、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他們的對外侵略,不僅深深地傷害到了亞洲各國人民,也讓自己陷入到了戰爭泥潭,併吞下了全面戰敗的苦果(
拓展閱讀:
東瀛志:「大東亞聖戰」陰影下的日本婦女,要不要為戰敗負責?
)
麥克阿瑟與裕仁
當然,當今的國際局勢
,已經與福澤諭吉所處的亂世有了本質上的不同。
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人們普遍的共識,
「日本已不再是過去的日本,中國也不再是過去的中國」。
因此,對於他宣揚的一系列「暴論」,我們沒有必要以「追責」的心態加以批判,
只需以平常心看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