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你和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他對你的態度

2020-04-03   教育行動

李玫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她既是育兒心理老師又是一位好媽媽。她的很多育兒理論值得我們學習參考!家庭的撫養不僅是物質撫養,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當發現孩子進入青春期,教育方式的調整有以下幾點:

第1, 把要求命令的口氣變為商量,過去對你說"你帶上什麼什麼東西"現在你說"哎,那東西你帶上了嗎",這就是商量的口氣。

第2, 要將孩子視為同事和朋友,你跟閨蜜好友怎麼說話,你跟孩子就怎麼說話,要拿出這種感覺來,就你兩是特好的朋友。你像媽媽跟女兒,爸爸跟兒子,一定要找到這種感覺,那你家庭關係一定特別好。所以這個過程呢,你需要要調整,也就是大人需要調整。有的時候呢,給孩子一點面子,然後私下就跟他說,我白天的時候給你面子了啊,那事吧,我覺得你有點過了,點到為止。

第3, 讓孩子參與家中的大事,越是到青春期,越是要讓他擔事。比如說家裡有老人病了,你告訴他,周一到周五晚上都我陪,周末你得給我陪一天半,為什麼,因為家裡的事每人都要分擔,不能說為了高考,你什麼都不用管。我告訴你們,他要是真有能力,就那一半天,他照樣能考上,他沒那半天他也考不上。

學習這個東西啊,我有時候跟很多人開玩笑,我是65年上小學,76年畢業。從上學第一天就開始學工學能。種紅薯種水稻,我全乾過。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現在不上學你說怎麼辦?我說我現在也沒上學我活的挺好的,這個當然不是絕對的,我也確實缺少很多基礎性的知識。

但是我還是這個觀點,學習差一兩天不重要,他願意,那知識點要補完全可以補回來。關鍵是要讓他知道在這個家庭中他擔當了責任,家裡不擔責,你能指望他在社會上擔責嗎?為什麼現在很多名牌大學說我們現在養了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你看那些當官的有很多出問題的,其實都是很多及其的利己主義者,他把他自己關心的人照顧的好好的,他想過別人嗎,想過那些貧窮的可憐的底層人嗎?

所以這些問題在哪,是在於他從來沒有一種超出血緣或者直屬關係在外的對人的一種感受,因此,這個過程當中,一定要讓他去體會。比如說我在醫院陪床的時候,看到過很多生生死死,看到別人的歡喜,包括醫生護士的不容易。

那麼,可能你去菜市場,看到別人大早上起來上菜,你會覺得這些賣菜人的不容易。所以我覺得孩子生活當中,生活本身就是知識,一定要讓他在初中或者高中介入一些生活的事件,尤其是些大事,要讓他介入,比如說我每天做飯,那你就每天洗碗,你要是不想洗碗就炒兩個菜,讓我來洗。或者你幫我洗菜,總而言之,家庭的事,大家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