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再談「造車」,信芯微IPO探路?

2023-07-01     全球財說

原標題:海信再談「造車」,信芯微IPO探路?

作者:蘇杭

出品:全球財說

2023年1月31日,在經過10個多月的漫長過程之後,海信視像(600060. SH)公告成為了LED外延片及晶片生產商干照光電(300102. SZ)持股22.88%的第一大股東。

與此同時,海信視像旗下另一家顯示晶片公司,青島信芯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芯微」)也牽手中金公司,準備開啟自己的A股之旅。

近日,信芯微科創板IPO獲受理,作為顯示晶片公司,被海信選出作為A拆A的前路大軍,信芯微身上所寄託的,或許不只是增加一個融資平台這麼簡單。

產品單一,關聯交易頻繁

信芯微是一家專注於顯示晶片及AIoT智能控制晶片的Fabless模式晶片設計公司,成立於2019年,但其可追溯的歷史卻遠不止於此。

1969年,青島無線電二廠成立為一家收音機生產廠,1979年更名為青島電視機總廠,開始生產「青島」牌電視機。

1994年前後,「海信」牌開始逐步取代「青島」牌,海信集團也在此時正式成立。

1997年,海信電器在上交所上市。與此同時,國內電視行業的價格戰也正如火如荼。價格戰的殘酷給時任海信集團董事長的周厚健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新千年到來之際,海信做出了發展自研晶片的決定。

2000年,海信設立了「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所」,並於2005年推出首款晶片——信芯。

2018年,海信收購了東芝旗下的電視業務,整合了其晶片研發團隊及此前自研團隊,成立了信芯微,並立即展開對圖像處理晶片公司宏祐圖像的收購。

目前,海信視像共持有信芯微54.95%的股份,為信芯微控股股東。

信芯微致力於為各類顯示面板及顯示終端提供顯示晶片解決方案,並為智能家電等提供變頻及主控解決方案,產品主要包括顯示晶片,包括TCON晶片(顯示時序控制晶片)、畫質晶片(又名「圖像處理晶片」),以及AIoT(物聯網)智能控制晶片。

2020年-2022年(「報告期內」),信芯微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56億元、4.68億元、5.35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336.59萬元、7472.76萬元、8397.4萬元。

其中TCON晶片為信芯微的主要產品及主要收入來源,報告期內收入分別為1.82億元、3.68億元、4.09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1.1%、78.8%、76.56%。

背靠大集團,關聯交易意料之中的在所難免。報告期內,信芯微向關聯方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的金額分別為6529.88萬元、8490.11萬元和1.04億元,占其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5.48%、18.16%和19.51%,主要系向海信集團及其關聯方銷售顯示晶片、AIoT智能控制晶片及提供技術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信芯微的關聯交易毛利率在各期都與非關聯交易毛利率相差較大。

招股書中解釋稱原因主要系產品結構不同,關聯方銷售中畫質晶片占比較高,非關聯方銷售主要為TCON晶片,但並未給出明細,在後續的問詢中或許將成為監管層關注的重點。

海信集團急需增長,業績拉動效應不明朗

2022年11月21日,卡達世界盃,東道主卡達對陣厄瓜多的揭幕戰上,作為贊助商之一的海信集團在場邊打出了「中國第一 世界第二」的宣傳語,一時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不少觀眾覺得,海信是誇大其詞,打廣告法的「擦邊球」,也有人認為海信此舉是在為「世界第一」的三星做嫁衣——打出了世界第二的口號後,勢必引起觀眾對世界第一是誰的好奇。

2022年11月25日,海信視像董秘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回復稱,根據奧維睿沃(AVCRevo)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海信系電視在2022年1至10月的出貨量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二、中國第一。

除了廣告語挨罵,海信在贊助世界盃上的超高投入也引起了投資者的不解和不滿。不少投資者在股吧等互動平台質疑其如此大手筆的投入產出比。據彼時新聞報道,海信贊助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總費用接近1億美元。

而讓海信能夠一邊挨著罵一邊出著血的原因,也很好理解。

「到2025年,海信集團全球收入要突破3000億元」,2019年的海信集團發展規劃工作專題座談會上,海信集團放出豪言。

然而2022年,海信集團總收入1835億元,較2019年的1268.6億元同比增長45%,但距離3000億的目標仍有不小差距。

自2022年四季度以來,海信視像、海信家電(000921. SZ)的股價經歷了較大幅的上漲,截至6月30日收盤,距2022年10月的最低點漲幅分別達約130%、178%。PE(TTM)分別為16.17、20.97,仍處於行業中下游。

但是,海信的立身之本——黑電業務近幾年受行業整體遇冷影響而下行。據調查機構TrendForce,到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電視出貨量已經連續7個季度下滑,2022年海信視像的總收入也同比下降2.27%。

白電方面,在滲透率較高、消費不振、地產低迷等多重阻力之下,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家用電器內銷零售額7307.2億元,同比下滑9.5%。

因此在不少人士眼中,分拆信芯微上市,一方面更加突出海信夢寐以求的科技公司定位,另一方面也是海信尋求突破的方式之一。

只不過,信芯微的拉動作用目前看來仍無定數。

2021年,受疫情催化在線辦公、遠程教育、居家娛樂等應用場景需求激增,相應刺激了電視、顯示器、筆記本電腦等顯示終端產品的銷售,也帶動了顯示晶片市場大幅擴張,2021年總規模達到了158.31億美元,同比增長62.5%。

但2022年以來,受全球消費電子與顯示終端市場需求疲軟衝擊,全球顯示晶片市場規模回落至143.15億美元,預計2027年才能恢復增長至150億美元。

相應的,全球TCON晶片的需求以及相應電視、顯示器、筆記本電腦等細分市場的需求量也幾乎都呈現了相似的先大幅下降,再小幅上升的走勢。

信芯微最主要產品的平均單價,2022年也經歷了下滑,TCON晶片平均單價下降9.67%,毛利率下降了2.93個百分點。

海信再談「造車」,信芯微IPO或為鋪墊?

與海爾集團、美的集團一樣,海信也早早開啟了自己的多元化之路,自述為特大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官網顯示,目前海信集團的產業分為四大板塊:視像與多媒體、智能家電、智能終端及系統解決方案、地產及現代服務。

除此之外,2021年,海信還完成了對汽車空調壓縮機和汽車空調一級製造商,日本三電控股株式會社(「三電控股」)的收購。

6月3日,海信集團董事長、總裁賈少謙在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中透露,目前海信持續在B2B多元化道路上進行轉型,在收購三電控股兩周年之際,已將汽車電子定為第二增長曲線之一。

此次推動信芯微IPO,海信或許也有通過其進一步切入汽車行業的想法。

在總共15億的擬募資額中,有10.5億都與車有關,其中7.5億元計劃用於IT及車載顯示晶片研發升級及產業化項目,3億元計劃用於大家電、工業控制及車規級MCU晶片研發升級及產業化項目。

在消費電子、家電雙雙進入低迷期的現狀下,除了海信外,格力、創維、海爾、美的、TCL等家電企業也一窩蜂地進軍蓬勃發展的新能源車行業,進入車載空調、車載顯示屏等汽車供應鏈環節。

相比之下,顯然發展MCU的海信試圖切入的層級更深。目前,國內的車規級MCU市場被外資廠商高度壟斷,CR5企業的市場集中度達50%,而中尾部企業高度分散,新進公司眾多。

並且,車規級MCU在使用環境、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使用壽命等指標要求上,相比消費級和工業級MCU更高。且車規級MCU進入汽車前裝市場的門檻較高。

根據上海芯旺微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說明書,車規級MCU首先需要滿足AEC-Q100可靠性測試標準,具有功能安全需求的客戶通常還會要求其滿足ISO26262汽車功能安全標準;其次,汽車零部件廠商在對MCU進行軟硬體開發後用於生產汽車零部件,需要通過嚴格的質量測試才能供給下游整車廠商;最後,整車廠商通常還需要對汽車零部件進行數月甚至一年以上時間的路測,才能批量裝車。

中微半導體副總經理兼產品總監李振華也曾在接受採訪時指出,車規級MCU對工作溫度、壽命和良率等指標要求嚴格,認證流程複雜且標準高,種種因素結合起來,導入時間至少3到5年。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信芯微並未有任何產品應用於汽車領域或達到車規級。

「造車能不能救海信」,一直是市場討論的熱點,站在當下似乎誰也不能給出明確的判斷,而派出信芯微作為A拆A的頭陣,海信加碼造車之日或許就在眼前。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f07ad7e0e50c619dfc57a43da4386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