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挖出「包青天」墓誌,銘文講述他的真實水平,別被電視劇騙了

2023-10-07     書法網

原標題:合肥挖出「包青天」墓誌,銘文講述他的真實水平,別被電視劇騙了

合肥挖出「包青天」墓誌,銘文講述他的真實水平,別被電視劇騙了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馬漢在身邊」這幾句歌詞出自一部經典電視劇《包青天》。一直以來,包拯都是以正直無私、不畏權貴、斷案如神出名,從戲曲、話劇再到電影、電視劇,有不少都是以「包公斷案」為題材,大家耳熟能詳有《鍘美案》《烏盆記》《狸貓換太子》等。

在網際網路上,唐代狄仁傑、北宋包拯和南宋的宋慈,並稱為「三大神探」。不過,這些情節絕大多數都是杜撰出來的,包拯並沒有強勢到可以鍘駙馬、王公,更是做不到「日斷陽間,夜審陰曹」,身邊也沒有公孫策、展昭一文一武的輔助。

包拯,字希仁,宋咸平二年(999年)出生,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他生於一戶耕讀之家,家境並不富裕,但他自小聰穎,父母很早就把他送入私塾啟蒙。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進士及第,開啟為官生涯。包拯歷任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判官、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樞密副使。

後人稱他為「包龍圖」,正是因為他曾任龍圖閣直學士,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追贈禮部尚書,上諡號「孝肅」。縱觀其一生,以孝敬父母、廉潔公正、鐵面無私著稱,但正史並不見他有斷案如神的記載,受戲曲臉譜化的影響,他的面色也越來越黑。

而1973年一件文物的出土,更是證實了正史對包拯的記載,「打臉」了不少電視劇情節。當時,合肥東郊施工時,意外發現了包氏墓群,由於並不知道土下有墓冢,導致保證墓志銘被鏟碎為五塊,所幸文字保存較好,依舊可辨認。經過專家的分析和對銘文的考證,得出結論:這就是包拯的墓。

此墓誌名為《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由志蓋、志身兩部分組成,志蓋長、寬123厘米、厚13厘米,蓋頂中部刻篆書「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16個字;志身長、寬約126厘米、厚14厘米,以小楷鐫刻銘文51行,約3200字,單字大小2厘米左右,撰文及書者不詳,1994年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此墓誌為後人講述了包公的真實水平,他不只會斷案,巡鹽、治水、監察,乃至教育後代都極為成功。歷史上的包拯更為完美,也更為立體。再說這一方墓誌,刻工精良,書法絕妙。北宋早期墓誌楷書以「柳體」為主,摻雜幾分鐘紹京、顏真卿、李邕筆意。

此墓誌筆畫尖入鈍出,提按分明,橫畫向右上欹側,用筆方圓兼備,撇輕捺重,尤其是捺腳,極為凝實。轉折處圓轉自然,結字寬綽舒展,以橫取勢,體勢四面開張,內緊而外松,端莊秀勁。

歷史上不論是包拯,還是狄仁傑、寇準、宋慈,他們的貢獻都非常大,值得大家好好了解一番。

您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eada636e49ed3280b4f1bc69c00c3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