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孩子,都有成長型心態!老師,當你批評學生時,遵循這8項原則才有效果!

2023-08-11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真正厲害的孩子,都有成長型心態!老師,當你批評學生時,遵循這8項原則才有效果!

要想學習好,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成長型心態。

你只要擁有成長型心態,無論是否聰明,一定能成為學霸。

為什麼?

1

失敗

  • 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失敗代表自己沒有能力;
  • 成長型心態的人,認為自己可以從失敗中學習。

一道題做錯了,固定型心態的人會非常懊惱,認為自己怎麼這麼笨。比如他做一些簡單的計算,五道題錯了兩道,他就生氣不想做了。不練習的結果,是越錯越多。

相反,成長型心態的人,做題也會出錯。但他不會把錯題和自己的能力畫上等號,他會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錯誤中學習,解決問題以後,正確率就會越來越高。

有的孩子為什麼會有固定型心態,根源在家長。孩子作業出錯時,家長經常打罵吼,比如:昨天這道題就錯了,你今天怎麼還錯?這麼簡單的東西你都不會?你怎麼總是這麼馬虎?……家長經常對人不對事,把錯誤和個人能力畫上等號,孩子也就開始討厭錯誤

再比如,孩子考試得了60分,你只會拿著卷子對他痛罵一通。成績是結果,你針對結果的任何反應,都不能改變結果。真正重要的是過程,找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錯30分,把問題解決了,分數自然會提高。

可惜的是90%的家長和孩子都不具備成長型心態,只拿結果說話,所以他們不會做試卷分析,討厭做錯題,不會從錯誤中學習,他們因此錯過了最高效的學習機會。(《提高成績最有效的方法——試卷分析》)

我小時候常跟藤藤說一段話。我問他:你考試得了70分說明什麼?他說:說明有30分不會。我說:怎麼辦?他說:學了就會。我說:對,小時候你1+1=2都不知道,後來怎麼會的?學了才會的。

沒有人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所有東西都要學習,只要學習新東西,就一定會出錯。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成長型心態。只要他不害怕失敗、不討厭出錯、不把失敗和自己的能力畫等號,他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從錯誤中學習,是一個孩子最需要學習的能力。可惜的是,很多學校都不教這種能力,甚至很多老師就是給孩子造成固定型心態的重要原因。我朋友的幼兒園老師跟他說,他家孩子在幼兒園排中等偏上。這簡直太滑稽了!從幼兒園就開始給孩子定性、貼標籤。

我問很多學生,考試之前緊不緊張?他們都說很緊張。這一點也能說明成長型心態有問題。只有中考高考才算是有意義的考試,因為那直接影響結果。其他所有考試的目的,只是檢測知識點哪裡不會而已,哪裡不會就學哪裡。甚至有的學霸小考根本不複習,臨時抱佛腳只會掩蓋自己真正的問題。他不去做虛假的努力,不在乎一次小考的成績,結果大考反而名列前茅。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太注重結果,太討厭錯誤,不能正視錯誤、正視問題,反而錯誤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多,積重難返,成績越來越差。

相反,你不把結果看作是句號,你只是讓它幫助你發現問題,然後針對問題做試卷分析、做刻意練習,成績就能不斷提高。

成長型心態,決定了一個孩子能不能越來越好。成長型心態的父母,決定了孩子是否有成長型心態。

2

丟臉

固定型心態的人害怕失敗,其實是害怕丟臉,害怕出醜,害怕自己顯得不聰明。這樣他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會做出錯誤選擇。

他碰到困難會輕易放棄;他會逃避挑戰,不敢嘗試新事物,那樣容易失敗,他只和臭棋簍子下棋;他認為只有天賦才是重要的,他反而看不起別人因為努力而獲得的好成績。他會對自己付出了很少的努力就獲得了一個一般的成績而沾沾自喜;他總是試圖做難題,做出來會顯得自己很聰明,但錯了很多簡單的題對他來說只是馬虎而已;他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只要別人指出他的不足,就認為是壞事;他妒忌別人學習好,認為別人做的好對自己是威脅……

上面任何一條心態,都會成為阻止你進步的障礙。

證明你聰不聰明,根本不重要,沒有人關心你是否聰明,人們只會看到你有沒有成績。

害怕丟臉,才會真正的丟臉。比如,你上課不敢提問題,你怕問題太簡單,別人都會,顯得自己很蠢。你不懂裝懂,結果讓自己越學越差。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有人嘲笑孔子:誰說孔子懂禮?孔子說:這就是禮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子尚且不恥下問,何況你我。

再比如,你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就怕做出來的東西不完美,會顯得自己很無能。有誰生下來就能做到完美?完美都是千百次嘗試之後的華麗呈現。海明威說: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如果你能夠以這樣的心態看待自己的文章,看待自己做的事,你就敢於開始。只要你不斷努力,就能做得更好。

丟臉的本質,是把這一次的結果和自己的能力畫上了等號,把自己的未來畫上了句號。

內心戲過多,是成長最大的障礙。

完美主義,害怕失敗,害怕丟臉……這都會導致你根本無法邁出第1步。很多事情,不做和做,是0到1的差別,只有從1才能一步一步走到100。你一切都沒有開始呢,還在那裡評頭論足、挑三揀四,又是這個方法不好了,那個老師對自己的態度不行了……這些對你的成長一點幫助都沒有。記住,沒有任何人對你負責,只有你自己

3

我們常說的抗挫力,就是成長型心態;我們常說的勇於挑戰,就是成長型心態;我們常說的堅持不懈,就是成長型心態……

如果只用一條,來預測孩子以後能否越學越好,就是成長型心態。這是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的研究,她因此獲得了教育界最高獎項一丹獎,她還寫了一本書叫做《終身成長》。

你其實已經不需要看那本書了,你只要能夠避免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固定型心態,只要能夠擁有成長型心態,你就一定會變成一個終身成長的牛人。注意,不只是做一個戰勝中考高考的學霸,更是為了你未來的人生。

祝你擁有成長型心態,這是最好的祝願。

一切乾坤未定,你我皆為黑馬。

中小學生正處在思想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因此,他們在學習、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犯一些錯誤,老師掌握好批評這門藝術至關重要。在批評學生時,要達到良好的效果,需要遵循以下8項原則:

01

態度誠懇

批評學生,必須是真心實意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而不能因自己的權威受到了觸動,丟了面子,就把心中怒氣發泄到學生身上,進行挖苦、諷刺。批評要讓學生體會到愛心和關切,從而真正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交流。

02

實事求是

毛主席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一切的批評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實的基礎之上,使批評不會讓學生覺得是無稽之談。同樣道理,教師批評學生,評價也要客觀,對缺點和錯誤,既不能誇大,也不輕描淡寫,不但要明確指出錯在什麼地方,還要幫助找出改進方法,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改正自己的錯誤。

03

尊重、愛護學生

儘管我們的批評未必會有切膚之痛的深刻,但能從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出發,學生最終會領悟到老師的用意。實際上批評也是愛。

人都是有自尊的,相對來說,學生的自尊或虛榮就更強。當我們當眾發現學生的某種錯誤的言行和舉動,或者由學生舉報經過自己詳細了解證實某生確有錯誤的時候,不宜在班會或公開的場合批評,這樣會傷害他們的自尊,會令他們感到難堪,以致自慚形穢,甚者導致學生從此一蹶不振,消沉下去。

04

情真意切

感情真摯的批評才能打開學生的心窗,切忌故作姿態,冷嘲熱諷,甚至惡語中傷。中國有句古話叫"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更何況我們面對的還是孩子,是脆弱、敏感、易受傷害的心靈,因此,我們的批評要是善意的,而非惡意的;

是激勵、鞭策,而不是打擊、貶損;是維護人格的尊嚴,而不是辱沒人格;

是愛而不是恨!是藏在嚴峻的外表下深沉的、熾熱的愛,如果說是恨,那也是"恨鐵不成鋼,恨木不成材"的恨,而不是憎恨,要選擇恰當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05

有的放矢

批評學生方式方法的選擇,要根據當時的具體環境和學生的個性特點、情緒狀態及承受能力而定。如必須當場提出批評的,應及時批評;事態不嚴重的,事後提醒;學生已認識個人的錯誤,且處於自責狀態的,用委婉的語氣批評或事後批評;學生自認有理,且處於強烈的牴觸情緒時,避開正面嚴厲批評。

批評學生還要考慮其個性特點,不同性格的學生對批評的反應往往不一樣,承受能力也不同,必須因人而異。批評有針對性,收效才會大。老師在台上大講特講,但講得大,講得空,一般學生既摸不著頭腦,犯錯誤的學生也不怕,還是我行我素。批評要有的放矢,就是指批評要針對具體的人和事上,批評要帶有明確的目的,點明改正的方向。

06

留有餘地

在批評教育時,力求點到即止,留有餘地,給學生一個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機會。這樣學生既易於接受,又對老師的寬容產生一種負疚感,從而有利於不斷鞭策自己,儘量少犯或不犯錯誤。

如果老師對學生的錯誤嘮嘮叨叨,否定或者貶低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批評的積極性,那麼學生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結果事與願違,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從學生的心理承受出發,恰當地運用「留有餘地」的批評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07

剛柔並濟

剛柔相濟是指老師批評時,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去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用剛制柔,以柔克剛。對女同學用剛,則有震撼力,對男同學用柔,則可避免牴觸心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剛與柔的使用均以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為重點。特別是些犯有錯誤的學生,他們的自尊心表現得就更為複雜一些,因為做了錯事,受到別的同學的責備,產生了自卑感,有時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實際上,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有上進要求,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幫助。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蓮柯曾說過:「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因此,對這些學生,在批評時既要講原則,不遷就其錯誤的思想行為,又要講感情,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美國著名的管理家亞科卡說過:「表揚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評打個電話就行了。這就說,涵蓄而不張揚的批評有時比那種「電閃雷鳴」式的批評效果更好。

08

迂迴啟發

我們不僅要有一針見血,開門見山的直接批評教育,也要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迂迴批評教育。這樣可以避免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直接交鋒,引導、幫助犯錯誤的學生消化、理解、醒悟,從而改正錯誤,使批評達到目的。如此批評沒有劍拔弩張之勢,往往卻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批評是學生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認為:"表揚是愛,批評也同樣飽含著對學生的愛。"有些學者也認為「過度的嚴厲會造成恐懼,過分的溫和會有失威嚴。不要嚴酷得使人憎惡,也不要溫和得讓人膽大妄為。」

相信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的成長會更健康,祖國明天的花朵開放得會更燦爛。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d5c00cd469c8c2de1181827a3bab8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