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揚大佛,阿富汗苦難歲月的見證者

2023-06-14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巴米揚大佛,阿富汗苦難歲月的見證者

唐代高僧玄奘,西行遠遊,留下了一部重要的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記》。因為到達的國家眾多,觀察記錄全面,世人對於西域有了更多的了解。現在的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地,都是當年玄奘考察記錄的國家。

因為僧人的緣故,對於沿途的佛教文化,玄奘尤其關注,其中,就有一處著名的石窟群,也是阿富汗苦難歲月的見證者,巴米揚大佛。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巴米揚大佛位於阿富汗巴米揚省。絲綢之路繁榮時期,這裡曾是交通要衝。往來於古羅馬帝國、波斯、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商隊必經之地,藝術融合著希臘、波斯和印度佛教的成分,形成獨特的古典的藝術風格——希臘式佛教藝術。

「梵衍那國,東西二千餘里。南北三百餘里。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勢邑居。國大都城據崖跨谷。長六七里。北背

高岩」。

「至犯引國,國王是胡,不屬余國,兵馬強多,諸國不敢來侵……土地出羊馬氈布之屬,甚足蒲桃」。

歷史文獻中的梵衍那國,犯引國,都是巴米揚的稱號。

作為希臘式佛教藝術中心之一,巴米揚自然少不了相關文物遺蹟,巴米揚大佛就是其代表之作。

公元七世紀,到訪巴米揚後,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留下了這樣的文字:「城東二三里伽藍中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餘尺」。其規模,大約為東西300米,南北200米。

包含著大約3000個大小佛窟,在公元600年至700年期間,常有得道高僧在石洞中講經,信徒則圍聚在佛像前聆聽。原來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揚聲器,講經者的聲音可被放大數倍,清晰地傳到聽眾耳中。

而在眾多的佛像群中,有兩座尤其出名堪稱代表,那就是西大佛塞爾薩爾:建造於公元五世紀,高53米,著紅色袈裟;東大佛沙瑪瑪,鑿於公元一世紀,高38米,身披藍色袈裟。

作為巴米揚石窟群的代表之作,兩座大佛在歷史上盛極一時,中國高僧玄奘法顯都有過詳盡的筆墨描述。然而因為多年戰亂,起初的佛教藝術建築標籤下,巴米揚大佛還多了一層身份,阿富汗苦難歲月的見證者。

19世紀後期,英國先後發動了兩次阿富汗戰爭。1919年獨立之後的阿富汗,在1979年因為蘇聯的入侵,戰火愈演愈烈。多年戰亂,到了90年代後期,巴米揚兩座大佛的頭部已經無處可尋。

雖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巴米揚大佛在1966年也曾啟動過維修工程。因為氣候影響進展緩慢,7年後才稍有成績。緊跟著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就中斷了進度。

更為致命的是,2001年塔利班炮火洗禮巴米揚佛像石窟群,各種武器裝備輪番上陣。千年藝術寶庫,遭此大難。前後1500多年,歷盡滄桑,巴米揚大佛經歷三次劫難。雖然後期再度啟動修繕工程,巴米揚大佛的劫難,在當地也被視為阿富汗民族的災難。

歷史上一座傑出的藝術寶庫,也成了阿富汗人民苦難歲月的見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c7b9867a48c007061de0a40eebb2a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