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撞上高鐵的野豬,暴露出哪些深層次問題?

2024-10-31     南方Plus客戶端

文 | 維辰

毀莊稼、上街道、闖民宅……近年來,野豬頻頻傷人毀物,如今又鬧出人命。

10月29日,鐵路南京站發布通報稱,10月27日傍晚,一頭野豬侵線並與列車碰撞導致停車後,一名隨車機械師下車排查處置故障,不幸被鄰線列車碰撞後身亡。

鐵路南京站:野豬侵入高鐵聯絡線與列車相撞,機械師下車查看被撞身亡

此事極具關注度,一方面是因為事發地野豬泛濫問題較為嚴峻,據當地媒體報道,近三年南京涉野豬警情累計接報1913起,主要是動物侵擾和交通事故,野豬入侵鐵路線路的情況也不罕見。

在當地早年就開始在防控野豬方面投入了相當精力的情況下,野豬撞高鐵造成嚴重連鎖後果,讓人對一條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也讓人對豬害之大、治理之難感到擔憂。

另一方面,南京只是人豬衝突的樣本之一。早在2021年,國家林草局就表示,野豬已成為致害範圍最廣、造成損失最嚴重的野生動物。截至目前,我國26個省份857個縣區存在野豬致害情況。

野豬致害在農村主要是破壞農作物、藥材林果,在城鄉接合部主要是威脅當地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生命財產安全。此次極端事件的出現,再次提醒了人豬衝突應該引起更多重視。

野豬泛濫與其生物學特性有關:隨著我國不斷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力度,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持續改善,擁有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等超強「出廠設置」的野豬,在沒有人為獵殺的情況下,種群數量快速增長,甚至泛濫成災。這也是2023年野豬被調出《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重要原因。

也與野豬缺乏天敵有關,比如虎豹豺狼。

從更大範圍看,在特定地區,猴子襲擊人、貉在小區定居、蟒蛇偷食家禽等頻繁發生,同樣有頂層捕食者缺位這一重要原因。野豬也好,其他傷人毀物的動物也罷,表面上看是動物與人類的「領地之爭」,實際上是生態環境出現了某種平衡問題。

故而,最根本的治理要回歸到生態鏈的流動和平衡上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與此同時,科學防控也是減少衝突的重要一環。

揆諸現實,野豬被調出「三有」保護名錄,意味著野豬的獵捕不再需要申請和審批,多地為控制野豬數量想了不少辦法,如招募野豬獵人、養獵犬抓野豬,但不同程度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如何對獵捕進行監管、怎麼避免誤傷其他野生動物,也還需要不斷探索。

在此背景下,肇事補償尤為關鍵。一位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坦言,近幾年野豬導致該縣7人遭到人身傷害,7人均得到了補償,但對於農林經濟作物損失,並未進行過補償,「(568個村)裡邊大多數都有野豬的問題。如果要把農田損失算進來,根本沒有辦法補償。」

對於財政緊張的地方而言,補償難以落實並非個例。

越是這樣,越要加強預防。國家林草局今年2月發布的《野豬等陸生野生動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強調「預防為主」基本原則,提出「在野生動物致害頻繁、對人身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區域,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依法因地制宜建設脈衝電圍欄、阻隔柵欄、隔離壕溝、植被隔離帶等隔離防護設施和設置安全警示標誌」,促進高新技術在監測、預警中的應用,提高預防預警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解決野豬等致害補償問題,一個重要思路是運用保險,即探索建立野生動物致害保險機制。減輕地方財政壓力,也平衡好城市發展和動物保護。

【作者】 楊悅

南方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a68c2f4c8746d0b9506750e03dade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