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工作法,如何避免「整本書都是重點」的尷尬?

2019-10-22     人神共奮的職場心理

工作中,如何避免「整本書都是重點」?

1/5、從二八法則到721工作法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二八法則」:工作中20%的工作決定了你大部分的業績,但「二八法則」有個難點沒講——如何識別最重要的「20%」?

怎麼辦?重要的「20%」和剩下的「80%」之間,必然是有關係的,理解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你才能做到「二八法則」。

於是,我根據「二八法則」總結出一個「721工作法」,去理順它們之間的關係。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先從一個完整的項目、方案或產品規劃開始。

之所以叫「721工作法」,是因為:

一個方案或報告:用「70%的常規內容」去推導「20%的核心觀點」;

一個產品或項目:用「70%的常規功能」去突出「20%的核心功能」;

那還有一個「10%」是怎麼回事?為了不打亂講述邏輯,我放到後半篇再說。

放在一個項目上,大家就好理解了,「70%」和「20%」的關係,打個比方,就像宴請,滿滿一桌菜,20%是指主菜和酒水,70%是其他菜。

主菜體現了這桌菜的風格、規格,是一桌菜的靈魂,也是價值最大的一部分;酒水的作用是提升檔次,因為酒水比菜品的價格更透明。

大廚要設計一桌菜,主人要請客點菜,都是一樣,一定是先定主菜,再根據主菜的風格定其他的菜品,作用是為了烘托主菜,豐富整個餐桌。

可這個裡有個問題,工作不像點菜,至關重要的「20%」,常常要等「70%」出來之後,才能想到。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

2/5、先7後2,還是先2後7?


常規的工作方法往往是「先開花後結果」:先有過程,再有結果;先擺證據,再出觀點;先有了一般功能,再設計核心功能。

這就是從「70%」到「20%」,先有「70%的常規內容」,再想「20%的核心觀點」;先設計產品「70%的常規功能」,再去定義「20%的核心功能」。

所以很多人做方案或報告,總是從開頭開始,現狀「1、2、3、4……」,,分析「1、2、3、4……」,手段「1、2、3、4……」,一步步推下來,一直到結束?……這可不一定,通常是做到一半,卡殼了。然後苦思冥想、猶豫拖延、懷疑人性……,到最後,算了,硬寫一個結論(或隨便找一兩個產品亮點)吧。

從已知條件到未知結論,一步步推下來,這種方法叫「推理」,以前看福爾摩斯、看阿加莎,對推理能力無比渴望,以為只要掌握了這項神奇的技能,掐指一算,就能知道世界上發生過的所有事情。

可事實上,從「70%」到「20%」只是一種呈現邏輯,便於受眾理解,最有價值的核心,並不能單純憑藉推理「推」出來。

阿加莎寫推理小說,一定是把關鍵情節——誰是兇手,怎麼下手的,怎麼掩飾——都想好了,再去豐富前面的情節。

科學家發現一個理論,並不會從現有的理論,推啊推,就發現了新理論,一定是先有了一個假設,再去看現有的理論是否能推導出來。

所以在「721」方法論中,不論產品還是方案,必須先想「20%」,再根據這「20%」,安排剩下的「70%」——思考邏輯跟呈現邏輯是相反的。

我也見過有人寫文章,從頭到尾一氣呵成,但最核心的東西,剛剛寫的時候並沒有,往往是在寫作過程中,才慢慢在心裡呈現,只是寫作者經驗豐富,不透痕跡而已。



當然,大部分人就算理解了這一點,也會遇到下一個問題——如果沒有「70%」,「20%」從何而來?

答案就是兩個字:假設。


3/5、如何得到20%


得到這「20%」,可能是整個工作過程中,最依賴經驗、直覺、平時積累的環節,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保證你得到一個漂亮的「20%」。

畢竟,人才和天才就差一個「二」。

最好的可能是你直接就有一個「20%」——你平時對這個問題有所思考,想到了一個東西,而現在剛好是一個把它呈現出來的機會。

所以,真正的牛人並不是腦子特別好使,而是平時不斷思考、注重積累的人。

大部分情況下,你只能不停地在「70%」和「20%」之間來回思考,不停的假設、求證、再假設、再求證……

所以,你還是要從「70%」開始做,只不過,你做「70%」,是為了得到那「20%」,在得到之前,「70%」到底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得到什麼結論?

這就好像石油開採之前先要勘探,石油開採和勘探都需要挖個井,但鑽井的目的不同,開採鑽井是為了把石油弄出來,勘探鑽井中為了判斷有多少油,對於鑽井的要求不同。

不同行業,得到「20%」的方法並不相同:

像廣告、研發等一類對創意要求很高的行業,會不停地開頭腦風暴,或者去翻看各種資料,以期忽然獲得一個靈感;

有一些行業是列舉選擇題,你需要把過去所有的「20%」拿出來,一個一個的去驗證哪個更合適;

有些行業是做排列組合,你需要在不同步驟選擇各種答案並組合成不同的方案,比較它們的優劣性;

還有一些行業是改錯題,根據一些條件列出可能的選擇,再不斷改變其中的關鍵條件,看看會有什麼奇妙的化學反應……

可如果這個「20%」一直不出來,怎麼辦?

如果你是一個作家,沒有這「20%」,你就不會開始真正的寫作。但你不是作家,你只是在完成一項客戶或領導交辦的必須完成的工作,所以,如果到了最後期限,你還是沒有得到滿意的「20%」,也不必糾結,選擇一個目前為止最靠譜的想法吧。

別以為你之前的工作白費力氣了,你仍然會得到一個不錯的方案或產品,因為你思考「20%」的過程,已經讓你的方案和產品更成熟了。

而且,你仍然有機會。

在我們用「70%」去呈現一個次優的「20%」時,因為你有了更多細節,有時會忽然發現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其核心邏輯可能跟最初的設想相差很大。

解決了從「70%」到「20%」這關鍵一步之後,我們就要來看看這個「10%」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4/5、10%的不可知風險


恐怖片中,鬼怪不可怕、殭屍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未知的東西,「10%」就是這一類未知的危險,那些你完全沒有考慮到,就算考慮到也不知道它們在哪兒的東西,也是影響你的工作成果的最不確定的因素。

比如:

請客吃飯,客人的口味是不確定的;

設計產品,與某些已有的功能,與整個大系統,是否會發生衝突,是不確定的;

提交方案,上司的很多考慮都是你想不到的,需要配合的同事的想法,你也不知道,故而也是不確定的;

一個方案,如果高度依賴外部環境,而外部環境又不受你控制,同樣是不確定的。

不確定的部分,都是跟人有關的,跟流程有關的,跟外部環境有關,跟系統的複雜性冗餘性有關。

有些「不確定性」可以通過加倍的努力去確定,但大部分「不確定性」無論如何也無法避免,就算可以,排除的成本也非常之高,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它在哪兒。

好在普通底層員工能在工作中遇到的「不確定性」因素並不多,其應對,只要遵循幾個基本原則就行了:

第一、不要在「不確定性」上花太多的精力

能解決「不確定性」,當然有大價值的,所以它常常被當成「20%」去解決,但「不確定性」常常是不可解決的。尤其是當你試圖把希望寄托在一些不確定的東西上,這很可能導致致命的錯誤,包括但不僅於下面的想法:

在沒有確鑿根據的情況下,盲目的投機領導的喜好,

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猜測用戶的偏好;

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假設別的同事會配合你;

設計過於複雜別人一下搞不懂的產品……

第二、為「20%」設計一些緩衝空間

在你的方案或產品中,「20%」可能是完全創新的,而新東西就是「不確定性」的最大來源。

對於人、組織和系統一類複雜的東西,一定要多從壞的角度想:假設上司不喜歡你的方案,你怎麼辦?假設同事不配合你,你怎麼辦?假設你的產品跟系統不兼容,你怎麼辦?……

所以在方案中,你需要留下一些後續再補充解釋的空間,不能把話說死;在產品中,創新的功能一定要有「安全閘」,萬一出了問題,不會影響整個系統。

越是創新的東西,越是要有B計劃、B方案、替代產品。

第三、要有安全邊際的意識,

所謂「安全邊際」指你距離某一件糟糕的事件發生,還有多大的空間。安全邊際越高,你就越安全。



最核心的原則是:一般的工作用利弊分析就行了,但那些「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核心工作,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具體的方法,我寫過一篇《35歲前多用利弊分析,35歲後要有「安全邊際」》,大家可以看看。

5/5、學霸的難題


「721工作法」並不難理解,重要的是「70%、20%、10%」這三部分相互制約的平衡關係,所以,最後再回頭再梳理一下:

1、一個項目、方案、產品由三部分工作構成:70%的常規工作,20%的核心工作和10%的不確定性風險的應對。

2、「70%」與「20%」的「互生關係」:必須先有貢獻了大部分價值的「20%」,再完成常規的「70%」,但實際工作中,「20%」的核心內容需要由常規的「70%」來激發,因此它們可能是共同產生,相互改變,相互制約的。

3、「20%」和「10%」的「對立關係」:20%的核心工作,由於其創新性、複雜性,常常會產生10%的不確定性風險;

4、「70%」和「10%vs.20%」的「調和關係」:既要保證不出現「10%」的意外事件,又要讓「20%」的核心內容有價值,需要我們在常規工作中,使用隔離、降低複雜度、降低預期、B方案等方法去提高安全邊際。



5、721工作方法論,不僅僅適用於某一個具體的項目、方案或產品,同樣適合於規劃你的整個工作職責——你要用「70%的常規工作」去推動「20%的非常規問題」的解決,並避免「10%的不可控事件」的影響。如果大家感興趣,我會繼續寫下去。

最後,雖然給了「70%,20%和10%」的數值,但實際比例是不固定的:低級員工的工作,大部分都有章可循,除了人際關係之外,不確定性的東西較少;

但職位越往上,工作中「核心思考」和「不確定性應對」的比重越高,比值最高可能完全反過來,達到「10%,20%,70%」,高管的工作中——人、組織、產品、市場、戰略——大部分都需要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下,找到核心價值。

所以,對於高層而言,創新價值與「不確定性」的衝突本身是無解的,答案只在「70%」常規工作中,更多的是靠執行層廣大員工的努力,這也是管理的目標。

而作為普通底層員工,成長就是從純粹到複雜、從確定到不確定、從內部有序體系到外部無序環境、從常規思考到核心思考、從簡單直接到辯證宏觀、從依靠理性邏輯到憑藉直覺與信仰……,這一系列變化的過程。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工作方法論」相關的文章

人生的選擇: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正確的模糊

讓你在上司眼裡「更靠譜」的六個建議

史上最有學問的銀行劫匪,教你如何把握人生重大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PJFAm4BMH2_cNUgeJ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