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個女兒,她們相差6歲,大女兒開學六年級,小女兒明年上小學,也就是說,當老大高考結束,老二又要上初中,我和孩子媽媽,要經歷整整12年緊張的學習陪伴生涯,想想就酸爽。
回首過去這些年,老大的培育過程,踩了很多坑,那些坑踩的莫名其妙,甚至之後很多年,才發現那是坑,這都源於我的無知。
化妝師姐姐和真人芭比娃娃妹妹
而我還有機會,在老二的教育中,還能得到了彌補。
前些天有個朋友和我探討孩子教育,她是一頓牢騷抱怨,把孩子損的一無是處。我說:你要是這麼說,我給你一個最好的建議,放棄吧,要個二胎!
當然,這是句玩笑。
作為一個兩次完整的,經歷了孩子學齡前全過程的父親,希望能夠給孩子還小的你,三個經驗建議(血淚的教訓),相信我,對你非常有用,繼續看下去。
孩子從出生到2歲前,你關注他是否能吃好喝好,最頭痛的是感冒、發燒,最揪心的是往頭皮上扎針……
從兩歲開始他冒話了,有了獨立的思維,經常語出驚人,他這些高光表現,都會讓全家欣喜若狂,激動地發朋友圈炫耀……
三歲上了幼兒園,你既驚喜,又焦慮,痛苦的渡過母子分離焦慮,整天惦記著這小傢伙,在幼兒園吃的咋樣,睡沒睡午覺,有沒有挨欺負……
四歲他開始調皮,一天天上躥下跳的,五歲他開始惹禍,讓他往東就偏往西,前一分鐘和你膩歪的死去活來,後一分鐘就讓你火冒三丈……
基本孩子都是這樣:
一年和順期,一年叛逆期,一年和順氣,一年叛逆期。你家孩子可能還小,你可能說,沒事,我還能hold住。
真的hold住嗎?恐怕只是「吼得住」吧。
好了,現在開始說重點。
到底作對哪三件事,你將會省心十幾年,接下來說的這些,90%的父母都不知道,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全是眼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唯一的權威(幼兒園老師還是以服務心態為主,生怕伺候不好你,孩子轉園被園長罵,基本起不到啥權威作用),所以,家長是孩子啟蒙階段,最重要的思想影響者。
年輕人工作忙,難免要老人幫拉扯一把,兩代人從生活背景上,從閱歷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孩子特別小的時候還好,老人也就是養孩子健康,不哭不鬧就行,但長大一點,就會出現很多分歧。
老人會溺愛,會背著你偷摸給孩子買糖,會見不得孩子哭,會推翻將你剛建立起來的規則,會明里暗裡的阻止你的批評。
哎呀寶貝沒事噢,到奶奶這來……
就這樣的一正一反的兩股勁,生生的將孩子管夾生了。所以,無論你有多忙,一定要將教育主導權握在自己手中,也只有這樣,在孩子上小學前,你方能建立起科學的規則。
站著說話不腰疼,不讓老人幫帶,你幫管哦?
別著急,繼續聽。
老人可以幫襯一把,但我說的是,誰來主導,這考驗的是你的智慧。
接管孩子的教育,並不是從一味的將孩子扔給老人,然後把老人變成「保姆」,這樣做,是在走兩個極端。
教你一招,記好了。
學會「溜須」老人,關注老人的生活狀態,花時間溝通家長里短,在孩子面多塑造老人的優秀故事,一旦這樣,老人內心愉悅,也就能接納你的任何意見,漸漸的自動地退出孩子的管理,誰還不想更省心呢?
當全家的關係融洽了,家庭氛圍就會好起來,一旦好起來,孩子就會自由、平和,不必看不同人臉色,也不必左右逢源,好的習慣自然形成。
這個道理,是我經歷了好幾年才悟到的,起初爺爺奶奶辛苦的帶孩子,但吃力不討好,家庭氛圍一度非常緊張,而近些年好轉了非常多,家庭也開始和諧。
別說了,我先哭一會。
如何才能判定你的教育是否成功,就是在教育過程中,你能不帶任何情緒。
請牢記,任何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情緒不對,內容就會被扭曲。所以,教育孩子時,沒有良好的情緒,說得再多都是在發泄。
我不腰疼了,說的挺容易,誰能保障總是好情緒?
把這句話記在小本本上。
控制好情緒最佳的方式,就是降低對孩子的期待,甚至是不期待。
你對孩子一股腦的牢騷抱怨,不就是孩子沒按你的要求做嘛!
你覺得他不如別人家孩子,不就是拿外人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比較」嘛!
你覺得孩子的某個缺點,不就是太像你,而你對自己都不滿意嘛!
別怪我竟說大實話。
降低對孩子的期待,理解他在這個年齡,能力有所不及;把重點放在,觀察他做的好的方面,別說沒有優點,拿著放大鏡去找,然後猛烈的夸。
當孩子感受到讚揚,就會更加期待變成那個樣子,他就會越來越好,你的壞情緒自然就在消退。
在學齡前,還來得及,你要是真能鍛鍊出這種情緒控制的能力,慢慢形成習慣,等孩子上小學以後,你還能夠寬容以待,恭喜你,救心丸、去痛片都扔了吧!
孩子在每個年齡段的特點規律都不同,需要培養的品質方向也不同,摸清孩子每個年齡段的特點規律,你就找到了他心底的那張地圖,你才會更有針對性的培養。
我只舉一個例子,就能啟發到你:
我大女兒在五歲左右的時候,每次和她玩跳棋、撲克這類遊戲,只要她一輸,那嘴撅的能掛醬油瓶,你要是一說她,馬上哭天抹淚。
這時候我們就很煩,超級煩:
那還得總是你贏,把把你贏啊,就你這個性格,你說你跟誰能處長,你以後到社會上,你以為誰都讓著你啊……
這樣說完,你說會有效果嗎?啥用不管,下次還這樣。
沒事,我還可以彌補,我還有一次重來的機會。
到我小女兒這個年紀時,我提前學習到:
孩子五周歲左右,就會有「想贏怕輸」這個特點,於是我針對性的做了鍛鍊。
我在和小女兒玩遊戲的時候,我會特意的先輸給她幾次,然後就會上下跳腳的:氣死我了,我就不信了,我還能輸給你,再來一把……
每次這樣說完,小女兒都會很開心,笑的不行。等有幾次她輸了,剛開始非常生氣,跑進屋裡,但轉瞬又跑出來,學著我的樣子:我就不信了,再來一把!
打鐵趁熱,我立即大肆誇獎,一邊擺棋子,一邊嘟嘟囔囔的:哎,我女兒真行嘿,贏得起輸得起,而且還不服輸,很多大孩子都做不到……
就是這樣,當我清晰了她這個年齡段有這個規律特點,我就不會去說教,去抱怨,而是刻意的去訓練,給她示範出標準,她一旦「上鉤」,馬上就誇獎,這就是在樹立她,成為那個樣子。
你想要對方成為什麼樣子,那就先把對方樹立成什麼樣子。
這句話可不光適用孩子教育,對老公、對老婆,對老人,對朋友,對員工,都是如此。
還記得我都和你說了哪三點嗎?
掌控孩子的教育權,你來主導,但同時哄好老人,家庭一片和諧氣氛,想想都開心。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怎麼做我可告訴你了,忘了爬樓上去再看一遍。
清晰了解孩子年齡段的規律特點,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就是這樣,我可以,你也一樣可以!
如果我說的這些對你有用,期待你關注、點贊、轉發,要是還有啥要和我探討的,在下邊留言,只要留言我必回復。
我是大鵬,兩個女孩的父親,一直在致力家庭、事業雙豐收的連續創業者。